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瑩
地理教學是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把握二者的辯證關系,深入推進思政教育與地理教學的滲透融合是初中教學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作為中學地理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專業地理知識,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構建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積極正確的態度看待世界,了解世界,健康快樂地生活。
一、思政教育在地理教學滲透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自身能力不足
教師自身能力不足是影響思政教育在地理教學滲透成效的關鍵問題,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師滲透意識不足,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思政滲透教學的重要性,反而認為其增加了自己的教學難度和教學負擔,進而對滲透教學持抵觸心理。第二,教師自身思政理論知識匱乏,且為了提升教學水平,更多地將學習目標放在地理知識與教育理論方面,而忽視了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第三,部分地理教師認為思政教育是道德與法治教師的任務,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二)思政教育滲透方式單一
思政教育滲透方式單一,是當下思政教育滲透教學面臨的重要難題。部分地理教師對思政教育滲透教學的理解不到位甚至理解錯誤,僅僅是在地理課堂中增加了很少部分的思政知識教育,而沒有發揮思政教育與地理教學的整體協同效應,甚至有的地理教師所傳授的思政知識與地理教學內容格格不入,導致思政教育與地理教學效率低下,滲透教學成效極差,起不到應有的思政教育在地理課中的作用。
(三)學生綜合素質有差異
初中學生在自身綜合素質上存在較大差異,這也是影響滲透教學成效的重要問題。學生綜合素質差異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第一,學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受到的教育也各有不同,且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也會有所差異,這都會影響其對思政知識的接受程度,進而影響思政教育滲透教學成果。第二,學生的智力、學習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身體素質等各有不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則很難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貿然增加滲透思政教育只會導致學生理解混亂、思路不清,進而影響地理教學的成效。
(四)教師教學觀念陳舊
教師教學觀念陳舊也是影響思政教育滲透教學的重要問題,這一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教師主導觀念嚴重,在舊有教學模式中,地理課堂普遍由教師主導,教師沒有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沒有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第二,教師經驗主義錯誤頻發,地理教師舊有工作經驗束縛著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現有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尚好,教師不愿改變教學模式,害怕影響學生學習成績,進而對滲透教學理念持抵觸心理,嚴重影響思政教育滲透教學的教學成效。
二、思政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加強教師專業能力培訓力度
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水平是深入推進思政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滲透水平的關鍵。首先,學校應對現有教師進行培訓,聘請高校教育研究專業的教授為本校教師開展教育講座,加深其對思政教育滲透的理解,提高其滲透教學能力。其次,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思政知識學習活動,強化教師對思政知識的把握程度,提升教師思政教學能力水平。最后,學校應加大對教師滲透教學意識的培養,幫助教師正確認識思政滲透教學的重要性,制定系統的教學考查制度,并予以考核成績優秀的教師一定經濟獎勵,從而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與工作積極性。
(二)推行個性化教學
個性化教學是解決學生綜合素質差異的重要手段,個性化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加深對學生的了解,進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以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例如:在學習《中國的地理差異》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家鄉所在區域開展針對性教學,教師可以收集家鄉傳統文化故事,以故事為點,引出故事中蘊含的思想道德知識,激發學生的家鄉認同感,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優化后續的地理教學成效。
(三)靈活運用信息技術
學校和教師不應抵觸信息技術,而是要積極擁抱信息技術,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抓住機遇,革新教學模式,以適應新時期的教學需要。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學校和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運用新技術的獨特優勢深入推進思政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融合。第一,學校應更新教學設備,以此來提升教學效率。第二,教師要靈活運用網課、微課等網絡教學模式,可以將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思政教育知識錄制成微課,作為學生的課后補充。第三,學校應依托互聯網技術搭建教學信息數據庫,將教師的教學內容加以收集,其他教師可以運用該平臺觀摩其他教師的課堂,從而提升自身教學能力。例如:在學習《人口與人種》時,教師可以將我國占世界人口比例、我國的大國擔當、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相關知識制作成微課視頻,組織學生課后觀看,以加強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態度看待其他國家。
(四)強化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對課程教學成效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為提升思政教育滲透成效,教師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在減少教學失誤的同時進一步優化教學成果。首先,教師應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根本教學原則,加深對學生學習狀況以及知識掌握情況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制定合理的教學任務目標,進而圍繞該目標撰寫教案,以保證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實際學習需要,既要實事求是,又要結合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徹底明白其中緣由。其次,教師應積極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知識和時政熱點,并通過合理的方式將時政熱點引入地理知識教學之中,并由此引申出思政知識教育,從而達到滲透思政教育的目的。最后,教師還應對教案進行細致審查,要保證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傳授的每一個知識點都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符合社會主流道德體系,正確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學習《日本》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入愛國主義教育,向學生講述關于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提醒學生勿忘國恥的同時也要放眼未來,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愛國主義情懷。
(五)豐富教學方式
豐富教學方式既是解決滲透方式單一問題的關鍵,又是提升思政教育滲透成效的重要手段。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豐富地理教學模式,將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學中。第一,開展互動教學,中學學生年齡尚小,天性活潑好動,很難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地理教學課堂上,而為適應學生天性,教師可以開展互動教學,在互動中滲透思政教育。例如:在學習《世界的語言和宗教》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班級辯論賽,由學生自主查閱世界各地宗教和語言資料以及中國本土的語言和宗教信息,并就二者的優缺點展開辯論,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達到思政教育目的。第二,開展情景教學,中學生的共情能力較強,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開展情景教學,圍繞課程主題,營造教學情景,將學生引入到情景之中,進而提升整體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從世界看中國》時,教師可以抓住中國地理特征這一教學主題,通過課前引導、教師布置等手段,營造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滲透思政教育的同時強化地理教學成效。第三,拓展課外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組織學生閱讀并撰寫讀后感,以此來加深學生對課外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讀后感把握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