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工具為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三個部分:被試個人信息、中文版的英語學習負動機影響因素量表和兩個開放式問題。英語學習負動機影響因素量表由Dornyei(2005)編制,包括25個題目,分為四個維度:教師因素(題1-10)、學習者因素(題13-21,除去題18)、社會環境因素(題12、18、24、25)以及學習環境因素(題11、22、23)。開放式問題為“你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曾經采取何種動機調節手段?”
11年的中控室馬拉松賽跑,盧松松具備了豐富的實操經驗和應急處置能力,總結出了還原爐“煤氧比”,創新實施了平衡“渣鋅高”的工藝控制方法,成為豫光集團直煉廠最了解、最精通粉煤噴吹系統的人。
紙漿洗滌過程并非一個穩態的模型就能準確地辨識,要用一個動態變化的模型逼近紙漿洗滌過程,前述研究中采用了神經網絡的兩步辨識法得到紙漿洗滌模型。兩步辨識法:①采集大量的動態數據為樣本,訓練多輸入的神經網絡,通過訓練好的神經網絡辨識動態生產過程;②以此動態神經網絡生成的大量樣本數據為穩態模型的樣本,訓練只有主導輸入的穩態模型,訓練好的神經網絡可穩定模擬生產過程的穩態特性。
直煉廠熔煉工段工段長王永華評價道:“盧松松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能夠俯下身,認認真真鉆研工作。每次生產遇到疑難雜癥,他都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特別是粉煤噴吹系統,每次大大小小的檢修和異常處理,都有他鉆進設備維修、調整的身影。”在無數次工藝參數的不斷調整下,盧松松帶領控制室總結、更新了物料配比、渣型管控、溫度參數、爐時設置等一系列關鍵工藝參數。這一舉措很大程度上杜絕了雜質金屬短時間內的大量富集,為生產的有序推進提供了基礎保證。
關鍵時刻,盧松松大膽提出設想:在還原爐端墻部位增設一桿氧槍,使用燃料來解決該問題。最終,這個建議被采用,實施后成效明顯,出煙口底部區域的結渣問題被徹底解決,為“兩段出鉛”生產模式的探索解決掉一個“攔路虎”。
這個時候,控制室負責人盧松松坐在電腦前繼續分析著數據變化。自“兩段出鉛”試驗以來,這是他每天需要做的工作之一。
試驗初期,槍區耐材燒損加速、換槍頻次攀升,爐況、工藝指標樣樣不盡人意。爐前工的勞動強度和以往相比,成倍增加。其中,還原爐進渣區域底部結渣問題,成為試驗的最大阻礙,如果不能有效解決,試驗極有可能被迫停止。

2021年年初,效益化生產深入推進,在“效益優先,金屬為王”的經營理念下,生產再遇瓶頸。在現有的工藝條件下,隨著金銀礦的投入不斷加大,貴金屬在工藝末端損失較多。因此,4月份直煉廠開始執行氧化爐、還原爐兩段出鉛試驗。
2021年11月5日,直煉廠中控室熱鬧非凡。大家對剛剛拿到的化驗數據進行傳閱。功夫不負有人,10月份的各項工藝指標及產量數據大大超出了預期目標,這是試驗以來,指標控制最好的一次。
隨后,針對工藝指標波動、爐況不穩等問題,盧松松反復查閱資料,努力學習國外相關技術論文,從熔池溫度、燃料比例、氧勢控制方面試驗論證,在確定不同階段的試驗方案前提下,制定相關的“異常情況分析預案”。面對渣流動性差、頻繁結渣這一癥結,他創造性地提出提高熔池深度、提升爐內溫度、減少入爐氣量以及增加端部氧槍等多種實驗方案。在他一個個新思路的激發下,直煉廠整體工藝控制水平穩中有進。成功在行業內首創低品位下“兩段出鉛”生產模式,為創標創效的生產大局提供了技術支撐,熔煉系統銀回收率和銅回收率均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算了算,一個月下來,我們共跑了十萬多只表把訂單,不過加工費被壓得都很低,平均在一毛三左右。我們以接到訂單為原則,以盈虧平衡為底限,只要能維持工資、伙食費、房租這些日常開支,就知足了。
盧松松由此總結撰寫的質量信得過班組資料,于2021年7月參加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評選賽,并取得了示范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