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元
常熟有著五千五百多年的人類活動史、三千一百多年的文明史和一千七百多年的建城史,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人文古跡遍布城鄉,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前些時候,與幾位友人一起編纂《常熟地名掌故》,在確定基本的綱目后,分頭搜集資料,踏訪相關人士,辛勤編寫之余,感悟良多。
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一個地名,都有它的“出處”,都有獨特的含義。地名的“出處”和在地名上發生的故事,便形成了獨特的地名文化,是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它,承載了一個地方重要而富特色的文化元素,是“留住鄉愁”不可或缺的文化標志和區域印記。
一
地名與本地的地理風貌、人類活動、社會變遷等密切相關。
常熟北臨長江,南望太湖,山水交輝,地勢平緩,氣候溫和,經濟繁榮,因而“常熟”這一地名,就是從“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而來。七條溪水從虞山東麓流出,橫貫城區,“七溪流水皆通海”,淙淙流水似一張七弦古琴,在不停地彈奏優雅動聽的樂曲,人們抓住了這一自然特征,便有了常熟的別名——“琴川”。
常熟東鄉的碧溪,有九個緊挨在一塊的小河潭,流水相連,匯成一溪,溪水瀲滟清澈,碧波粼粼,故夸之為“碧溪”。再如常熟南郊的“藕渠”,那里有蕩墩河、劃船浜、趙段褸、肖涇港、前港河,河道狹小如渠,且歷代種藕,夏日時節,荷花飄香,有藕有渠,故稱“藕渠”。常熟城區的八字橋,位于粉皮街中段,南北向者,為升仙橋;位于太平巷西端,東西向者,為慶仙橋。以兩橋形似“八”字,遂統以八字橋稱之。
常熟人文薈萃,名家輩出,以記敘人文歷史命名地名,是常熟地名的一大特色。常熟尚湖位于常熟城西、虞山之南,面積比杭州西湖還大,初時稱“西湖”(東湖為昆承湖)、“山前湖”,相傳周朝開國元勛、兵學奠基人姜尚(姜太公)避紂王暴政,隱居于此垂釣,故名“尚湖”。

⊙ 常熟方塔,攝于1928年
言偃是春秋時期從常熟走出去的思想家、“孔門七十二賢”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如今的常熟,與這位思想大家相關的地名眾多,有東言子巷、西言子巷、言子墓道、言子專祠、言子故里亭、言氏家廟、言子闕里坊、言港橋等。
晚清年間,翁氏在常熟地位顯赫,家族中走出翁心存與翁同龢“兩代帝師”“父子宰相”,翁同龢與翁曾源“叔侄狀元”,翁同書與翁同爵“兄弟巡撫”,與翁氏家族關聯的地名有翁家花園、翁府前、翁家巷門、翁氏丙舍、翁家莊、翁相府第等。
號稱常熟東鄉第一鎮的梅李,因五代十國時,梅世忠、李開山兩位將軍在此防守多年,且治軍嚴格,愛護百姓,為紀念他倆的杰出貢獻,取兩將軍之姓為鎮名。
常熟有條醉尉街,與唐代草書大家張旭相關。其時張旭地位極高,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并稱“吳中四士”,又與賀知章等人并稱“飲中八仙”,其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并稱“三絕”。張旭在開元年間任常熟尉,他嗜酒,每酒必醉,每醉必狂,遂揮毫飛舞,人稱“醉尉”,因常醉倒在常熟某條小街,街由此得名。
在常熟,與名人關聯的地名還有很多,如東張、吳市、王市、何市、問村、下甲村、帝藏、花園巷、南趙弄、君子弄、會元坊、子游巷等,其背后都有一大串名人故事。
有些地名的本身,就是地方歷史事件和歷史演變的見證。如常熟東鄉有一地名叫煙墩(今何市法燈村),這里很早以前瀕臨江海,官府在此構筑烽火臺,晝夜點燃煙火,為在江海里航行的船只提供信號。那烽火臺俗稱“煙墩”,臨近的村落亦用之名。滄海桑田,雖然如今的“煙墩”已為內陸,但地名延續至今。位于東張的洗馬橋,本名西木橋,元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義軍南下駐軍于此,適逢三伏天,戰馬汗濕全身,士兵們于橋畔洗刷戰馬,在此養精蓄銳,再上戰場,里人為紀念此事,將此橋更名洗馬橋。常熟水北門毛家橋附近,原有一座四百多年前建造的“退寇橋”,是專為紀念在那里打退倭寇侵犯而命名的。明朝開國功臣徐達,曾在常熟辛莊鎮張家門、王涇灘招兵抗元,那里的百姓為紀念徐達這位名將,將附近沿河一帶的自然村莊取名“招軍岸”。壓路機是一個有血淚斑斑歷史的地名。民國二十六年 (1937)11月,常熟至江陰公路剛竣工,筑路工人還沒撤走。11月13日,侵華日軍在常熟沿江高浦口、徐六涇口、野貓口、白茆口等處登陸,然后兵分數路向常熟城區進犯。其中一路日軍沿著常熟至江陰這條公路一路燒殺過來,殺死許多筑路工人和無辜百姓。停在菜園村西長田岸的一輛壓路機,因來不及撤走而在腥風血雨中慢慢銹蝕風化,最后成了一堆廢鐵,壓路機一名由此而來。
二
在大量的常熟地名掌故中,廣泛傳遞弘揚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三千多年前的一天,常熟這方“荊蠻之地”,突然來了一群穿衣戴帽的“文明人”,為首的是北方中原地區周族的領袖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他們一路跋山涉水,披荊斬棘,最后轉輾千里,到達長江入海處的“荊蠻”之地,和當地人融為一體,給鄉民傳授黃河流域先進的農耕技術。久而久之,兄弟倆受到了土著人的擁戴,被推舉為部族首領,并把這個地方起名為“勾吳”。此后,勾吳逐漸強大,至春秋時期一度雄視中原,成為強大的吳國。這就是虞山地名掌故——“讓國避位”。它向人們傳遞的不僅是顧全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大局意識,還體現了一個“仁”字,泰伯、仲雍擁有寬仁、謙讓的品質,得到人民的尊重和愛戴,被萬世景仰。
明崇禎年間,江蘇巡按路振飛,特地為常熟城區報慈里的“魚侃墓”,立石碣寫“第一清官魚公墓”。魚侃系常熟人,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進士及第,先后擔任刑部、工部主事,曾跟隨都御史王竑監督漕運,曾奏請創設“淺灘夫”,以確保河道的暢通,為時人所稱頌。后來他出任開封知府,斷獄如神,深得百姓愛戴。由于他傳承了包拯的精神品格,人稱“包老”。他卸任回到家鄉后,把自己在開封府知府任上所積攢的俸祿——八兩銀子全部捐出,全然不顧自己生活的艱辛和拮據。一次他臥病在床,妻子搜羅了家中可食之物,熬了一碗麥粥讓他喝下。當地官員知道他的處境后,想通過饋贈的方式接濟他,但都被婉言謝絕。魚侃死后,連入殮的壽衣都沒有,只能穿著平日里的布衣入殮。由此有了“第一清官”之譽。它,突出了一個“節”字。節,講氣節、重操守。數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以堅定的信仰和追求,砥礪自己的品格和節操。
地名掌故浩繁如星,反映的內容和意蘊也是多元各異的。不僅有與地方風土俗習和人文思想相關,寄托著人們的某種向往,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而且還有茶余飯后的某種“段子”笑料,有娛樂、消遣之功能。“火燒陸家市”這一地名掌故,說的是明嘉靖年間工部侍郎徐栻的孫子徐鼎祚,居常熟東鄉陸家巿。有年冬天,他在家中生火取暖,不慎燃及室內器物,火勢漸烈,當時深更夜靜,烈焰破屋騰空,火舌燎及鄰舍街坊,映紅了陸市半邊天際。眾人奔走相告,可徐鼎祚不但不讓家人救火,還命家人阻攔前來救火的人群,而他站在高處欣賞濃煙滾滾、烈火四燎、房屋倒塌爆嗶的“景觀”,結果燒毀了陸家市半條街。徐鼎祚揮金如土,是民間出了名的“徐三敗”。其實這一掌故不僅僅是個“笑料”,它能從反面教育大家要珍惜財物,勤儉養德。
三
一座城市,一處鄉村,都是有生命的。縱橫交錯、有名有姓的街巷和道路,是它堅韌的脈絡。那些老街老巷、古橋古廟、名樓名宅,是歷史文化記憶的載體,也是滄桑歲月的見證,和百姓情牽意連,難舍難分。
百姓們每天面對的日常生活,有柴米油鹽,也有風花雪月。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地方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不少古建筑、古遺址和文化遺存遭到破壞,有的地名在,而原物已不存,原物成了印象,地名成了記憶,地名掌故成了戀戀不舍的鄉愁。
文化遺產中,既有物質文化遺產,那就是地名“原物”——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又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地名掌故。
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的保護和傳承,同樣重要,失之同樣難于復制。特別是老街老巷、古橋古廟、名樓名宅等“老地名”,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
前不久,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公布了第一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常熟李市村、呂舍村、問村和沈市村榜上有名。蘇州市人大常委會也在2013年10月制定了《蘇州市古村落保護條例》。政府之所以會有傳統村落、古村落等項目的評選,并以法律的形式進行保護,其目的是留住這些“老古董”。
我們欣喜地看到,如今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從對歷史負責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采取多種措施做好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的保護、修繕工作,組織文史專家、鄉賢能人搜尋挖掘地名掌故,宣傳、弘揚地名文化。只有堅定文化自信,將這些工作持之以恒地開展下去,才能真正做好文化傳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