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崇德
教育評價是教育發展的信號燈,指引著教育發展的根本方向。而教育又承擔著民族復興的大任,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開展教育評價的改革,匡扶教育方向和優化教育內容。在教育評價改革的實踐中,不科學的評價導向被扭轉,構建了立德樹人的教育體制,消除了“五唯”的頑瘴痼疾。與此同時,在“雙減”政策的引導下,許多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得以改正,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主體以及學生的多元成長。“雙減”政策實施的目的是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學生主體中,豐富教育中人性啟迪和思想啟蒙的內容,通過培養具有獨立意識、良好個性的全面發展的人來恢復教育生態,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實現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關鍵。在不斷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和落實“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一線教師應該把握好教育風向標,不斷地在教育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尤其在小學數學教育實踐中,其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教育基礎性,再加上教育內容較為抽象,難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但是,傳統灌輸和機械式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現階段教育,所以教師就應該及時地轉變教育理念與創新教育方式。在教育評價改革與“雙減”的核心政策支持下,數學教師需要融合多元的教育理念,實現育人的根本目標,做好教育主體的核心轉變,把握減負的根本任務。用自己無私的奉獻和滿腔的熱血恢復教育生態,構建公平教育體系,也在不斷減負增效的實踐中讓孩子擁有更快樂、充實的童年。
一、達“減負增效”之旨的教育原則
(一)把握育人的根本目標
在新時代教育評價的改革導向下,我國的課程教育目標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轉變,無論是教師還是學校,都更加注重育人的核心理念,將立德樹人作為學校辦學的核心。立德樹人的核心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校去從哲學的角度思考“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認知論的問題,從建設靈魂的角度來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這一核心也恰恰是減負增效之旨的根本教育原則。
(二)實現多元成長的根本目的
在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大背景下,學校的教育應該是堅持面向學生的,只有做好因勢利導,并且構建一個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核心體系,才能切實地將學校育人的根本功能發揮出來,以滿足現階段學生發展的需要。而落實減負增效的核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將教育的目標轉移到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上,使教育氛圍更加和諧,也能切實地做到教育內容的多樣性和教學目標的彈性化、層次化,是引導學生個性發展以及做好差異化教學的根本,也是落實減負增效理念的核心原則。
(三)教學理念不斷地與時俱進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其教學的敏感性使教師更能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要想更好地解決問題,就需要教師有一定的課程能力作為支撐,而在提質增效的核心理念引導下,教師給予了自己一個更加明確的目標定位,在迎接提質和減負的挑戰同時也實現了自我的發展。而教師的自我發展內驅力就會推動學校教育的可持續化發展為新課程的改革、教育評價的改革、提質增效核心理念的落實提供了動力。由此分析,教師課程能力以及教學理念的不斷與時俱進是減負增效理念落實的首要任務。
二、小學數學教育現狀分析
(一)課程建設沒體現聯系性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教育也絕對不能故步自封。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閉門造車”卻是十分常見的現象。由于現行評價體系還未能得到徹底的改變,片面追求分數仍然是現階段教學中的關鍵問題,也正是因為如此,部分數學教師從分數最大化的角度出發進行教育學實踐,在工具性價值取向下,數學課程的建設極為單一,往往是考試考什么學生就學什么,一些滿足學生需要且能促進學生思維創新的知識,沒能納入考試系統中,導致其游離于數學課程的教學體系外,致使數學教學不夠靈活,傳統教學方式未能轉變。
(二)教學目標未體現多元性
因為現階段的教育評價體系還沒有得到及時完善,分數仍然是評價學生學習水平的主要指標。在教學實踐中,部分學校并沒有將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落實到教育實踐中,也沒能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創設更多元的教學內容來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與此同時,學校課程的建設也沒能與德育、體育、美育、勞育相結合,教學功利化和片面化現象嚴重,使教學目標局限在了學生的成績之上,導致教學失去了原有的價值,也使學生的學習壓力徒增。
(三)教學實踐沒體現引導性
因為部分教師受傳統課程管理體制慣性的影響,在教育觀念上較為保守,缺乏了師生之間主體轉換的勇氣與信心。教師往往是從自身出發進行教學的灌輸,學生沒能在自主分析中感悟知識形成的過程,對所學內容的認知較為抽象。與此同時,教師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上也沒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制約了“雙減”政策的落實,也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減負增效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策略
(一)把握減負的核心
要想達到減負增效的教育目的,首先要減輕學生的負擔,因此教師需要把握減負的核心,從課后作業的設計上實現心理和內容兩個方面的減負。
1.從趣味性課后作業出發實現心理減負。傳統的作業設計是具有一定的重復性和機械性的,往往是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形式來認識和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印象。大量的作業內容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逆反心理的出現,同時也給予了學生較強的心理負擔。因此教師要想把握作業設計的核心目標,從課后作業的形式上出發,創設更具有趣味性的課后作業,實現學生心理上的減負。例如,教師可以轉變傳統書面上的作業形式,采用一些口頭式作業來進行課后作業的設計。課后作業與傳統的作業形式不同,需要學生交換自己的思維,并在思維交流中進行思維的拓展和對所學內容的延伸。此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出示多道課后習題,然后讓學生先判斷是否正確,如果習題錯誤,就要結合問題的具體情境來進行解釋。例如,在小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口頭作業的形式來分析0.3與0.30哪一個更有意義。這就需要學生對小數的性質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能用更加縝密的邏輯思維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來講述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既轉變了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也體現了作業的趣味性,實現了學生心理上的減負。
2.從實踐性課后作業出發實現內容減負。要想結合減負的核心理念來設計一些傳統的書面作業,教師就必須體現教學的趣味性、綜合性以及手腦并用的核心理念。消除以往簡單機械的作業內容,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后作業的實踐中,并且能在動腦思考中完成作業內容。課后作業的數量雖然減少,但是能切實地保障作業質量。因此教師需要多設計一些具有實踐性和動腦思考性的書面課后作業內容,從內容出發實現課后作業設計的減負。以“多邊形的面積”為例,通過對整個單元教學內容整合來進行具有聯系性的課后作業設計,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構建一個更加立體的知識體系,在此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后作業的實踐性和動腦特性來進行設計。例如,讓學生通過對多邊形學習的啟發制作一個數學小報紙。讓學生充分地發展自己的思維,通過圖畫的形式,結合已經學過的多邊形來進行報紙的設計。在此過程中也要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重點記錄下來。因為此書面作業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每一個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和對美的認知是不同的,所以整個課后作業的體驗也必然是不同的。教師就可以結合豐富的作業內容來進行點評,或者是學生之間的相互探討,既使其在手腦并用的實踐中認知所學內容,也在不同內容的探討中調動自身的學習積極性。
(二)緊握增效的關鍵
減負與增效是一個一體化的概念,教師不要只提減負,還要從自身的課程能力出發,實現課程的增效,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和諧且更加高質量的教育體系。
1.從信息化課堂建設出發實現教育增效。要想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就必須采用更具有多樣化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信息化課堂的建設則很好地符合了這一概念并合理地繼承了傳統課堂的教育模式,尊重了學生主體性,實現了現代與傳統的有機結合,既能及時且準確地傳達信息,又能根據學生的知識需求來進行資源的拓展。是構建一個更加高效教育體系的根本方法。在信息化課堂建設中,教師首先應該從自身的課堂導入出發實現知識點的整合。在此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弄清楚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并且對重點和難點進行著重分析并突破重難點,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并且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分析,通過合理的配套習題等方式來解決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在此之后,教師要利用電子白板教育工具來將所學內容更直觀地展現出來,并且利用電子白板來進行課堂上的有效互動。例如,在電子白板上對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用紅色標注,對概念知識利用波浪線等形式畫出來。也可以將教學內容通過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然后通過拖動、放大的形式使其對核心概念有一個基礎的了解。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舉一反三,提高其融會貫通的數學思維能力,由教學灌輸向自我感知轉變。結合信息化的課堂建設來做好教學的引導,也通過更高效的教學引導來實現師生之間主體的轉換,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2.從融合性教學體系出發實現教育增效。從上述問題中我們了解到,現階段課程建設的主要問題就是課程建設沒能體現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性,單一的課程內容,也沒能構建一個更加多元的教學體系。而課程建設的多元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也是實現減負增效目標的主要方法。教師需要將數學與其他學科進行溝通互聯,實現在學習數學時能鞏固其他內容知識,也能讓學生在已有經驗基礎之上分析數學內容,實現其數學思維的成長,也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以教材中“數學好玩”部分的“滴水實驗”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實驗設計,并計算出一年的漏水量。在此之后,教師可以圍繞著怎樣節約水資源來進行數學跨學科的教育引導。例如,針對水龍頭滴水這一現象與學生共同設計節水器。因為需要學生參與到動手實踐中,能結合節約水資源的核心,提高其節水意識。這樣的教學引導實現了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性,也有效地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也為其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在落實高效課堂建設的同時,也實現了促進學生多元成長的根本教育目標。
(三)落實體系建設根本
1.家校合作共建立體教育體系。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是最為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環。要想將減負增效的核心教育理念落實到家庭教育中,教師就必須與學生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建立起一個和諧的家校關系,并且能從自身出發更好地落實減負增效的核心政策,體現教學之間的互通性,以更好地輔助教學開展,以此來保障教學的效率,實現減負目標。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發展性的課后作業,可以結合家庭教育來進行作業體系的構建。例如,引導學生家長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檢查,幫助學生養成仔細完成作業和仔細檢查的良好習慣。還要與學生家長共同探究生活中所存在著的一些數學知識,然后引導學生家長讓學生實踐數學知識。例如,讓學生利用條形統計圖來計算家中的平均用水或者用電量。最后,教師還要利用微信或者QQ等APP來進行及時的溝通,讓學生家長關注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并消除家長以分數為綱的觀念,使其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雙減”和減負增效的教育改革中。
2.互聯網教學實現即時性監督。現階段的教學越來越關注于線上教育的開展,線上教學能消除傳統教學中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同時還能與線下教學構建起一個更加立體且具有資源延伸性的教育平臺。在減負增效的核心概念下,教師也需要利用線上教育來實現線下的課后作業監督,構建起一個及時監督性、立體性的課后作業體系,既減輕學生課后作業壓力,也保障課后作業質量。以“百分數的應用”為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去收集一些生活中對百分數的應用資料,并對生活中一些需要用到百分數知識點的問題進行解析。在此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上傳到線上或者教學APP中,并對百分數的應用難點進行分析。此時教師也要及時地對學生上傳的內容進行監督和評價,也可以針對其問題進行及時解答。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構建起一個線上與線下且能進行教育平臺延伸的課后作業體系,并在教師的及時監督與及時解答中引導學生實踐和形成屬于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
四、結語
總之,新教育政策的提出和推進回歸了教育初衷,讓每一名學生接受到了更加公平的教育。而“雙減”在于實現了素質教育培育完人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多元成長的關鍵。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從一線出發,不斷地深入“雙減”核心,并在減負、提質、家校合作多個角度構建更加科學和立體的教育體系,讓學生能在更廣闊、更輕松的平臺中自由飛翔。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