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
美是一門藝術,在學校教育的各個學科均有體現,就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的整體情況來看,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內容有了本質的改變,不僅僅包括語文基礎知識,還需兼顧學生的審美素養發展,為了輔助中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發揮良好的教學能力,深度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如何借助現有的課堂文本進行審美素養的提升,成為初中語文教學探討的一大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初中語文學生審美素養的內涵以及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原則,提出幾項相關的培養策略,旨在促進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
一、初中語文學生審美素養的內涵
現階段,我國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和落實一直在進行中,中學在進行學科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的是素質教育,德育和美育尤為重要,這里所說的美育重點就是本文所說的審美素養,審美素養是學生必備的一項素質,只有審美素養有了本質的提升,學生在發現美、探索美的道路上才能更加具備積極性和追求,中學語文對學生的審美素養的培養旨在通過初中語文學科的學習,提升學生內心對美的感受的敏感程度,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以此喚醒學生心中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初中語文的審美教育從四個方面鋪陳開來,一是情感教育,通過發現美的眼睛看待身邊的事物和問題,提升學生個人審美情趣的層次;二是智慧教育,通過新的美學空間的激發和探索,使學生擁有發現美、學習美的主觀能動性;三是品德教育,通過美育可以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追求,對生活有更加樂觀積極的態度;四是價值教育,這里的價值重點在于人生價值、生命價值,提升學生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和確認,為了發揮自己的價值而更努力地學習和生活。
二、初中語文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原則
(一)豐富性
語文學科貫穿了小學教育、中學教育整個學段,是從古至今的人類智慧的縮影,中學教師在進行語文學科教育的時候,傳道授業解惑之時,不僅要傳播普及相應的語文學科知識,更要從文化自信和民族信仰的角度發揮語文學科的價值和作用。想要在語文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審美素養的培養方式,首要遵循的原則就是豐富性原則,在進行語文學科教學設計時,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融合和考慮,發揮語文學科的“海納百川”的優勢,豐富教學設計的形式和主題。初中語文教師需對語文學科知識涉及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進行一定的了解,從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上面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教育和培養,以各個領域的知識穿插和知識涉獵幫助學生了解更為全面的語文學科生態,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
(二)遞進性
語文學科的教學與實施美育的新課改教學目標更為貼切,語文學科本身即擁有高度的美感和美學內涵,然而,審美教育并不是一個速成的過程,“欲速則不達”,審美教育在語文學科教育中應該是細水長流,耳濡目染的過程。在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循序漸進的引導,形成發現美—接受美—熱愛美的審美能力的層級遞進,這也是初中語文學科教育對學生進行審美素養培養的原則之一,即遞進性原則。語文教師在進行審美能力的教學和培養過程中,首先,要注意發現美的意識的引導,讓學生通過對不同的美的認識和辨析,能發現不同的美的形式,而后接受美的多樣性,最后形成熱愛美,持續發現美的習慣,對學生來說習慣一旦形成,是學習生涯的一大寶藏和財富,會陪伴學生整個學習生涯,形成長久性的影響。
(三)層次性
中學語文學科教學包含審美能力的培養這一維度,首先,要從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出發,審美這個詞雖然比較抽象,卻是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審美教育來源于一定的專業知識理論,對審美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很多時候會經歷“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階段,需要語文教師對審美教育有充分的個人把控。其次,在面對升學壓力的語文教學中,要帶領學生追尋語文學習中的“真善美”,用心發現語文學習中的“人性之美”“文章之美”“自然之美”,創造一個富有美感和想象力的語文學習空間。最后,在學習和培養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和學生共同成長,將審美元素充分融入語文課堂。
三、初中語文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策略
(一)媒體教學,引導學生發現美
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媒體教學已經十分常見了,由于現代化的媒體設備的出現,語文教學的形式也不斷創新和發展,結合了多媒體教學工具,讓語文學科教學的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枯燥的文章閱讀已經成為過去式,媒體教學的好處在于將文字更加直觀地以圖畫、視頻等形式展現出來,媒體教學的形式雖然是十分新穎的,但依舊不能脫離語文教師的板書,通過板書和媒體教學的結合,使學生在腦海中的聯想記憶更加形象化,發現語文學科的內涵和文字之美。在學習《木蘭詩》時,語文教師可以對詩中的畫面進行視聽結合,《花木蘭》電影中有很多畫面構圖和情節構圖,是對詩中的語句有所還原的。比如,“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有草地中兩只兔子跑動的情景,可以結合影音,圖像等形式,讓學生在學習《木蘭詩》中的保家衛國、父女親情時更加的生動和形象。在學習《阿長與山海經》時,語文教師可以用《山海經》中的異獸形象幫助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心理變化。通過媒體教學,不僅可以豐富語文學科課堂的學習形式,也對語文教師的課堂內容進行了擴充,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需要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將多樣化的媒體教學應用到實際中,為學生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美的學習氛圍。
(二)情境教學,引導學生感受美
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情境教學是十分常見的教學形式之一,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幾項學習內容就是古詩詞、現代課文鑒賞閱讀這兩項,由于中學生的年齡特征,他們對新的知識和內容的學習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礙,難免會對學習內容有錯誤的認知和理解。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及時觀察和發現學生的疑惑,通過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情境再現教學法,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理解并給予方向性的指導,讓學生感受到教材中想要傳達的美的感覺。在學習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時,首先,語文教師需讓學生在心里進行課文的默讀,感受白求恩事跡給人帶來的震撼,借助這篇課文,語文教師的教學目標中的情感目標和價值可以上升到如何培養個人的良好品德,可以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的抗日英雄的事跡,與白求恩的事跡進行關聯和對比,找出抗日英雄事跡中與白求恩的事跡中重合的部分,發揮學生的感受聯想,最終,號召學生向白求恩學習,結合現有的國際國內局勢進行情感和價值觀的引導,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感與魅力。
(三)朗讀教學,引導學生領悟美
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寫作和朗讀是學生最常應用的兩種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水平。朗讀教學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道路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學生來說,任何一種閱讀方式都可以實現文章內容的了解和感知,但是,朗讀教學這一文章內容了解形式更加生動形象,之所以說朗讀教學的文章形式更為生動和形象,是因為朗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聲音的語音語調的變化,直觀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語氣的抑揚頓挫,彷佛讓學生置身于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周邊環境。在學習《黃河頌》時,可以先引導學生朗讀全文,以齊讀和個人朗讀的形式,讓學生體會“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語文教師在齊讀前需安排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掌握文章的內容,而后帶領學生進行整體齊讀,齊讀過程中注意學生的朗讀音調,可以在重點處進行強調和標注,在完成齊讀后,挑選其中的句子進行重點朗讀,對文章的感情分析和教學分析完成后,可以挑選幾名學生進行分段落朗讀,再次體會文章的情感和氣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語音語調之美。朗讀教學有許多作用,首先,對學生的朗讀水平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檢測,可以幫助教師發現學生的優缺點,進行針對性的表揚和彌補,其次,對學生的朗讀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改正和調整,也能發現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是否體會到了文字和文本的魅力,最后,對學生領悟美的能力形成一定的過程性評價,有助于后期進行針對性的提高訓練。
(四)形象教學,引導學生追求美
對語文教學中的審美素養的培養,不僅僅要通過文字理解文章的文學價值和作者的情感價值,更需要通過文章內容中的形象提高學生對自身的要求,形成更高的信念價值。審美能力的提升包括對審美形象的理解和審美感情的培養,在提升審美形象的理解能力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形象進行多方面的解析。從思想層面感受人物形象的思想高度,從事跡層面感受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語文教師需通過對教材的全面解讀,篩選一定的符合提高學生審美形象理解能力的人物形象或美好事物,通過這些激發學生對美好形象的向往之情,在今后的學習中,用“發現美”的眼睛看待和理解事物,形成屬于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價值觀。在學習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對課文內容中形象的提煉引導學生重點抓取人物和場景的形象特點。這篇文章的中心內容是魯迅先生通過對兒時的兩大學習場景的回憶和描寫,再現童年、少年無憂無慮的時光,從而反面批判封建時期的教育對兒童發展的限制和毒害。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兒時,小學時代的學習場景,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形成形象上的對比,引導學生勇于發言和討論,認識到兒時的童趣,也告誡學生永遠要保持內心純真對學習和生活的愿景,領悟到魯迅先生對學習和兒童教育的關心和人文情懷,從而培養個人對審美價值的追求。
(五)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創造美
語文學科的實踐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語文學科的實踐方式和實踐機會滲透在語文學科的各大版塊中。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不僅要學會發現美、欣賞美,還要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美、傳播美,將審美素養融入自己根深蒂固的血脈。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條件,為學生創造美、傳播美提供一定的平臺。第一種形式,語文教師組織班內或年級的寫作比賽,可以定期組織寫作比賽或寫作朗讀會,通過命題作文和未命題作文的兩種形式,考查和發現學生的寫作水平,以及學生對文字之美的感受能力。在學習《黃河頌》《木蘭詩》等文章后,可以以寫作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抒情散文的書寫,體會抒情散文的書寫形式,并將抒情散文中的語句特點和“形散而神不散”的手法進行階段性的訓練,幫助學生發現自然界或身邊的美好景象或美好事物。第二種形式,語文教師給予學生自主性,讓他們自行進行話劇表演的排練,可以不定期對學科內容中存在的話劇作品進行排練和重現,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當時作者描寫的人物的內心世界,還可以對文章脈絡更加清晰,話劇的傳播性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傳播美的隊伍。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可以用簡單的話劇形式,排練《皇帝的新裝》中的場面,通過一定的夸張藝術手法,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皇帝的心理狀態和周圍人的心理活動。第三種形式,語文教師組織班內或年級的演講比賽,可以不定期組織主題演講比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進行演講過程中,不僅可以認知到學生的審美價值觀,還可以測試學生對語言的表達能力,是否具有文字之美,還可以結合學科的教學內容。例如,題為《我最敬佩的人》,可以結合到《紀念白求恩》的文章等,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人物有一個更加整體的把握。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審美素養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將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知識進行了一定的升華和概括,幫助學生發現語文學習的樂趣,用發現美的眼睛,發現語文學習中的快樂。不僅如此,還可以提升學生自身的審美水平,通過提高審美素養的水平,學生自己可以形成獨一無二的審美價值體系,有益于后續的語文學科的學習,對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來說是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的,而且可以為高中語文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重點關注審美素養的培養是無可厚非的,這一課題也是一個長久性和發展性的課題,需要更多語文教學工作者一起進行探討和發展,可以組織各個學校的語文教師交流研討,多進行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溝通,為后續在審美素養的提升上更好地融入教學內容打下一定的基礎,也希望有更多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可以為中國的語文素質教育水平的提升發光發熱。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