劉榮霞

教育是培養人的工程,最終指向“培養全面的人”“創造美好生活”“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基”。作為養成教育特色學校,撫順市新撫區北臺小學一直走在實踐創新的路上。學校倡導“沒有教師的好習慣,難有學生的好習慣”的教育理念,始終堅持從養成良好習慣的角度去培養教師,通過開展教研活動幫助教師走好專業發展之路,涵養師德,讓擁有良好習慣的教師成為推進學校養成教育的重要力量。學校扎實開展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開展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激活教師的探究意愿,涵養師德
開展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是提升教師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課題研究的基礎是教師個人小課題研究的開展和落實。學校組織教師針對平時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現象、環節進行剖析和研討,尋求解決的有效途徑。這種回歸教育實踐的教研,對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以及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對于承擔個人課題的教師,教研組指導其了解教科研的方法和步驟,使其熟悉和掌握課題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案例、敘事、報告),提高教師的研究水平,為教師獨立承擔市級以上課題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促進教研工作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通過課題研究,教師結合工作實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問題與課題教研理念的結合,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十三五”期間,學校教師公開發表的論文有30余篇,體現了學校教科研工作的豐碩成果。
二、采用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內化養成教育理念,培養良好教學習慣
“學習為魂,研究為渠,實踐為體,反思為智”是學校在教研過程中一直堅守的校本研修方針。學校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小專題校本研修,至今已經堅持了近10年。這項研究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落實“減負增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每學期,學校安排語文、數學學科共12個教研組,根據各自的教學內容及教師遇到的教學問題確定課題,實施教學研討、觀摩,以集體智慧就一個共同問題、一節課開展研究。這種小專題研究,打磨出許多優秀課例,引領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教師良好習慣的養成應遵循“認知—形成—鞏固發展”的過程。學校首先在常態下分析教師群體現狀,發現存在的不足之處,找到教師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原因;接著,根據實際為教師尋找養成良好習慣的方法和途徑;然后,借助現代化教育技術對教師習慣養成的階段性成果進行展示,引導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堅定教師養成良好習慣的信心;最后,借助網絡平臺,引導教師拓展良好習慣的廣度和深度。
此外,通過持續開展“接力式”團隊教研、“活頁作業同步課堂教學”研討觀摩活動、骨干教師經驗交流、“青藍工程”結對、教學基本功演練等活動,打造了一支集“規劃習慣、讀書習慣、合作反思習慣和創新思維習慣”于一體的教師隊伍。
三、根據核心問題確定課題研究,凝聚團隊力量,培養良好的研究習慣
學校教學質量的好壞不僅與教師的個體素質有關,更與整個教師隊伍所發揮的能量有關。每個教師的能量只有在合理的組合下才能得以發揮,而教學人員的排列組合正是教學管理的內容之一,通過教學管理推廣成功的教學經驗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學校若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就要把教師引領到開展教學研究的道路上來。學校以養成教育為目標,針對教師教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開展課題研究。比如,德育骨干教師組成課題組,開展課題“小學生‘守則’教育序列化主題班會的研究”,制訂了“北臺小學學生規則教育實施細則”,從學生入學伊始就有計劃地進行守則意識的培養和行為規范教育,從課堂到課外、從學校到家庭以及社會層面強化德育工作,使養成教育潤物無聲;學校骨干班主任組成課題組,以“班主任教育問題診斷研究”為目標,對如何開展學生教育、怎樣進行班級管理等班主任工作方法進行探索,研究成果卓有成效并得到推廣,為培養優秀班主任提供了一條有效路徑;學校骨干教師組建名師工作室,開展課題“發揮名師工作室引領作用促進青年教師發展的研究”,為促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做出了積極嘗試。在課題研究中,青年教師迅速成長,教材解讀能力、課改能力、研究能力大幅提高。同時,學校推進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完成了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
學校就是一個大的“實驗室”,教師身處其中,時時刻刻都面臨著各種教學問題,只要仔細梳理,就會發現有價值的課題。教師掌握了科學的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讓學生健康發展,從而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在課題研究中,學校注重涵養教師的教育思想,增長教師的教育智慧。通過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教師逐漸掌握科學的教學方式,學會分析工作內容,用專業的眼光解讀學生行為習慣問題的規律,及時總結與反思,把教學工作真正作為課題來研究。
四、以課題研究驅動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拓寬養成教育途徑
學校堅持以課題研究為驅動,立足課堂,在課改中不斷推進養成教育的實施,同時致力于在“雙減”政策下開展教學研究。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與教師專業水平有關,更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只有加強教學管理,促進教師專業教學能力提升,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堅持以養成教育為辦學特色,以常規課堂教學為切入點,落實“雙減”目標,促進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持續開展“實踐性作業提升小學課堂教學質量研究”的課題。這一課題在“雙減”政策下以養成教育為基本理念,聚焦實踐性作業研究,不只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同時也要通過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和使用,促進教師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法,精簡教學步驟,提高教學效率,從而使學生真正由“學會”到“會學”,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供可操作性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該課題加大了學生作業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為實施“減負增效”、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做出有效探索。目前,學校開展的“小學作業評價同步課堂教學推進減負增效的實踐研究”的相關研究工作也在持續深入進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學校組織開展的“分享游戲、分享快樂——北臺小學課間游戲設計集錦”“預防及控制小學生肥胖兒童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體態律動參與音樂活動的策略研究”“利用網絡平臺批改數學作業的研究”“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等課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以課題研究為驅動,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科特點開展科研活動,將養成教育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結合在一起。
同時,學校注重家庭教育,并做好引導工作。家校攜手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保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學校教育只有與家庭教育達成一致,形成合力,才能真正發揮教育的功能。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是推進養成教育有效實施的關鍵,正確的評價導向是緩解家長教育焦慮的有效途徑。
“提高小學班級管理質量的研究”相關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對家校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在實踐、改進的過程中促進了家校機制的完善,提升了家庭教育的實效性。課題中形成了“北臺小學學生牽手好習慣手冊”“北臺小學家長好習慣公約”,凝聚了學校科研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北臺小學學生牽手好習慣手冊”,明確提出小學各階段學生要養成的良好習慣,將每個學期的過程性評價與期末的綜合性評價結合在一起,既重視過程性評價,又關注發展性評價,促進教學管理精細化;“北臺小學家長好習慣公約”,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提出詳細要求,使養成教育從學校延伸至家庭,確保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科學有效的管理能夠促進教師不斷發展,教師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既離不開科研,也有賴于教學工作中的鍛煉。在學校,教師的主要活動是教學,進行教科研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學高質量,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收獲成長,加速其專業素質、教學水平的發展和提高。科學有效的管理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校育人目標的實現,而良好的教學管理有助于教師全面厘清教學工作,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從而保證學校育人目標的實現。
《助推好習慣——給養成教育以實效》《有效教學與管理實踐》這兩本書作為學校養成教育的成果目前已出版。書中收錄了學校教師在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德育活動等過程中的思考與經驗,展示了學校管理過程中的有效成果,其中成功的案例已在縣區學校推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實踐證明,開展教科研是推動養成教育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其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科研工作是學校的常規工作,課題研究的形式可以深入、持續地推動學校特色工作的開展,確保學校特色工作創建的普及性和連續性;二是課題研究工作以科學解決教育中的問題為出發點,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有針對性地推動學校養成教育的開展,確保學校養成教育實施的科學性;三是課題研究工作培養了教師個體的專業素養和群體的合作意識,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回望學校養成教育的發展史,教科研工作從“教師個體—年級學科教研組—學校課題組”至各級課題組,教師的教研意識、教研能力不斷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養的提高為養成教育的持續發展和實施起到了保障作用。
教研是一種意識,一種專業自覺,一種自我發展路徑;也是一種態度,一種任何事情都要問為什么的“追根問底”;更是一種行動,一種總是在尋找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的行動。教師做好教科研工作,要從源頭上提質量、抓重點,既堅守又創新。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是學校教科研工作始終的方向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