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左華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不少中小學生從重復、繁重的作業(yè)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中解脫出來,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工作就可以懈怠。面對如何提高教育水平、如何促進學生成長等問題,新政策下我們要有新策略。
基于“學情視角”重構理念,我們提出的口號是:向課堂40分鐘內、外要效率。這意味著在關注課堂“順學而教”的同時,向前延伸探究做好課前“精準調研”,向后延伸嘗試做好課后“反饋調整”,具體來說就是“三變”。
一、變備課方式:提前調研,悉心備課
以筆者所任的數(shù)學科目為例,我們要根據數(shù)學學科特點,嘗試通過基于經驗預估、預學本(單)、學生訪談、學情調研問卷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及學習新知識需要的知識背景、學習經驗、思維方式和學習興趣,做好課前的準備。數(shù)學的知識點很多,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知識設計出不同的預習單。例如:學習《時分秒》一類的課型時,需要為學生提供積累活動經驗的方法,因此“做中學”預習單更適合。“練中會”預習單則針對練習課進行設計更有效,“梳中思”是針對復習課的,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主見進課堂,真正讓學生動了起來。
那么,備課具體需要備些什么呢?一是備好學生,各年級組教師利用每周教研時間精準分析學情,梳理出“年級學情”。組內教師再結合“年級學情”,修訂自己任教班級的“班級學情”,只有具體細微地調查學生,了解學情,才能保證一堂課的高質量進行。二是備好教材,要充分了解課本這樣編寫的意圖,了解每一個問題串的編排意圖,以此為根據來修改教學設計及課件。
二、變教學方式:課堂提質,以“增”促“減”
什么是以“增”促“減”?我們要明白“增”的是什么,“減”的是什么。根據《中國經濟時報》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雙減”政策的期待,絕大多數(shù)人的關注點聚焦在校內課堂本身的教育質量,因此落實“雙減”政策的關鍵在于課堂教學中的提質增效,在了解和分析學情的基礎上,組織新材料和新內容,選擇適合學生現(xiàn)有學情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保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筆者還是以數(shù)學學科為例來說,數(shù)學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立場入手,從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入手,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歸納能力等。
數(shù)學離不開課堂訓練,教師要帶領學生加強課堂練習,提升課堂練習的質量和效率,減少學生課后的作業(yè)負擔,以“增”促“減”。課堂練習要求教師要明確練習的目標,也就是說教師要在練習之前知道需要“用練習做什么”以及希望達到什么樣的目的與效果,并且要考慮課時練習與單元練習、學段練習之間的關系,要考慮教科書中的習題與補充習題之間的關系。
我們還要認識到,課堂作業(yè)是一個班級學生和教師一起完成的,而課外作業(yè)更多的是由學生獨立、自主完成的。因此,在課堂練習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練習過程與結果,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的問題,及時給予個別指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共性問題,及時進行當堂評講。課堂練習既要把“一群人”作為學習的資源,注重練習情況的展示、交流、反饋與評價,又要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想法,促進學生在更廣、更深、更優(yōu)的思考過程中學會思考。
在單元練習之后,我們都要做一個試卷講評。因為課堂上時間的限制,我們往往更關注共性學習問題,對于正確率低的題目著重分析講解,但因此會造成部分學生學習的缺失。為促進共性與個性同步發(fā)展,經過課堂實踐探究,筆者針對試卷講評設計出“三階評析”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將試卷的講評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小組互助講評,對于試卷中較簡單的題目,小組中可以自己講一講錯誤的原因,也可以讓學生講解。第二階段,大組間互助講評,對于中等難度的題目,大組中選擇學生進行講解,可以接受同組學生提問。第三階段,學生與教師共同研討解決,對于較難的題目,可以由教師進行講解、學生提問,師生共同研討解決。這樣大大節(jié)省了課堂講解的時間,也使講評課的效率提高了。其實在測試上,不少專家也提倡可以提前給學生看試卷。針對學生不會的內容,教師可以提前講解。再做練習時,學生就會增強自信心,慢慢愛上學習。同樣是測試,先做后講和先講后做往往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而后者則更基于學情視角,真正依據學情開展有效教學、高效教學。因此,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關鍵是教師要善于精巧設計課堂教學方法,從學生出發(fā),科學、準確地把握學情,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學,以此才能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才能使教學直抵學生學習的本質。
學校一直致力于“生命課堂”的研究與實踐。“生命課堂”最關鍵的實施策略就是打造“三生課堂”,即生本的課堂、生成的課堂、生活的課堂。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觀,明確學生和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學習者”和“學習支持者”。教師在教學中努力以“學習支持者”的角色順學而教,課上關注捕捉學生的學情,適時地“生成”、調整教學內容和策略,努力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
根據學校評價標準的研究成果,依據“雙減”要求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各學科研究課通用評價表變成了更加指向于學科特點、更加關注評價學生學情的學科評價表。教師在評課過程中,依據新的評價標準評課、議課,這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變輔導方式:學后反饋,調整改進
只做到課前準備和課堂提質就夠了嗎?當然不夠,課后的反饋也很重要。通過課后作業(yè)及學生訪談做好學后反饋,這樣不僅利于了解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情況,而且為調整和優(yōu)化教學設計提供了寶貴的信息。
作業(yè)設計和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同等重要的,只有發(fā)揮出作業(yè)設置的作用,才能夠有效地拓寬課程視域,在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基礎上落實發(fā)展學生的各項數(shù)學能力。因此,在設計作業(yè)時,需要遵循趣味化原則、開放性以及實踐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多元化評價原則等,以深化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聚焦雙減,著力提升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興趣,落實學生的數(shù)學綜合素養(yǎng)。作業(yè)設計是一個體系,教師要設計的不僅是布置怎樣的作業(yè),還包括怎樣布置作業(yè)、布量作業(yè)以后怎么辦,而這一切設計都是基于教師對學情的更清晰的認識。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應考慮到以下方面:
一是作業(yè)數(shù)量:教師每天布置作業(yè)的項目和數(shù)量。二是作業(yè)用時:教師所估計的班級中等學生花在作業(yè)任務上的平均時間。三是作業(yè)的適用性:作業(yè)是否有趣,作業(yè)是否能夠適應學生的理解、作業(yè)是否整合了課程內容、作業(yè)是否體現(xiàn)了知識的關聯(lián)性與系統(tǒng)性,作業(yè)是否有利于學生所學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遷移和應用等。四是作業(yè)的難易程度:個體所知覺到的作業(yè)難度,設計作業(yè)是很容易完成還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完成這一問題。對于拓展性的作業(yè)應是對學有余力學生而言中等難度的任務。它的難度高于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但又不過于困難。五是作業(yè)反饋:教師對作業(yè)的批改、評定與評價。
我們開展了兩個“十分鐘”的課后調研及反思活動。什么是兩個“十分鐘”?第一個“十分鐘”,是每位教師在批改完當天作業(yè)或練習后分析“十分鐘”。想一想今天學生作業(yè)正確率高或低的原因,哪些內容需要第二天和學生交流,教學環(huán)節(jié)哪些還需進一步優(yōu)化。第二個“十分鐘”,是每位教師利用課服時間或課余時間,和班里各層次的孩子交流溝通,問詢所學知識的情況。在完成“兩個十分鐘”后,撰寫課后小結。別看只是兩個十分鐘,看似是刷一刷手機的時間,只要能堅持下來,將對教學的提質增效起巨大的作用。
“雙減”一定程度上給大家?guī)砹私夥牛兄诟玫貪M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學校要認真部署好工作,要認識到教育就是按學生多樣的成長發(fā)展需求來安排好教學,確立以人為本、科學育人的基本理念,真正把健康全面發(fā)展放在重要位置,而不能只看分數(shù),要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全面貫徹,做好課前的調研、課堂的增質、課后的反饋,不斷提升學生在校內的學習質量,自然也就達到了“雙減”期待的結果。
“三變”促“雙減”,變的是教學方法,不變的是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本質;“三變”促“雙減”,減的是學生多余的負擔,增的是學生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三變”促“雙減”,覆蓋點線面,讓我們一起用智提高課堂效率,用心落實“雙減”政策,用愛呵護生命成長,為學生鋪就似錦前程,為祖國書寫榮耀華章!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