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明曦
近日,電視劇《人世間》熱播并廣受好評。劇中主人公周秉昆居然出自醬油廠出渣車間,頓感作品與我多了一層親密。因為,父親的工作單位就是同里老字號的“公號”醬園,他在那里做了一輩子。
關于公號醬園的起源,弟弟做過考據,現引用于此:“公號醬園是清同治四年(1865)創立的,對創辦人的資料,鎮志上只有不詳兩字。根據公號創辦時間、經營規模以及江南醬園的發展軌跡,我推想,公號醬園應該是江南會戰后,太平軍敗退,蘇州城人口減半,百廢待舉,鄉紳地主逃亡上海,于是在政府引導商業重興,推出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背景下,海鹽人進入同里開辦了公號。根據記載,民國三十一年公號時有店面平屋3間,住房8幢,作坊43間,其產品除秋油、伏醬外,還生產各種醬菜和糧食白酒。持有兩浙鹽漕察院頒發官醬園牌照的公號,在當地也算數一數二的大型企業。”
我兒時住在同里鎮西南角的“南荒圩”,顧名思義,初時此地應是荒蕪一片。我家北與“南埭上”隔河相望,若以直線相連,方位正對著父親當時的工作單位,“公號”醬園的門市部“祥豐盛”(音)醬菜店。
“南埭上”東西走向,兩面皆為店鋪,南面店鋪因枕主航道,店家多為便于船只靠岸的行當,如專售雞苗鴨苗豬苗的“孵坊”“豬行”等。街道由條石鋪成,走的人多了,光滑溜溜的,有的地方因曬不到太陽,常年濕漉漉、滑膩膩,增添了難走系數,小孩尤怕。

⊙ 手繪同里“公號”醬園廠區圖
“祥豐盛”在街北,兩開間,門檻為一根長長的原木,門檻后一米處,橫著在小孩眼中如銅墻鐵壁般的轉角柜臺,柜臺撐足西頭與墻接著,東頭留出兩米,直通里屋和后院,成一實質性的弄堂。
孩子的眼里,矗著一排醬菜缸的柜臺高不可及。更可惡的是,柜臺里面居然還以地板墊高,當營業員探頭問孩子要買什么時,孩子仰臉上望,直對營業員那一撮濃密的鼻毛,甚是憂傷。門市后院為倉庫,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廠。
“南埭上”左轉即為南北向的“東埭上”,北起中百公司,南至如今名聲大盛的南園茶樓。街東臨河,房屋受于地制,進深短開間窄,為咸肉蔬菜竹器等小店;街西多為國營大店。店與店之間往往多一道黑色小門,上面寫著門牌號,輕輕一推,吱嘎一聲,一條幽深不見底的弄堂便出現在眼前,一幢幢大宅在此隱藏。
我有個同學家住小巷深處,夏季陽光強烈,進入后如同盲人;而冬季陰冷倍覺森森,每每進入總會汗毛豎起,逃也似地往里奔。我知道,只消一百米后,便有一個種滿花草的院子等著我,那里有陽光和天空。花園盡頭,是同學家的兩層小樓。
我和她約好一起上學,每天六點二十分,我準時到達她家,她慢吞吞地吃著油條搭粥。她母親,我們的小學老師,和聲細語地招呼我,責備她睡懶覺并表揚我起得早。我很享受這等待的時間,一面不動聲色地嗅著油條的香味,似乎她享用的也有我一份;一面望向挑高的二樓,寬大的玻璃天窗引入金色的晨光,落在亮錚錚的廣漆地板上……
我家遷居陳去病故居后,父親也調至廠里,我也才知道醬品廠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后來,弟弟憑記憶畫出了當時的廠區圖。
同里鎮由同里湖、葉澤湖、九里湖等七個湖泊圍繞而成,水系縱橫。探入水中呈半圓或水滴狀的陸地為“圩”,“公號”醬園坐落在鎮南“馬圩”上。廠區坐西朝東。南區從東往西,依次為沿河長廊,接待售貨區,庭院兼出貨存放區,腌蘿卜的水泥大池和醬油壓榨區,以及存放晾曬工具之西長廊;而南區之南,則為可曬大幾百缸大醬之大曬場。北區從東往西,依次為沿河結算區,職工食堂,二層樓的廠辦公室,黃粢發酵(煮熟的黃豆餅稱黃粢)車間,雜物間,以及一間宿舍。
冬季為蘿卜豐收季,也是醬品廠大量收購原材料的季節。鄉鎮都趕早,一早長廊里已是人聲鼎沸,一只只裝滿紅蘿卜青蘿卜的船只排滿河面,等著上秤糶出。堆得高高的蘿卜吊高了農民們的精氣神,喊磅秤員手腳快點的,他們互相打著招呼,抬籮筐時短促有力的號子聲,在這長廊里交織回響。豐收的喜悅、勞動的快樂,充盈在水鄉人平凡的生活里。
因父親在醬園工作,我們姐弟仨均在寒假切蘿卜賺取來年的學雜費。清晨,我穿過長廊,去食堂吃過米燒粥和醬菜后,穿好套鞋和圍兜,磨一下刀,便坐定在一張靠墻擺著的長條大桌前,等蘿卜上來。切蘿卜的流程是這樣的:先由穿著長筒套鞋的工人,手拿竹編漏勺,將已腌透腌癟了的蘿卜從鹽水池里撈出。勺子很大,舀滿應有五六斤,柄很長。因此,撈蘿卜的都是廠里挑出臂力最大的工人。
然后,師傅將蘿卜倒在長桌上。坐在桌前的我們一個個忙將起來。任何一行想多賺錢都是有門道的,切蘿卜也不例外。同樣的幾刀,個大的蘿卜分量重計酬高,相差還不是一點點。我動作慢,切一天只得五六角,而眼明手快專撈大蘿卜切的姐姐可賺一元兩角,是我的兩倍。
蘿卜在竹勺竹筐里顛顛滾滾,鹽水也一路上滴滴答答,因此,整個區域,都泡在十公分高永不結冰的鹽水里,僅靠套鞋一層薄薄的橡膠包裹起來的肉腳,哪抵擋得了一整天在鹽水里的浸泡呢?為此,我常將腳擱在板上,影響了勞動效率。但我勤勞的姐姐賺錢心切,從不擱腳也不休息,因手腳長期浸泡在鹽水里,淤積的寒氣終于使她三十五歲時得了類風濕關節炎,至今未愈。
彼時一學期學費僅三五元,我們一個假期的勞動所得往往有幾十元之多,買幾本喜歡的小說,添件心儀已久的擊劍衫,余下的錢買些甜的咸的,辛苦與枯燥在這些愿望達成之時,早就拋之腦后了。
我最愛去營業廳南的一間里屋,那有廠里最為貴重的原材料——蜂蜜。常聽父親在和蘇州的商店接洽時說,我們廠的蜜汁黃瓜用的是真正的蜂蜜。廠里人喜歡我人小嘴甜,有庫房鑰匙的那個常悄悄帶我入里屋,拿起一木勺,往蜜缸里輕輕一舀,拉起油汪汪亮晶晶透明的一坨,交給我。時值夏季,在被北面院子葡萄架割裂成珠圓玉碎般的光影里,那一汪琥珀色成了瓊漿玉液。在那全家每月僅供應幾兩糖的年代,清香甜美的蜂蜜有多么珍貴。“公號”也一直以蜜汁小黃瓜而聞名于蘇。
最有趣的是廠區中央的榨房。壓榨機像水車,也像蹺蹺板,一根圓形的原木連接兩頭,一頭是需要壓榨的醬包,一頭是工人,哐啷哐啷,隨著一頭起一頭落,醬油便沿著竹槽流向池子。《人世間》主人公周秉昆應在此車間,此時正在竹槽的另一邊揮鍬出渣。如今才知,壓榨機為紅木材質,廠被拆后,流落民間不知去向,甚是可惜,否則,蘇州民俗博物館內又將添一寶物呢。
再往北,為黃粢發酵車間。里面門窗緊閉,溫度和濕度都極高,人在里面,不消兩分鐘,必全身冒汗。黃粢堆得如山一樣高,為了讓其發酵均勻,工人赤膊上陣,不停翻動,汗流浹背。如今的醬油,打上釀造二字,購買者便如獲至寶,豈知當時,還真只有釀造一個方法呢。黃豆煮熟后,搭乘六月里菌類繁殖快的黃梅季班車,發酵得又快又徹底。出梅后,連續曬上四十五個大太陽,每天用一木耙上下翻一下,黃豆醬便由土黃變身成發亮的醬紫色,缸中間滲出秋油,雖黑卻清,一看就是好品質。
晴天,大曬場上一只只醬缸蓋著紗布防蠅。它們排列整齊,陣仗雄偉。陽光無遮無擋肆意傾瀉,一股無形的剛烈之氣如火球般在曠達的場地上翻騰涌動。唐山大地震后,鎮民夜間將板床搬出至空地處,張上帳子,蒙露水而宿。學校操場為首選,醬園曬場也為此騰空,首供本單位職工,多余的空位,提供給周邊居民。夜幕降臨,繁星當空,廠里在場地上拉出幾盞一百瓦的大燈泡,高高掛起;大人們享受著這難得的混亂,似乎這樣的日子可以從一生的平凡里扣去,屬于上天的獎勵。他們搖著扇子拉著家常,孩子們在誰也認不出是誰家的帳子間躲貓貓,竄來竄去,驚呼聲,喊叫聲和碰撞后的哭聲匯成一片,嚇得水池里的青蛙都不敢出聲。
“公號”于1996年拆除部分而成菜場,之后又因發展旅游需要,在2000年后拆舊建新。而今,重溫這段前塵舊事,竟使我有重活一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