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 馬佳慧
摘 要:作為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古遠清教授的治學風格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特點,并以活潑的語言和突出的對話意識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臺港文學史撰寫和臺港地區現代詩歌的研究等方面,他著述頗豐,為學科建設與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關鍵詞:古遠清;臺港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私家治史;史料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22)3-0111-04
在中國大陸的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中,古遠清教授是一位個性鮮明,且時常處在“話題”場域中的獨特“存在”。他外表風風火火、快人快語,內心里卻有自己的“確信”和“堅持”。這“堅持”的內容中,學術研究尤其是對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熱愛,幾乎要占據百分之百的空間。在這個學術領域的初創期和發展歷程中,無法忽略他的存在,猶如希臘神話中那位“諸神之信使”赫爾墨斯①一樣,他以學術研究搭建起中國大陸同臺港澳地區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界的文化交流通道。
深耕學術60余年,古遠清教授研究成果豐碩,涉獵的研究對象非常廣泛。他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從魯迅研究起步,逐漸轉向詩歌和詩論評析;80年代末以來將主要精力集中于臺灣、香港地區的新詩評論,并逐漸踏入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其研究成果突出地體現在文學史、文學批評史、年鑒等的編著中,同時還有數量眾多的詩歌理論、詩作賞析、作品選集、隨筆等等。學術研究使他的生活充滿活力,他有時也不得不陷入因為觀點差異而引發的爭論中,但爭論恰恰是傳播思想觀念的一種有效方式,他置身其中,盡顯坦率、直接、犀利,時而又活潑可親的個性風格。朱壽桐教授曾撰文稱他為“古老且年輕的古遠清”②,應該說,是對學術的熱愛使他戰勝了時間加于個體生命的影響,而能恒久保持年輕的心態。
一
古遠清教授的研究成果中,文學史或類文學史的著述很多,他以“私家治史”的方式,在臺港澳文學研究初創期開拓疆域,為學界同行及青年學子提供了諸多可資借鑒的學術信息。從1994年開始,他先后出版了《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1994)、《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1997)、《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2005)、《臺灣當代新詩史》(2008)、《香港當代新詩史》(2008)、《海峽兩岸文學關系史》(2010)、《臺灣新世紀文學史》(2017)、《中外粵籍文學批評史》(2017)、《澳門文學編年史》(第二卷)(2020),以及《余光中傳:永遠的鄉愁》(2019)等含括文學史、文學文類史、文學編年史和作家傳記等多種類型的研究成果。此外,從2013年起他也開始著手編撰《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迄今為止每個年度出版一部年鑒,廣泛搜集并集中呈現了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學術信息。同樣深耕臺港文學研究多年的黃維樑教授贊譽他是“學術界的‘強人’”和“史家”③,古遠清教授對收集文學史料的專注程度,以及以史料為基礎建構多樣化研究框架所取得的豐富成果,為這個領域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著史對資料的收集和使用有嚴格要求,特別是對于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而言,資料的獲取常常成為研究深入開展的瓶頸所在。古遠清教授是較早介入臺港文學研究的學者,20世紀90年代當大多數詩論研究者還熱衷于文本細讀、詩學理論的闡釋與創建時,他就已經開始著手收集第一手資料,這為其之后的新詩史編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臺灣當代新詩史》和《香港當代新詩史》中,他以史料的整合、延伸與拓展,從歷時性角度梳理臺港地區新詩創作與批評、詩潮更替、文體變遷等現象、問題及論爭,在文學與史實的交流中,形成頗具對話感和整體性的個人史觀。此外,他編撰的臺港文學史等著作,也為其多年來的資料收集交上了翔實的“答卷”。
目前已持續出版7冊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系列,則更具體地展示了其對史料收集的專注、實踐與堅持。以2020年出版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2019》為例,全書共八百多頁,包括年表、綜述、爭鳴、數據、現場、對話、目錄、書評、專題、悼念、機構、會議等12輯,整理、甄別、整合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2019年度的基本狀況和重要成果,并進行相應評述,除了梳理中國大陸的研究成果,也兼顧部分境外研究。其中的部分篇目留有古遠清教授直率犀利的寫作風格,使得年鑒的語言也具有編者的寫作與研究個性。對他而言,率真活潑的性格使他很難接受某些既定學術體制的限制,展示真我的立場與風格是他有興趣去“大干一場”的出發點,因此他在編撰文學史、整理研究年鑒等方面,大略不以走進高校課堂做教材為主要目的,也不受一般文學史寫作模式的束縛,呈現出頗具個性特征的面貌,語言的可讀性帶來閱讀的趣味性,雖然有時難以避免評述立場的些許脫軌,但這“逸出”的部分也成為他的一種特色。
二
從臺港文學研究逐漸擴展為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對研究者而言不僅是研究領域的一種拓展,也是學術思維、世界意識和研究方法的重要轉變。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一大批前輩學者以銳意進取的學術勇氣和開放包容的文化立場進入臺港澳文學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在對話和學術共建中使這個研究領域日漸豐滿壯大起來。古遠清教授無疑是這批前行代學者中獨特而有趣的一道“風景”。
以對文化、文學論爭的梳理為核心,抓住研究對象的特點,呈現其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發展歷程,是古遠清教授在臺港文學研究中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其代表性作品包括《當今臺灣文學風貌》(2004)、《分裂的臺灣文學》(2005)、《余光中評說五十年》(2008)、《海峽兩岸文學關系史》(2010)等都突出地體現出這種特色。以《分裂的臺灣文學》為例,他采取的研究方式是針對臺灣文學多論爭的特質,制定相應的研究策略——以臺灣文學的南北傾向差異為核心,動態考察文學學會、文學思潮、文學現象、文學媒體、經典作家及相關論爭的總體特征,兼論臺灣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和兩岸對臺灣文學所采取的不同態度。這樣的論述策略與大多數當代文學史研究所采用的方式不甚相同,卻能貼近臺灣文學自身特質,及其所面對的變化多端的復雜狀況——論爭、流派、詩社、創作類型及其相互間的論爭頗多,同時,文學發展與政治人物、事件、發展、變化聯系緊密等等。他的研究論著不僅在大陸出版,也多在臺灣地區出版,在學術爭鳴中表達了基于不同視角和立場的一種“聲音”。
同時,古遠清教授的研究成果還具有系統化的特點。從《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1994)到《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1997)、《當今臺灣文學風貌》(2004),再到《臺灣當代新詩史》(2008)、《香港當代新詩史》(2008)、《當代臺港文學概略》(2012)等,不同成果之間既彼此獨立,又彼此呼應,可以視為一個頗具整體性的研究集群。此種結果并非巧合,而是有意為之,在《香港當代新詩史》的前言中,他曾明確提出該書與《臺灣當代新詩史》的“直系親屬”關系,幽默地將兩者間的關系比喻為“讓《臺灣當代新詩史》‘下蛋’,生‘第二胎’”④。此外,《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也與《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1999)構成了研究集群關系;論著《從陸臺港到世界華文文學》(2012)、《世界華文文學概論》(2021)等則進一步在華文文學整體觀的視域中考察中國大陸文學同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之間的關系,以譜系性的梳理和對關鍵性文學史現象、思潮、作家作品的分析,呈現了世界華文文學的發展歷程。
此外,他的研究還顯示出鮮明的對話意識,其批評成果中隱含著勾勒文學創作與接受的對話、交流脈絡的意圖。無論身處何方,作者、研究者、讀者都以各自的方式,透過文本溝通和交流,文學研究當然也可以匯入這種交流關系之中。古遠清教授的研究不僅基于某類文學作品、寫作現象、某位作家、讀者或研究群體,而且在以學理切入研究對象時,注重與其達成對話關系。同時,他也常有學術商榷和論爭、??彼藢W術著作錯訛、對他人研究的批評、對論爭與批評現象的再批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在論爭、勘誤、批評后,還會留意對方或學界的反饋,針對反饋再次給予回應。⑤對此,他曾自述:“我每次出書背后都有一個兩岸文學交流的故事”⑥,“其中有的論敵后來還成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朋友”⑦。如此以文交流、以文交友的對話方式,頗有“五四”文人的遺風。
作為以文交友的一種成果,2021年古遠清教授整理出版了《當代作家書簡》一書,記錄了自己與近兩百位學者、作家、編輯、記者等的交流經歷。在文化史上,書信集的出版類有歷史,有被傳為佳話的里爾克、茨維塔耶娃、帕斯捷爾納克通信集《三詩人書》,有凝練一家族之氣度與一時代之風格的《傅雷家書》,上世紀30年代孔另境也曾編撰過書信集《現代作家書簡》。書信集的特殊性在于,文本多由寫信人在當時當地的真實經歷和所感所想構成,不可避免地涉及某些重要的歷史事件,而由于書信內容大多是與親友、家人的交流,是非公開、非正式的,寫信人通常較少顧忌,內容大多比較可信,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時代背景、歷史事件,因而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當代作家書簡》收錄近七百封書信,內容涉及古遠清同文化界、學術界同仁關于文學專著出版、論文刊載、文藝現象、文學論爭等的交流,其中一些資料對開展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如內中收錄的68封臧克家來信,記錄了兩人從1982年到1998年之間的交往,其中的學術討論、思想爭鳴都是研究臧克家的一手資料,可為目前學界對臧克家的研究作出補充。此外,古遠清教授還為每封書信涉及的人和事做了注解,既能幫助讀者理解書信中的文化事件、作者簡介、專著出版信息等,也有助于規避誤解與爭議。
回溯古遠清教授的臺港文學研究歷程,其真正意義上的臺港文學史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出版的《臺港朦朧詩賞析》。單就進入臺港澳文學研究的時間點而言,他其實不屬于為臺港文學研究開山的學者,但是其相關研究確實參與和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和成熟。對于自己在20世紀90年代選擇深耕臺港文學研究的緣由,他曾自述道:“為何苦苦冒著風險在臺港文學研究道路上攀登,這主要是為了整合對峙、分流多年的中國當代文學。”⑧痖弦在與古遠清的通信中也曾多次提到這一點:“想來先生和我都是兩岸文學交流最積極的行動者”⑨、“我們兩個可以稱得上兩岸文壇交流的‘示范人物’,真的做了太多的事,但誰能知道其意義并予以肯定?苦也”⑩。想來,在研究的過程中,對于以學術為核心溝通大陸文學與臺港澳文學的重要性,他早已有了作為一個“赫耳墨斯”式研究者的自覺。
古遠清教授曾在其著作《詩歌分類學》的前言中,寫下一段慶祝自己搬入新居的歡欣文字,很能體現其活潑可親的性情:
使我高興的是,這次修改書稿,是在我喬遷紫陽湖畔的新居中進行的。參加工作二十多年,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這四室一廳,真使我好似由狹窄的山徑來到寬闊的柏油馬路?;叵肓甏衅诟鎰e珞珈山——那是青春的銀鈴正迎風震響的時候,我先是下放農村,后是在白沙洲的斗室一住十余年,再是蛇山南麓五年。正是在這些左右開弓的陋室中,我寫下了一本又一本的書稿,把我最珍貴的青春,最寶貴的熱情獻給了我鐘愛的文學研究事業。{11}
字里行間,可見其無論物質條件如何,都不減對研究和生活的熱愛。幾十年彈指一揮間,他的熱愛和這熱愛催生的成果,也融匯進了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的學術發展道路中。
中國文人自古便具備“安于清貧,心懷天下”的品質。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遙相呼應,那些在“左右開弓的陋室”中寫下的一本本書稿,何嘗不是一種對人文精神的傳承呢?
① 在希臘神話中,赫耳墨斯(Hermes)是宙斯和提坦神阿特拉斯之女邁亞的兒子。在“神圣家族”之中,赫耳墨斯這個“小輩神”能夠成為十二主神之一,主要是因為他身兼許多重要的職能,其中最主要的職能,就是“永生諸神之信使”。
② 朱壽桐:《他是一位年長的青年學人——記有趣有學問、古老且年輕的古遠清》,《名作欣賞》2020年第13期。
③ 黃維樑:《古遠清:修史健力士(Guinness)》,《華文文學評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279頁。
④ 古遠清:《香港當代新詩史》,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頁。
⑤ 陳建華在《評古遠清的臺灣文學研究》(《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中談到:“古遠清參與了大陸的余光中評價之爭,兩次卷入與臺灣作家的論戰,以《誰最有資格寫〈香港文學史〉》、《要不要“重寫”〈香港文學史〉》二文參與了編寫香港文學史之爭。”
⑥ 古遠清:《做一個有個性的臺灣文學研究工作者——臺版〈分裂的臺灣文學〉后記》,《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5年第4期。
⑦ 古遠清:《世紀末臺灣文學地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4頁。
⑧ 古遠清:《我的臺港文學研究情結》,《書城》1997年第1期。
⑨⑩ 古遠清:《當代作家書簡》,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222頁,第227頁。
{11} 古遠清:《詩歌分類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頁。
(責任編輯:黃潔玲)
A Hermesian Scholar, with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Gu Yuanqing’s Studies of Taiwanese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s an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Bai Yang and Ma Jiahui
Abstract: As a well-known scholar in the research area of Taiwanese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s an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Professor Gu Yuanqing’s scholarly style is distinct and deeply impressive with his live language and outstanding sense of dialogue.His work abounds in the writing of histories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as well as in the research of modern poetry in the regions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having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Keywords: Gu Yuanqing, Taiwanese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s, Literatures in Chinese, a non-official historian, historical mat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