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學科話語與民間話語

2022-06-30 05:21:52丁萌
華文文學 2022年3期

丁萌

摘 要:《世界華文文學概論》是古遠清先生于八十華誕之際獻給學界的力作,在世界華文文學能否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質疑中,試圖從學科建設入鏡以匡名立幟。本文聚焦話語范式,嘗試從學科話語與民間話語切入,闡明此著的“雙語”建構。學科話語是對學科研究對象、研究核心與研究價值的品格歸納,具體可從邊界定位、認同聚焦與價值評估三個關鍵詞來闡明學科話語。而民間話語基于跨界視域下學科間的有機互動,致力于為流散、漂泊與移動的華文作家主體提供扎根于民間的多維體驗與根性認同,其肌理可從對話機制、調和功能與審美參照三個方面來闡明。最后對《概論》在學科話語及學科建設上的貢獻與不足稍作評議,并基于“雙語”建構的探索,希冀世界華文文學能在適度跨界與本土回歸中尋求造血激活。

關鍵詞:《世界華文文學概論》;學科話語;民間話語;雙語;反思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22)3-0122-07

古遠清先生在華文文學界默默耕耘數十載,因其傲人的獨作氣力、豐裕的史料保存與峻秀的直言銳評被學界譽為“獨行俠”①“修史健力士”②。《華文文學》曾有“古遠清教授古稀之年迎來出書井噴期”③的秀贊,滄海十載而初心不改,先生在八十華誕之際又迎來了學術生涯中的“井噴”盛況。僅于2019-2021年便先后出版了《澳門文學編年史②》《余光中傳》《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2017》《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2018》《古遠清八秩畫傳》《當代作家書簡》《世界華文文學概論》共七部力作,時間更變而不變的是先生研而不休的魄力。新作《世界華文文學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試從學科建設入手,對華文文學的世界版圖、學科話語、發展譜系、研究范式、創作與批評實踐及發展前景作了整合與敘說,依舊以獨著代替集體編撰的勇氣、敢于直言批評的正氣與透視作家作品的銳氣頗顯其杖朝之年的風發意氣。筆者暫從“話語”借鏡,聚焦“話語體系”“學科品格”,置《概論》于華文文學歷史譜系而管窺學科話語建制的并駕基石——“民間話語”的落地生根,從“雙語”建設入手管窺《概論》在世界華文文學學科上的建樹,并希冀對學科發展前景作出創新探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華文文學逐步正名立幟,在裹挾著定位不明邊緣論、學科消亡危機論與意識形態敏感論三維挑戰中堅實繪制著華文文學的世界地圖,華文文學持久且蓬勃的生命力不僅源自學科建制后歷久彌新的學術實踐,更源自跨越語言、族裔與身份而深植“民間”的個體與間性體驗。“民間”不單指陳思和先生筆下規避精英與政治立場的“平等對話而不是霸權態度”④,其要義在于話語背后的對話機制、調和功能與審美創造,與華文文學學科成型的話語范式形成有機互補,對華文文學學科自身的理論建設、研究視域與傳播效力而言亦是俯仰之間的有機互動。

一、學科話語關鍵詞:

邊界定位、認同聚焦與價值評估

以歷史視域燭照華文文學之學科發展歷史,《概論》在學術史時間軸的建立上游刃有余。以接受視域評判學科的研究與實踐效度,《概論》在階段性接受的現實語境還原上秉持客觀態度。以研究范式歸納學科話語與品格肌理,《概論》在關系型間性互視中建立了良性互動。“話語體系”兼“學科品格”拙以“學科”為統攝:話語既指向學科發展至今所形成的研究范式,也喻指研究范式自身的價值評估與審美判斷。故我們對學科話語的把握要以界域意識、核心意識與自省意識為引領,具體以三個關鍵詞來詮釋:邊界定位、認同聚焦與價值評估。

(一)界域意識——學科邊界定位

學科建制由學科研究對象限定,無界則全盤招收、不堪重負,明確研究對象、框定研究邊界是任何學科安身立命的前提。《概論》沒有采取獨斷型闡釋而規避華文文學學科歸屬的難題,在是否應被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兩個學科收入囊中的拉扯上、“華人”“華語”“華文”命名的混淆中,選擇以對話方式呈現“華文文學”與“中國文學”“世界文學”“華人文學”的聯系與區別,重申堅守彼此楚河漢界的同時,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見微知著呈現學科間的交叉地帶,不越位也不失以跨界視域重新審視華文文學。

1. 華文文學與中國文學

討論此組關系時中國文學指中國大陸文學,華文文學指世界華文文學,含有境內外與國別區分的界限,實則中國本在世界之中,中國文學理應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的參照坐標,故我們應突破國別、境內外的界限。但如果全盤接收會不堪重負,故先生強調對話與參照,而非拿來主義:“把中國大陸文學納入世界華文文學的研究對象,并不是說世界華文文學要拿出巨大的篇幅來描繪中國大陸文學地圖,而只是在參照意義上,把它作為與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比較的對象。”⑤

2. 華文文學與世界漢學

先生看到了華文作為語言工具對族裔或文化的包容性,申明不應丟失漢學家群體對世界華文文學版圖的貢獻:“有人將華文文學的‘華文’等同于中華文化,這就縮小了華文文學的版圖,勢必把上述葛浩文、許世旭等人用華文書寫的作品剔除出去。”⑥漢學家所創作的華語作品雖不屬中國文學卻可看作華文文學,如宇文所安的品唐詩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作出了突出貢獻。

3. 華文文學與華人文學

華人文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海外華人創作的華語作品,另一部分是海外華人所創作的非華語作品。從構成關系上看,華人文學的疆域要廣于華文文學,故“和華文文學比較,華人文學是一棵大樹,華文文學是它長出的枝葉,或者說華文文學是華人文學的一個分支”⑦。譚恩美、湯婷婷等作為美國華裔文學的代表,雖因作品的非華語性被排除在外,但卻秉承著華文文學慣有的雙重視角,以精神還鄉的姿態扣連著故鄉舊土,故先生敏銳指出或許我們應暫將“語言-華文”“族群-華人”的綁定標準懸置,聚焦世界華文文學版圖的延展性:“華人文學的形態,先天就帶有某種混合性,故世界華文文學不應固守‘華文’的疆界。華人文學作品不管有無中譯本,都應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的一種研究對象。這不僅可以擴展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版圖,而且可以起到對照和互為補充的作用。”⑧

(二)核心意識——認同研究聚焦

核心意識是對學科研究中核心主題與主體的歸納總結,華文文學的重鎮在于認同聚焦,這里的認同不單指語義上的肯定,而是對雙重文化或多維文化視域下的認知判斷與情感表達,主要表現為文化認同、身份認同與空間認同三大板塊。

首先是文化認同聚焦。異域文化的碰撞、沖突與交流始終是華文文學的研究主題,這也是華文文學相比中國大陸文學獨有的國際視角。如何在他國文化與故鄉文化間行走,是創傷體驗、離散體驗與游走體驗后的文化再認同。林語堂便是沐浴在中西文化兩極中的夜行人,西方文化教育的積淀使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新發現與再反思的雙重視角,最終回歸到對中國文化的根性認同上:“你把一個人洗擦干凈,你將發現有一種洗擦不去的以祖宗為榮的驕傲。”⑨這種回歸式的文化認同鐫刻在每一位行走于異國他鄉的華夏同胞的記憶中,成為華文文學著墨最多也感人最深的認同書寫。

其次是身份認同聚焦。身份認同是文化認同過程中所觸發的必然問題,在兩種或多種文化遇合中的主體如何認知并定位身份歸屬與文化歸屬是繞不開的阿基琉斯之踵。在多維文化視域中重審中國形象、窺探人物內心離散又回歸的糾葛、重刺歷史語境下的文化弊病亦成為華文文學濃墨重彩的一筆,《概論》所提的嚴歌苓與張翎便是典型。嚴歌苓于1995年寫成的《扶桑》,把正值遠赴重洋、置身西方文化拉扯中的主體迷失感與刺痛感表現得如此真實與深刻。扶桑身上典型的東方文化基因透射著移民時代漂泊生涯中對故土文化的留戀與執著,對異域文化的迷失與刺痛感也隨著嚴歌苓創作時的“憤怒”逐漸淡去,轉向交流與對話式的思考,人物背后的歷史意識、批判意識與對話意識是對主體自我認知與多維文化思考的人性溫度,“使其成為北美最有實力、最有后勁,在華人世界極具影響力的新移民作家”⑩。張翎在異域文化的碰撞中最早也對東西文化沖突尤為關注,但最終落腳點回歸到人本身,在創傷體驗中去觸摸人類共性,將身份認知的問題轉化為創傷體驗中的人性思考。再出版的“生命力三部曲”體現了對“人”的完整認知:“張翎關注‘人’——書寫‘人性’、揭示‘人的情感’、講述‘人的生存’——借由‘生命力’三部曲,張翎實現了對個體生命多維度的觀察與思考,也是她在文學寫作內容上的一次深化。”{11}

最后是空間認同聚焦。對空間問題的關注是《概論》涉獵不多卻又關乎文化與身份書寫的重要載體。華文文學的跨越性首先體現在空間的跨越上,尤其對于新移民作家與流散作家而言。空間書寫的功能表現為三個方面:一、空間為雙向情感提供載體。空間承載著他國失意與故土留戀的雙重情感,如新移民作家群體中著墨最多的唐人街。一方面,唐人街濃縮著中國傳統文化,被遠離故土的華人寄予深切感情期盼,“唐人街本身就是身份化的空間,是代表華人的地理符號和身份能指。”{12}而另一方面,唐人街也承載著他國失意的破滅幻影。淘金夢的狂熱與失落都灑落在唐人街上,早期移民作家的題材選擇都繞不過失意的唐人街,如張翎的《金山》、嚴歌苓的《扶桑》等。《扶桑》還展現了唐人街空間被入侵后的無力感,扶桑被沖進唐人街的白人們輪奸,無力逃脫只能憤怒咬下施虐者的紐扣,卻不想雙手堆滿了大大小小的紐扣。二、空間為創傷體驗提供慰藉,如張翎的《余震》中的原生家庭空間。親情的天平一直沒有向王小燈傾斜,而地震時的“選擇”讓王小燈與生母徹底決裂。家庭倫理關系的破裂已無法修補,養父的猥褻行為又將她推入深淵。她內心歇斯底里的恐懼源于她對原生家庭渴慕而不得,不得所以恐懼失去,所以要求養父母允諾陪伴她一輩子,即使組成了家庭也無法抹平傷痛,對丈夫和女兒施以強烈的控制欲,無奈婚姻破裂。最終小燈回到了娘家才重新修補了家庭裂痕,“實在的自然災害事件深化于傳統文化心理,形成了對人存在與情感的傷痕,而治愈的空間與對象再次回到東方家庭的情感體系中得以完成”{13},故原生家庭也最終成為治愈主體創傷的慰藉空間。在《金山》中碉樓與金山形成鮮明對比,金山是先僑獲取財富的失意地,而碉樓則是漂泊尋求財富的目的與精神動力,雙向動力的落腳點在于對碉樓為代表的家鄉認同,碉樓則成為漂泊者的心靈慰藉空間。三、空間變遷映射群體選擇的變化。唐人街的華人不斷出走,新生代的中國移民也不用像先僑一樣蝸居唐人街,他們有了更多選擇,故唐人街向中國城的遷徙,也體現著華人們不同時期的不同選擇。相比先僑,新的中國城或許能跳出文化失意的自卑圈,扭轉“唐人街”作為夾縫生存的窘迫地位,比如哈金的《落地》,小說中的法拉盛作為華人“落地”的新空間,在主題表達上也相比唐人街更為豐富,雖然依舊繞不開中西文化碰撞與移新民空間的陌生與排斥感書寫,但在新的土地上愛的主題也會生根發芽,留下海外華人異域行走的足跡。

(三)自省意識——研究價值評估

價值評估是學科立足與長久發展的考量標尺,是自我審視與自我反省以促新助力、造血激活的發展要義,主要落腳于學科內部研究的歷史和創新評估與外部研究的現實評估兩個層面。

內部研究中的歷史評估是對學術史的回歸,學術史的編撰在華文文學學科中承擔著溝通歷史文明的使命,比如臺港澳文學的分期問題。《概論》充分考慮到文學史時間譜系的完整性,在臺港澳文學的歷史分期與階段性整理上著墨均勻,而非僅重視臺灣八九十年代與大陸同源的文學思潮和港澳回歸后的文學陣地。內部研究中的創新評估是學科發展中自審自省意識的體現。華文文學研究范式趨盡成熟,“海外漂泊+家國懷戀+雙向認同”的寫作模式也幾乎難以出新,故華文文學在堅守邊界領地與核心陣營的同時,也要對學科發展動力作創新性評估,尋求造血與激活,比如適度跨界與本體回歸。跨界是對華文文學自身跨地域的延伸,不僅要跨越地域的邊界,也要適度跨越學科的邊界,以作參照。而本體回歸是“故鄉-他域-本土”這一文化旅行路線的目的地,即回歸中國故事的書寫,只有在海外經歷了苦才會更思念家鄉的甜,同時多維文化視角下的中國故事也更利于中國形象的海外傳播,張翎的創作便經歷了早期中西文化沖突轉向中國故事書寫的轉變,華文文學中的“華”應是置身于世界視角中的中國故事,相比中國大陸文學具備跨越地域與族裔的世界性品格,相比世界文學又做到了堅守中國立場,這也正是華文文學學科相比其他學科所獨有的書寫視角與文化品格。

而外部研究中的現實評估是對學術研究是否契合主流價值觀的接受判斷,比如華文文學的邊緣性問題。既與接受相關,也與意識形態的考量相關。接受理應采取雙刃劍的客觀態度對待,但意識形態敏感性不源于異域文化重構中對現實語境的悖離,而在于是否能在多維文化中對本土文化形成更為立體的再認知與更好的闡釋,這是對伽達默爾本體闡釋學的逆向建構:追求更好的闡釋而非更多的闡釋。漢學陣地在異鄉對中國文化的傳播更契合文化自信的樹立,所以我們有必要將其納入世界華文文學的研究領域。刻意規避與有意放大政治書寫都屬極端,我們應抓住人類共性、正視所存在的問題,以人性的共通性思考如何建立起有溫度的評估標準,“哈金在《等待》中寫的是人性,它跨越了所謂的東方與西方,是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思考。”{14}唯有正視才能超越,超越文化與意識形態的隔閡與偏見,追求文學研究本身對人性、根性及共通性的合理思考,堅守群眾立場與文學研究立場互相燭照的統一。

學科話語是華文文學學科研究范式、審美品格與發展趨勢的概括,亦是《概論》的成書邏輯與言說方式,古遠清先生對華文文學數十載的耕耘研判,在學科邊界、研究陣地與價值評估問題上都展現出精準的辨析意識,最重要的是對華文文學學科未來發展提出的切實建議:適度跨界與對話參照,筆者認為理應加入“回歸本土”這一條,以此來重申華文文學的世界性視野與民族性堅守。

二、民間話語的基石:

對話機制、調和功能與審美參照

《概論》在洞視華文文學學科的話語體系與學科品格這一學科根脈之外,理應撰住華文文學另一根脈,即民間話語的根性基石。世界華文文學有其自身的國際主義視角與移動性體驗,在《概論》“第三章”已作詳細闡述,國際性與移動性的體驗過程,是主體流散、心靈移動與身份漂泊的過程,只有沉淀下來、找準根脈才能在飄散中尋求客觀與穩定的視角,才能為漂浮在天空中的風箏找到牽引的軸線,這一根脈、軸線便是扎根于民間的根性基因。只有坐落與秉持彼此文化中扎根于民間的文化品格,才能對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建立辯證且批判的客觀視野,故民間話語亦是華文文學學科話語外的并基石,先生在《概論》中雖沒有明確提出“民間話語”這一術語,但卻在對作家作品的審美批評中流露出民間立場的堅守,這一立場可以通過對話機制、調和功能與審美自律三個方面來探明涵義,以民間話語來對視學科話語亦是華文文學回歸本體、撰緊根系的人性表達。

(一)民間文化的雙向對話:雙向體驗與自省回歸

從先僑與移民作家的角度來看,最觸動人的莫過于文化的碰撞,在碰撞中觸發對異域的獵奇、故國的留戀。而從他者接受的角度來看,最吸引異域他者的板塊之一莫過于中國民間文化的神奇與魔力,尤其是美國華裔文學中的民間書寫。雙向文化體驗也僅有華文作家才能身臨其境,也只有深植于彼此的民間文化體驗,才能將“他者-他者化”的固有模式扭轉為參照型的對話模式,并逐步轉向彼此傳統文化的自省回歸。以白先勇為例,他從小就浸染在中國民間文學與古典文學的氛圍中,對民間根性的理解鐫刻在臺灣與美國旅途中,故其作品保持著鮮明的民族品格。

首先表現為對中國民間藝術的回歸。舞臺劇《游園驚夢》是以秦淮河昆曲藝人事跡為底本,白先勇曾談到創作此劇的動機:

《游園驚夢》這篇小說是我十幾年前在《現代文學》發表的。當時我正著迷于昆曲,又有感于我國傳統戲劇藝術之式微,乃創作《游園驚夢》。昆曲興起于明朝中期,獨霸中國劇壇近三百年,經過無數文學家、音樂家及戲劇家的干錘百煉,凝聚成一種最精致最完美的藝術形式。可惜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到了乾隆年間,漸為皮黃取代……記得十余年前初次接觸昆曲,立刻震攝于其藝術之精美,復又為其沒落而痛惋。當時我正在研究明代大文學家湯顯祖的作品《牡丹亭》,這一則愛情征服死亡、超越時空的故事,是我國浪漫文學傳統的一座里程碑,其中《驚夢》一折,達到了抒情詩的巔峰。由于昆曲《游園驚夢》及傳奇《牡丹亭》的激發,我便試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現這兩出戲劇的境界,這便是我最初寫《游園驚夢》的創作動機。{15}

民間藝術傳統是《游園驚夢》的外在創作動機,而劇作本身的設計與演出卻是白先勇憑借西方戲劇演出經驗所拍板,故此劇既醞釀著民間昆曲的舞美意境,也帶有西方戲劇演出的現代形式美,雙美成為白先勇自身所浸染的中西雙重文化下的文藝追求。

其次,對于儒家倫理體系外的亞文化,他也秉持雙向對話的態度,予以批判性審視與選擇性探索。《概論》提及:“在描寫同性戀時,白先勇不僅著眼于形成的生理或心理原因,用各種細節去揭示其成因,探究其社會意義,而且還注重揭示形成同性戀這一社會現象的政治、社會、文化因素,為同性戀獲得主流社會的認可邁出了勇敢的一步。”{16}亞文化很難獲得主流認可,但卻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對亞文化的開放態度與本土的緊繃語境形成雙向參照,對于白先勇的雙重視域而言,他更能跳出兩種語境的彼此對立,選擇以對話的方式勇敢邁出探索步伐,注重民間亞文化形成的社會因素,而非停留在記錄與描述一種文化現象的表層。

最后,在中西民間文化的雙向體驗中堅守本土意識的回歸。在白先勇《芝加哥之死》中,吳漢魂對以酒館為代表的美國地下民間文化嗤之以鼻,但母親企盼的隕滅、戀人情義的消褪與故土根系的主觀斬斷,使他只能像處于夾縫中的零余者一般躲于潮濕陰暗的地下室,尤其是故土根系的斬斷讓他徹底迷失在中西文化的“真空帶”中,根系的失去是對故土回歸而不得的哀歌,故在白先勇的作品中,雙域體驗帶來的世界視角與本土意識的堅守,讓他的作品對本土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反思,如中華本位認同下對傳統文化解體的憂患意識,歐陽子在《謫仙記》序中提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曾經有過燦爛輝煌的過去,可是如今,這種大氣派的中國文化,竟已沒落得不能再在世界潮流中立足。……尹雪艷、朱青和錢夫人,都可說多多少少象征著中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解體……”{17}這種民族憂患無疑屬于焦慮過度,但“白先勇的民族憂患,在這文化主題上呈現無遺”{18}。

(二)民間視角的調和功能:淡化對立性與移動性

最早的移民文學語境被二元對立的文化視角所禁錮,似乎主體在面對困境時無法尋求解決之道,而民間視角有意調和二元對立裂縫下的創傷體驗。這一點或許在美國華裔文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也是《概論》涉獵不多的板塊。比如譚恩美小說中的主人公以浸染中西文化的民間體驗來調和異域文化沖突。《喜福會》中徐安梅逃去美國后對基督教文化頗為贊許,以為美國會成為夢中的理想國,當自己兒子不幸被洪水淹死,她沒有選擇上帝而選擇了沙灘設祭以祈求消除龍王怨氣。母親的兩種文化體驗逐步成為調節母女矛盾,也即淡化中西文化對立的突破口,“譚恩美在小說中不僅通過四對母女之間的關系充分地表現了中美兩種文化之間的碰撞和沖突,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從東方/西方、自我/他者兩個方面構建了一個東西方文化從二元對立到二元消解的文化發展景觀”{19},這種景觀轉變就是來源于民間視角的調和功能,故兩種文化沖突才能走向“和”,鄒建軍教授對譚恩美小說中的文化沖突及融合巧妙比作“和”的正向與反向,并解釋了雙向的美學意蘊:“‘和’正是譚恩美長篇小說創作所探討的倫理思想的核心;不過,她小說中所呈現的不僅有‘和’的正向,同時也有‘和’的反向;正是正向與反向的共存,讓其小說產生了一種引人關注的情感與思想張力。”{20}

此外,民間視角能淡化處于心靈移動中的主體漂泊感,為漂泊他鄉的作家提供扎實的觀察視角與根性停靠。《概論》所提“世界華文文學的本土性”就是民間視角在不同國別語境中的落地生根。只有扎根于一方水土并經過歷史的本土化融合,華文文學才能在保持國際性的同時彰顯本土特色,比如東南亞華文文學經過政治與歷史語境的洗禮,已不斷落地生根并趨于枝繁葉茂,這并不是對國際性的破壞反而是補充,有了根才更符合本土話語范式,這是國際視角與民間視角的有機聯動。葉維廉的文學批評體現了民間根性的有機聯動,他的比較詩學體系扎根于中國民間的自然文化之根,以道家美學來審視西方文化,這種融合視野離不開他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根性認同,使得他能在中西詩學對比的位移中找到穩固的文化停靠點。

(三)民間敘事的審美創造:個體回歸與審美參照

民間敘事對華文文學的審美品格而言具有審美參照的價值與意義,能夠展現豐富的世俗文化內涵,比如高陽的小說,“其作品既包含宮廷文化、官場文化在內的貴族文化,也包括商場文化、市井文化在內的平民文化……”{21},而以市井文化與平民文化為代表的民間文化,其最重要的價值便是回歸個體最真實的生命體驗,與官場文化、精英文化形成對視與互補,所以高陽筆下的人物遍布宮宇市井,人間畫卷的煙火氣息躍然紙上,其作品充斥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與文化氣息,與其敏銳的歷史手筆相輔相成助其作品大放異彩。

此外,民間敘事也為小說創作本身提供了一種新的審美參照。精英敘事與政治敘事都隱匿著前視野,最終主題落腳于作家自身所預設的立場,而民間敘事并非預設某種固定立場,而是以民間百態的真實性為立場,具備反精英反霸權反政治敘事的優勢,為小說自身內在的真實性與民間美感提供了扎實根基。華文文學中的不少作家都因民間敘事的大膽嘗試而為其作品增加了厚度,比如江少川先生在《海外湖北籍華文作家的文學地圖》中對荊楚敘事的美學提煉:“倔強、叛逆的楚人形象、瑰奇的藝術想象與浪漫主義文學傳統……文學形式和語言與楚文化的關系等。”{22}荊楚敘事帶有楚地濃郁的巫覡美學,而巫覡文化本身就植根于民間,故荊楚敘事可以看作民間敘事的地方載體,民間敘事為華文文學提供了新的美學參照,在審美創造上為華文文學抹上了濃郁的民間泥土香。

民間話語能否成為華文文學的并基石,仍需我們以“向下看”“向外看”的根性視角與跨界視角來審視。《概論》在堅持以學科話語呈現華文文學肌理的同時,也以民間文化的對話機制、調和功能與審美參照來輔以印證與參照,或許是對華文文學自身的內部激活。

三、雙語建構進行時:華文文學學科

雙“話語”的間性反思

華文文學的學科建構在堅守學科話語的同時,也要充分意識到民間話語對于學科本身的重要意義。而當下的華文文學研究還沒有以跨學科的眼光將其與民間文學建立聯系,本文僅以話語入手,在肯定華文文學學科話語建設的同時提出民間話語的并基石意義,“雙語”思考源自華文文學的創作與研究實踐,同時也是對文學研究的間性反思。間性理論從關系視域著手,視事物間的關系為相互聯結的整體過程或過程整體。華文文學的學科建設體現在動態的交流與互釋過程中,如何充分挖掘華文文學的學科魅力,民間話語是對本學科的再次激活。民間話語是否能成為學科話語還仍處于討論之中,筆者僅以《概論》為引,輔以學術史及接受史參照,對《概論》在學科話語建構上的鋒芒勇于開刃,同時也以間性視域反思《概論》所存在的不足。

(一)《概論》在學科話語建構與學科發展上的貢獻

一是對華文文學研究范式與話語體系的研判評說建立在豐裕可靠的文獻基礎之上。馮友蘭在《論分析命題》中曾指出先秦名家“必能辨,然后能辯”{23},指的是只有具備高超的辨別與鑒別功力,才能達到與別人辯論的水平。換言之,先生此著也經歷了眾多材料的篩選與整合,所以在話語體系、學科品格與文學地圖的論斷上扎實可靠,達到了辯說水準。

二是對華文文學世界版圖的劃分采用文學地圖學的方式,遵從空間邏輯、歷史邏輯與研究實踐。六大板塊的地圖劃分有著清晰的疆域意識,在空間劃分的基礎上對每一板塊的學科歷史予以概述,遵從學術史的研究實踐。

三是對華文作家及作品的概述力避鉛華,在簡潔干練中體現批評銳氣與獨作連貫的話語體系。先生用語潔凈峻拔,沒有長篇累牘的印象批評,在編撰《世界華文文學年鑒》基礎上對不同文體下的作家作品都有言簡意賅的評述。同時,獨作一貫到底,彰顯完整連貫的話語風格,解決了集體編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隔層”問題。

四是力圖以“學科”入鏡,建構新的理論框架與成書體系,彰顯了史學家深厚的學術積累水準與學科貢獻者的先驅精神。《概論》主要分為兩大板塊:“理論建構”與“名家名作”,“理論建構”板塊著眼于學科概念、發展史與體系建立,“名家名作”板塊一改以時間與國別為編訂方式的習慣,按文體劃分為小說、詩歌、散文與文學批評四類,對于華文文學的學科化建設而言亦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先生必將上下而求索。

(二)《概論》所存在的不足

一是作家群著墨不勻,集中于臺港澳作家群,新移民作家群存在感不強。《概論》集中于臺港澳作家群的評述,對于新移民作家群著墨不多,而新移民文學對華文文學至關重要,相應在學科建構的整體參照上略顯缺失。想必這與先生主要跟進臺港澳研究的學術歷史有關,更多也因獨著工程浩大而無法顧全。

二是文學版圖的區域劃分存在缺漏。世界華文文學地圖的六大板塊不能囊括華文文學的分布足跡,比如北美華文文學外是否存在南美華文文學?先生或許采取接受史的角度劃定邊界,故沒有對華文文學的世界地圖予以完整呈現。

三是跨界對話沒有完整貫徹。先生對華文文學學科發展前景的重要思考,在于以跨界視域予以參照,比如漢學家、美國華裔文學等,但在《概論》中沒有予以詳實的研究呈現,也為后輩在學科建設的浩大工程上留下了重要任務。

以古遠清先生為代表的華文文學先鋒者依舊奮斗在文學研究的前線,掃除學科危機論的精神動力指引著先生研而不休的學術豐績,“井噴”并非是先生送給自己或學界的八十華誕賀禮,而是先生學術生涯的“變奏”,在更高更遠的山峰與航線上吹響前進的奏曲。以《概論》著手管窺華文文學學科建設,我們也要不斷奮斗、造血與創新,民間話語亦是從學科建設角度所提出的話語體系,并非為了創新而巧立名目,而是遵循學科自身發展過程中的文學規律,即來源于作家與作品中的根性意識,這種根性意識為漂泊、流散中的華文文學提供了落地生根的扎實根基,在此基礎上才能對華文文學學科實現造血激活。

① 陳映真語,出自吳思敬:《古遠清這位獨行俠》,《名作欣賞》2020年第5期。

② 黃維樑語,出自黃維樑:《古遠清:修史健力士(Guinness)》,《華文文學評論(第七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279頁。

③ 《華文文學》2012年第1期。

④ 陳思和:《當代文學與文化批評書系·陳思和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頁。

⑤⑥⑦⑧⑩{16}{21} 古遠清:《世界華文文學概論》,中國華僑出版社2021年版,第9頁,第12頁,第12頁,第8頁,第76頁,第74-75頁,第105頁。

⑨ 林語堂:《信仰之旅》,胡簪云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頁。

{11}{13} 徐榛:《以疼痛的方式揭開人性的面紗——談張翎的“生命力”三部曲》,《文學評論》2019年第6期。

{12} 蔡曉惠:《美國華人文學中的空間形式與身份認同》,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48頁。

{14} 江少川:《哈金的〈等待〉:人性的透視與現實的重量》,《文學教育》2018年第8期。

{15} 白先勇:《游園驚夢》,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頁。

{17} 歐陽子:《謫仙記》序,白先勇:《臺北人》,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頁。

{18} 林幸謙:《白先勇小說的文化語境與歷史書寫》,《小說評論》2016年第5期。

{19} 程愛民:《20世紀美國華裔小說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頁。

{20} 鄒建軍:《“和”的正向與反向——譚恩美長篇小說中的倫理思想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1頁。

{22} 江少川:《海外湖北籍華文作家的文學地圖》,《世界文學評論》2019年第15輯,第120頁。

{23} 馮友蘭:《論分析命題》,選自馮友蘭:《新知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75頁。

(責任編輯:黃潔玲)

Discipline Discourse and Folk Discourse: the Bilingual Construction of An Introduction to 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Ding Meng

Abstract: An Introduction to 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is a powerful work that Mr Gu Yuanqing offers to the scholarly world at eighty. In the inquiry whether 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can becom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he book is an attempt to give it a name by raising a flag in its establishment as one. Focusing on discipline paradig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ut in via discipline discourse and folk discourse by explicating this book's bilingual construct. Discipline discourse sums up the object for disciplinary research, core studies and research value, explicating the disciplinary discourse with the three key terms of boundary defining, focused identification and value assessment. At the same time, folk discourse, based on the organic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under the boundary-crossing vision, is devoted to providing multi-dimensional experience rooted in the folk and roots-identifie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for the dispersed, drifting and moving Chinese-language writers, with its texture that can be explicated in terms of dialogue mechanism, function of reconciliation and aesthetic reference. The paper ends with comments on the contribution by the book to discipline discourse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its deficiencies.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into its bilingual construction, it is hoped that 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can seek revitalization with new blood in appropriate boundary-crossing and return to the native land.

Key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discipline discourse, folk discourse, bilingual, reflections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主播喷水|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毛片|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热九九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99精品在线看| 国产不卡网| 性欧美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成人|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精品91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日韩a级片视频|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 无码 在线 在线|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91| 成人在线天堂|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欧美精品xx|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精品色视频|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www.精品国产|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亚洲三级a|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在线网| 成人在线天堂|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欧美国产视频|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国产精品2|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在线国产资源|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亚洲视频一区|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午夜欧美在线|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