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平

《中國制造2025》是2015年國務院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明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關鍵和核心是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強調提高制造業人才的專業能力和創新素養才能創新發展制造業、推動制造業轉型。
中職教育是制造業人才輸送的重要陣地。中職創新人才的培養存在以下主要問題:學生興趣不濃,缺乏學習主動性;創新教育教學資源匱乏,創新人才培養途徑窄、受眾面窄;創新人才評價方法不科學,無法持續激發學生創新熱情。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在電子技術專業開展基于創意電子產品創作培養創新人才的實踐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基于創意電子產品創作培養創新人才的育人理念內涵
著眼于人人均可參與的小項目,專創融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創新實踐能力。
(一)體驗快樂
借助中職學生入門簡單而且擴展空間巨大的創意電子產品創作,激發學生興趣,通過不斷動手實踐,同學協作,完成作品并分享作品,讓學生體會到創新與分享的快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樂于奉獻的健康人格。
(二)創新驅動
借助創意電子創客引導學生產生創造內驅動力,通過造物啟蒙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結合專業和崗位工作進行創新優化的能力,使學生在做項目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提升核心技能、發展必備品格,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教學目標。
(三)加強實踐
傳授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增加學生的實習實訓機會,鍛煉專業實踐技能和應用能力,并利用校內校外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職場適應能力,促進中職學生成長為技術技能型專業人才。
二、基于創意電子產品創作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過程
(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解決專業建設薄弱、學生興趣不濃,缺乏主動學習的問題
2012年以前,我校電子專業非常薄弱,學困生占比大,我們決定以興趣引領,搭建培養特長生及學困生轉化的平臺,使他們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為特長生的成長提供發展平臺。
我們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成立“創意電子產品創作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課題組,選拔學生參加“創意電子產品創作”興趣班。教學過程中,始終在思想教育上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在技能教學上突出創新意識和工匠精神的培養,在活動中育人,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格。訓練之余,組織學生觀看央視 “我愛發明”“大國工匠”等欄目,學習杰出科學家、優秀技能人才的事跡,教育學生力爭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然后,選拔優秀學生參加各級科技創新大賽、創業大賽和技能大賽取得優異成績,部分無心向學、自由散漫的學生通過興趣引領、榜樣示范等方式,逐步成為肯鉆研、愛學習的優秀學生,如2019、2020年度國家獎學金的莫卓添、張志偉等同學,通過系統的訓練和培養,成為勤學向上的好學生。
(二)課程、平臺多重并舉,解決專創融合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
專業層面充分挖掘、整合學校與校企合作的創新創業資源優勢,將創新創業實踐資源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重構課程體系、開發專創融合課程、打造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探索基于探究式、研究型的創新創業學研模式,系統提升創新創業綜合實力。
(三)自主開發項目,解決實驗項目短缺的問題
先后開發了基于創意電子產品創作的20余項基礎創新實驗項目,每個項目成本低、性價比高,為解決普通中小學開展創新教育面臨的實驗項目短缺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和范本,在東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單位試驗和推廣。
(四)構建“雙線四階八結合”的創新教育機制
1.“雙線四階八結合”的內涵
(1)“雙線”為線下實體空間,線上虛擬空間。課內教室、實訓室,課外第二課堂創客社團為線下,網上創客空間、互聯網平臺為線上,如圖1所示。
(2)“四階”為創新人才養成需要經歷四個階段。即學生經過初階→低階→中階→高階,四階成長,發展由創意→創新→創造→創業,逐階推進,不斷發展、完善和成熟,如圖2所示。
(3)“八結合”使“雙創”、專創融合并舉。“八結合”即創新教育與專業教學、校園文化、社團文化、創新創客競賽、就業創業、知識產權教育、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教育相結合。第一課堂與選修課并舉,課內與課外融合,科研與實踐相互促進,使創新教育一體化、科學化、持續化,探索中職電子專業全方位開展科技創新教育培養模式,把創新教育和電子專業教學改革相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和“雙創”人才教育結合,如圖3所示。
最終形成了“雙線四階八結合”專創融合的全方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圖4所示。
2.創新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
(1)建設創客空間
創客空間有線上虛擬空間和線下實體空間。安排創客活動時間,創客教育實踐室安排每天下午放學后的一個小時為創客服務時間,可以在實訓室開展創客活動,并安排實訓指導老師訓練指導。
(2)創客文化進校園
通過多種方式營造“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氛圍,把創客文化建成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了創客文化長廊,有著名的創新案例、發明創造故事、發明創造技法、大國工匠事例和學生的創新成果等系列內容,宣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理念,鼓勵學生勇于創造、鍥而不舍,追求登峰造極;邀請知名科學家或創客學者開展講座和論壇,比如邀請中科院老科學家開展《人工智能》講座,邀請創客名師李昌旺開展《喚醒創造力》等講座,讓創客精神深入人心,人人爭當創客。
(3)傳承創客社團學長“以老帶新”的傳統
充分發揮中職學生社團活躍、學生主動肯干等優勢,組建了“創意電子創客團”,開展定期活動,通過學長帶領新成員一起成長。該社團被評為廣東省“優秀社團”。
(4)開展興趣小組活動,加強個性化輔導和創客技能訓練
在選修課模塊中開設創客教育基礎課程,如創意電子通識讀本、智能家電創意設計、3D建模、打印和激光切割等課程。一方面讓學生們了解和掌握創客的技術手段,借助現代技術進行智造;另一方面,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思想交流碰撞,教師開展個性化輔導,彌補大班教學的短板。
(5)加強校企合作,購買企業服務
學校加強創新實訓基地建設,開展與企業深度合作,購買企業部分創客教育服務,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更深入進行職業體驗,了解社會需求,通過企業師傅和行業專家的指導,加強創客專項技能訓練,更有效開展創客教育成效。
(6)創客+競賽,激發潛能,展現價值
組織創客活動和參加各級創客競賽,進行創客項目訓練,讓學生擁有小試牛刀的機會,創做更多的專項智造,激發學生潛能,體現個體價值,為就業創業打好基礎。校內每月舉辦月技能競賽、每學期舉辦技能節;校外參加省、市創客大賽、創客嘉年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職業院校“挑戰杯”創新創效創業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通過參賽,學生開闊視野,展示交流,檢驗了教學成果。選擇有商業價值的創客項目進行孵化、商品化。
(7)精心設計創客課程,課內課外多途徑促專業與創客教育結合
利用課內課外,學校創客教育將社會需求與電子專業教學目標相結合。將創客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培養學生結合專業和崗位工作創新優化的能力。開發了《創意電子通識讀本》《智能家電創意設計》《創意電子項目教程》《創意電子創客作品集》校本教材,以創客理念進行教改,用真實項目開展項目式教學,加強動手實踐,引導學生創造性開展有深度的“做中學”,培養職業思維;課外主要通過選修課和社團活動進行,開展創客教育基礎素養系列課程學習,學習創客基本技術能力,會用各種技術“體驗”“創意”“設計”和“打印”,創做“新物品”,然后繼續不斷改進。
(五)創新評價方式,解決創新教育評價體系不完善的問題
建立多維驅動、深度融合的“三三”評價體系,為實施創新教育過程和結果起到保障作用。
1.三方面:涵蓋項目成果、項目過程、學生能力的全方位評價。
2.三層次: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和企業共同評價。設計的全方位評價表,科學有效,不但能夠檢測學習效果,還可以激勵學生持續上進、形成良好職業素養。
“三三”評價體系體現項目過程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的評價,學生能力是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審辯思維素養等多個維度的評價。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
三、基于創意電子產品創作培養創新人才的成效
(一)開創德育教育新途徑
以創意電子產品創作為載體,引導學生從追影視明星向追科技之星多元化方向發展,在活動中育人,把立德樹人始終放在第一位。同時搭建了學困生向優秀學生成長和轉化的平臺。
以創意電子產品創作為載體,在“培優轉差”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部分無心向學、自由散漫的學生通過興趣引領、榜樣示范等方式,逐步成為肯鉆研、愛學習的優秀學生,很多學生通過系統的訓練和培養,成為勤學向上的好學生。創新教育為“培優轉差”開辟了新的實踐路徑。
(二)人才培養取得明顯成效,服務產業能力顯著增強
學校每年為社會輸送1000 多名創新型技能人才,滿足區域制造類中小微企業緊缺人才的需求矛盾,畢業生企業滿意度達 96%,一大批畢業生成長為先進制造業企業骨干。學生在技能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勵 6人、省級 28 人、市級 66 人。在各類科技創新競賽中130多人獲獎,畢業生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企業高度認同。
(三)推動教學模式創新
以創意電子產品為項目依托,采用六步創客教學模式,即問題探究→工程設計→科學試驗→小組合作→展示反饋→優選迭代,將創新教育有效植入創新人才培養中,向全校各專業的學生普及創新思維,傳授創新技法,引導學生根據本專業去做創新作品,申請專利,推廣成果,助力學生實現創新。
(四)推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雙線四階八結合模式的培養模式,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管理方式,創客培養的四個階段:初階→低階→中階→高階,完成創意→創新→創造→創業的培養路徑,“八結合”:創新教育與專業教學、校園文化、社團文化、創新創客競賽、就業創業、知識產權教育、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能力
(五)促進教學團隊成長,助推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
專業教學團隊快速成長,教育理念先進、生產性實踐指導能力強,教科研成果豐碩,立項科研課題5項,發表相關論文10篇。打造了一支“專創融合”的雙師教師團隊,團隊有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2 名,市技術能手1名,學科帶頭人1名,校名師培養對象2名。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我們通過“小”電子產品創作,培育“大”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動手實踐能力,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促使中職學生成為技能型人才,為職業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意義深遠。
[課題項目:本文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STEM教育2029創新行動計劃”的立項課題“STEM教育與中職電子專業教育融合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2019STEM189)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