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上的小黑點,用清水洗不掉。這些小黑點是白菜上自帶的黑點。也就是白菜在生長的過程中,因為氣候、土壤、缺肥或者多肥等多種因素,導致的白菜病,就像養殖的花草得病了一樣。食用這種白菜,對人身體有什么傷害,目前還沒有什么說法。不過不利于儲藏,容易腐爛。
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已躍居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鋁工業也構建起了完整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成為全球最具發展活力且規模最大的鋁產業聚集地。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鋁行業資產規模已接近2萬億元,規模以上企業3200 多家,從業人數逾百萬人,年實現利稅超千億元,服務相關產業百余個,出口國家及地區超200個,很好地支撐并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需要。
因即時配具備強大的市場發展潛力,所以吸引了很多的快遞企業紛紛加進入這一新的業務領域。即時配送相較于傳統快遞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某些快遞企業雖然迅速組建了自己的專職配送團隊,但是也仍然面臨很多問題。因此,本文以開展該項新業務的某快遞公司為切入點,先對快遞公司的現狀進行分析,發現投入運力的支出在收入中占據了極大的比重,從而確立以配送員每次配送的收入最大為目標函數,借此降低運力數量,從而提高快遞公司在該項業務上的收益。
“百尺竿頭”為的是“更進一步”。中國鋁行業始終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沉著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著力推進發展質量向更高水平邁進,用“匠心”講述著中國故事,構筑起了中國特色鋁產業體系,為保障全球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貢獻著中國力量。
2017年,中國電解鋁行業經歷了違法違規項目清理整頓,517萬噸產能退出市場,372萬噸產能停止建設,制定了產能有進必有出、嚴格封頂的投資規則,徹底改變了盲目擴張的無序狀態,成功化解了產能過剩。中國電解鋁企業自行承擔了數百億元的產業結構調整成本,成就了行業的破繭成蝶,為夯實發展基礎,推動提質增效提供了根本保障。
為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中國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拓展對外合作,即便在全球疫情之下,鋁業“一帶一路”建設仍堅持逆勢前行,搭建了“中國-幾內亞”“中國-印尼”等多條海上“絲綢之路”,多年來累計對外投資額超過50 億美元,獲得鋁土礦資源近百億噸,進口貿易額400多億美元,一方面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務實合作,使年過億規模的進口量中權益資源比重已提升至70%左右,實現了保供穩價,另一方面推動了合作伙伴國貨物貿易和直接投資大幅增長,為資源國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增進了當地民生福祉。
資源安全在產業安全乃至國家安全中占有基礎地位。中國鋁土礦資源匱乏、稟賦不佳,依靠全球3%的鋁土礦儲量勢必難以支撐全球25%的鋁土礦生產。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鋁行業已形成符合本國資源稟賦、能源成本、需求結構、貿易政策的發展格局,即上游鋁土礦和氧化鋁凈進口,中游電解鋁立足滿足內需,下游鋁材及制品適量凈出口。經濟上,實現了鋁產業鏈資產、營收、效益攀升,2021年利潤總額超1500億元,2022年一季度超300億元;貿易上,強化了中國鋁工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2021年鋁產品對外貿易額538億美元,2022年一季度為151億美元,其中出口創匯分別達到349 億美元、102億美元;戰略上,構建了內外互補、相得益彰的產業格局。中國鋁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影響力的持續攀升,是我們由鋁業大國走向鋁業強國最大的信心和底氣所在。
水是大自然中普遍的存在,有靜與動兩種基本狀態,她無處不在,與大自然融合交匯、與人類社會共生共存,派生和繁衍出數不清的現象,筆者從古代物流動力角度考慮,形成了一點淺見,故成此文。

中國鋁工業發展路徑與國家提出的同時構建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戰略不謀而合。一直以來,鋁工業始終立足內循環,致力保供穩價,支撐就業民生,滿足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積極融入外循環,充分發揮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比較優勢,提升競爭力和影響力,實現以外促內的目的。
中國作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具有完整產業鏈、完善配套體系、供給有保障的鋁業大國。從冶煉到加工,技術裝備水平世界領先。600kA大型鋁電解槽,全球首創;120 萬噸氧化鋁單線規模,全球最大;加工裝備堪稱全球“展廳”,國產設備也在快速跟進。從衣食住行到“九天攬月”,鋁產業以齊全的產品種類,優異的產品質量,很好地滿足并支撐了人民需求和國家戰略。
重綠色。中國鋁企業已將“雙碳”戰略融入發展經營,獲得國家級綠色礦山鋁企業10余家,采用清潔能源的電解鋁產能超過五分之一,具備鋁液直供短流程的能力達七成,電解鋁能耗比全球平均水平低近千度,能耗不超過電解鋁5%的再生鋁占全鋁供應比例超過17%,具有易回收、輕量化、高載能特點的鋁材產量在全球占比超60%。隨著社會鋁存量的不斷累積,享有“能源儲蓄銀行”稱號的鋁,將成為推動碳達峰,助力碳中和的重要載體。
重減排。中國鋁行業執行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及規定世界領先,企業從符合一般排放限值,到實現特別排放限值,再達到超低排放水平,甚至創造趨零排放實踐,過關斬將,實現了治理水平及發展質量的雙提升。
面對未來,我們深知,產業還有短板,前路也并非坦途,需要鋁業人用“中國智慧”繼續全力以赴,開拓前進。
努力做科技創新引領者。產業要發展,一定要有科技的支撐才更有競爭力。中國較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鋁工業整體實力已經很強,但在基礎研究及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仍有差距。在轉型發展中,中國鋁企業已經轉變思路,正在由追求產能擴張向加大科研投入轉變。未來,只有堅持將技術攻關、產業升級、智能化改造作為發展主旋律,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提升鋁產業“軟實力”,才能成為引領全球鋁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首先需要確定風險因素集,該集合中的因素包含了系統潛在的風險和薄弱環節。以無線閉塞中心為邊界,將風險因素分為兩級[14],具體見表1。
力爭成為國際規則參與者和制定者。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來自下游及國外制約因素已開始顯現,寶馬公司提出2024年將全部采用綠色能源生產的鋁輪轂,國際組織多年前就已開展鋁企業標準制定和認證工作,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和美國碳稅將形成新的“貿易壁壘”,未來壓力還會繼續加大。對此,中國鋁行業勢必要作出長遠考慮。在繼續堅持挖潛降碳的同時,還要建立中國鋁企業碳排放合理算法、價值鏈認證科學體系以及碳交易市場化機制等規則,推進技術和制度融合創新。早行動,才不被動。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中國鋁工業將立足民生保障、響應國家戰略,堅持穩就業、強實體、振經濟,賦能中國,造福世界。從這里發出的中國之聲勢必會成為世界鋁行業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