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崔崔崔

仕女畫是以女性為描繪對象的繪畫,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屬于人物畫的范疇。其濫觴于戰國,經漢魏發展成熟于隋唐,繪畫技法和題材在五代兩宋得到進一步拓展,形成了用多樣化的風格描摹女性外在容貌和內在氣質,以“承教化”“悅心目”為目的的繪畫傳統。在元代,仕女畫創作進入沉寂期,至明代中晚期漸趨活躍,而在清代,尤其是清代中后期迎來了又一次的高潮。此次展覽,以“綺麗多姿——清初到乾隆時期的仕女畫”“風露清愁——嘉慶、道光時期的仕女畫”“海上芳華——晚清海派仕女畫”三個單元來組織展品,展示仕女畫在清代發展、演變的過程,并與廣大觀眾共同領略中國傳統繪畫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中國古代人物畫史上,仕女作為一種專門題材,至遲在唐代中期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畫科。宋代以后,仕女畫已經相當流行,明清時期發展至最為興盛的時代——《紅樓夢》第五回寫“金陵十二釵冊”,每一釵皆系一圖,以寓言其生平遭際之況。畫面除了以自然物象來間接暗示之外,其中多以仕女為意象來直接表現,即可見其流行之概焉。本次展覽遴選出館藏清代以來仕女畫 23 件。畫面構圖或取庭園一角,配之以梧竹蕉石之景,點綴春柳與梅花之屬,鉛華之飾,粉澤之態,不一而足,也有取歷史故事立意者。技法上則水墨寫意、工筆白描、設色與淺絳兼備,可謂形制多樣、內容豐富,風格淡秀、意境婉約。明清以來江南閨秀之美,于此亦可見一斑。

這是一場尋覓千年麗人的旅途,從線上到線下,一件件瓷器訴說著她們的故事,一幅幅畫卷展現著她們的柔美。神話來源于古代人們對于世界的原始想象,而神話里的女神則是其中更為美好的一種憧憬。她們靜則皎若明月,顏若春華;動則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她們是天上仙子,人間難得驚鴻一瞥;她們飽含無限寓意,世人皆是心之所向。當神話成為口耳相傳的傳說,歷經民間集體智慧的沉淀,故事就此出現。在民間故事中,女神開始走出神格,步入凡間,她們開始有了人的色彩。看罷一段神話,聽畢一折戲曲,于閨閣花窗里探出眼眸,庭園花草間摘折光陰,織機飛梭中生來錦繡,一顰一笑,一言一語,皆是平凡女子最真實的百態人生。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展示了中國古代女性在閨閣、婚姻、家庭、社會中的不同情態。展廳陳列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場景復原等手段,以繪畫作品中女性生活的代表性場景為背景,虛實結合,營造雅致唯美的氛圍,將觀眾帶入明清時期的社會生活,感受古代女性的那份特有的美好韻致與柔情。展覽中很多書畫文物是首次展出,所選取的女性題材繪畫作品,多為從清末至民國時期安徽地域畫家的作品,如汪恭、金桂科、江蓉、江彤輝等,也有國內其他名家如費丹旭、王素、錢慧安、沈心海等的佳作。作品風格多樣,面貌各異,技法多樣,有設色,也有白描;有工筆,也有寫意。很多作品還有作者及鑒藏家的詩歌題跋,不僅具有很強的藝術觀賞性,作品本身的學術性也很強。(圖:[清] 江蓉,《竹蔭仕女圖折扇面》)

緙絲和刺繡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技巧愈來愈成熟,緙繡成為一種藝術欣賞,尤其是宋代(960—1279)。工藝家常從繪畫中尋找靈感,轉向摹名人書畫,不論是花鳥、山水、佛道或故事作品,內容豐富,重現畫作豐富多彩的風貌,甚至在細節的變化上,更是超越繪畫,展現非凡的藝術境界。院藏緙繡作品質量俱精,此次集結山水及人物等相關題材展出,規劃“山水清音”“佛道人物”“故事人物”及“名家名作”等主題。一方面從山水、人物等內容、物象的布局配置及技法,說明緙絲與刺繡工藝的特色及技藝之妙;另一方面,又從宋元明以來工藝家的創作,闡釋作品的時代風格與藝術成就,展現緙繡的多元面向,讓觀眾在賞覽之際,領略緙繡工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