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倫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彈指一揮間,匆匆數十載,今年我們迎來中國貿促會成立70周年。站在歷史的肩膀上回眸、眺望,70年來的這部貿促史,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推進的生動縮影,也是中國大踏步走向世界的實踐寫照。
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中國貿促會成立70年來,為深化中外經貿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中外人民的友誼,增進了國家間合作的民意基礎。這其中,重視外資企業在華投資興業,讓更多外資參與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是貿促工作的重要一環。特別是當下國際投資格局深刻調整,我國利用外資工作面臨新形勢、新特點、新挑戰。貿促系統特殊職能更顯得尤為重要。
在建會70周年之際,本刊邀約了部分在華發展的友好外商,共同聆聽他們與貿促事業的合作故事和對中國高水平開放合作的建言。
伴隨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加入WTO,國際貿易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重要領域,并在發揮中國經濟產業優勢的同時,也為中國消費者提供了全球多元化選擇。“我們一直認為中國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之一,并始終同中國貿促會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 皇家加勒比集團高級副總裁、亞洲區主席劉淄楠在中國貿促會成立70周年之際向記者介紹。作為一家國際游輪企業,皇家加勒比集團自2009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持續擴大在華投資,陸續在華部署世界級新船、大船,并以不斷升級的供給拉動需求、培育市場、打造游輪產業鏈、為中國游輪市場的發展引進了先進技術和經驗。
過去十幾年,中國游輪市場能夠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吸引、開放透明的營商環境和快速發展的港口基礎建設等。一方面,郵輪業涉及的產業鏈長、帶動性強,這有助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動能,拉動內需并促進消費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我國郵輪市場發展尚處起步階段,在郵輪設計建造、郵輪港口發展、旅游市場培育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
根據上海社會科學院此前發布的對游輪行業的研究報告,2006—2019年間,國際游輪在華共部署了23艘豪華游輪,專為中國市場定制了12艘世界級旗艦游輪,新船造價合計790億元,每年市場開放投入高達36億元。短短十年,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游輪市場,上海游輪母港穩居亞洲游輪母港之首。僅2019年,中國游輪市場規模為就高達200萬人次,對中國的直接經濟貢獻為135億元,總體經濟貢獻達258億元,創造了6.8萬個就業機會。
劉淄楠表示,中國貿促會積極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工商界的經貿合作和友好往來,深入參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助力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是境內外工商界開展經貿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梁,是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和服務對外工作大局的重要力量。此次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的成功舉辦和《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北京倡議》的發布,是中國擴大開放的又一個積極信號,也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全球工商界交流合作,拉緊中外企業合作紐帶,增進國際經貿往來,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
“游輪是外向型經濟,是高度國際化的產業,對中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這些具體體現在航線國際化、客源國際化、船員國際化、運營國際化、法律和監管環境國際化等方面。可以說國際化是游輪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商業模式和生態環境。” 劉淄楠表示,游輪產業高度國際化的特征需要具備高度流動性的營商環境與之契合,包括資本的流動和人才的流動。
從游輪業發展趨勢出發,劉淄楠建議,一方面,中國需要集聚驅動資源,為游輪的高質量發展賦能。鼓勵國際游輪資本把上海作為亞太投資門戶,鼓勵跨國游輪公司在上海設立銷售中心、采購中心、運營中心,繼續實現總部增能計劃,打造一流國內外游輪運營商聚集地,將上海建設成世界級旗艦游輪的首選地和亞太戰略中心。另一方面,要在開放的新發展格局中釋放對游輪產品的巨大內需,實現內河游輪、沿海游輪和國際游輪多核市場對需求的驅動,發揮一線、二線游輪母港集群市場的聯動效應,鼓勵本土游輪運營商和國際游輪公司的資本和運作,讓中國融入國際游輪產業經濟的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