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殳德明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關于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縮小數字鴻溝、推動教育服務共同享有,2020 年2 月,教育部開通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支持各地做好“停課不停學”工作,幫助學生居家學習。2022 年3 月28 日,教育部舉行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啟動儀式,將原“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改版升級為“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該平臺已于3 月1 日上線試運行,3月28 日正式上線。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依托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基礎服務能力開發建設,通過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與省級教育平臺互聯互通,建立資源分發共享機制,這將進一步優化、提升國家教育信息化平臺整體架構,賦能國家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升級。這是我國教育行政部門同步教育數字化戰略的主動性作為,是對國家教育信息化體系面向教育改革新局面的一次重構,具有“筑根基、再進發”之深層意義,將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面向教育系統全業務場景,資源建設堅持“需求牽引、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為中小學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教師研修、家庭教育等提供信息化服務,以建立“易用、可用、好用”的數字教學平臺為目標。
目前,“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擁有專題教育、課程教學、課后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以及教改實踐經驗六大板塊,共有36 個二級欄目,現有平臺資源總量已經達到28 052 條,新增資源17 300 條,增加了1.6 倍。其中,課程教學資源目前上線了19 個版本、452 冊教材的19 508 節課時資源。除此之外,平臺外鏈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數字科技館、國家公共文化云、人民日報少年網、數字敦煌、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等一批重要專業網站。
平臺在資源建設過程中,資源功能注重全面育人,緊緊圍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專門開設了黨史學習、愛國主義、品德教育、科普教育、生態文明、體育鍛煉、文化藝術、勞動教育等欄目。為支撐“雙減”等重大任務,專門開設了作業命題、課后服務、學科研修、“雙減”經驗和防疫知識、生命與安全、心理健康等板塊欄目,還專門提供心理援助熱線。為實現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全過程育人,平臺既有覆蓋多個教材版本的各學科各年級全部課程學習資源,又有豐富的課后活動、研學實踐、經典閱讀、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資源。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圍繞教師、學生和家長各類群體需求,秉承“國家工程、質量至上”的宗旨,堅持系統謀劃、精心設計、嚴格標準、強化審核,切實把好政治關、堅持科學性、注重規范化。所有教學資源都是廣泛遴選、好中選優、應連盡鏈,確保資源精品化、專業化、體系化。
尤其是課程教學資源建設,平臺依托教育水平高的地區、辦學水平高的學校、教學水平高的教師、制作水平高的團隊開發建設,每節課都經過了教學設計、備課研究、課件創作、反復打磨等環節。課程資源建設得到了中央有關單位、地方教育部門和部分高等學校的大力支持,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教育部門提供了多個教材版本的優質教學資源,67 家出版單位提供了2 004 冊電子版教材。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啟動儀式上強調,要建立教育數字化公共服務體系,把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打造成提供公共服務的國家平臺,學生學習交流的平臺、教師教書育人的平臺,學校辦學治校與合作交流的平臺,教育提質增效和改革發展的平臺,實現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和教育現代化的平臺?!皣抑行W智慧教育平臺”的公共服務屬性,有效促進廣大農村偏遠地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推進“雙減”政策下的教育改革。
教育數字化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大幅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的使用頻率和覆蓋面,有效縮小優質教育資源的區域差距,促進教育資源公平配置。
支撐共享優質資源,也是“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的重要目標。平臺給廣大農村地區免費送去了優質教育資源,為促進教育公平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西部農村邊遠地區利用平臺資源實施“雙師課堂”模式,開足開齊國家課程,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量。在平臺試運行期間,廣西的瀏覽量超過5 000 萬,陜西、甘肅瀏覽量超過2 100 萬,內蒙古、云南的瀏覽量超過1 000 萬,這些省份日均瀏覽量是平臺升級前的3 倍。
2020 年教育部會同工信部開通了“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保障延期開學期間“離校不離教,停課不停學”相關措施有效落實到位。2022 年3月以來,部分地區中小學充分借助改版后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進行線上教學。3 月1日至25 日,累計瀏覽總量達到7.2 億,日均瀏覽量達到2 888 萬以上,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40倍,最高日瀏覽量達到6 433 萬。3 月14 日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多地多點發生,部分地區中小學充分使用平臺保障“停課不停學”。平臺應對疫情及時有效,僅3 月份前兩周的平臺日均瀏覽量由1 291 萬左右提高至后兩周的4 619 萬以上,增加了2.6 倍,其中疫情比較嚴重的遼寧、吉林、福建、山東等省份增幅均超過6.5 倍,平臺資源有效服務了疫情防控大局和“停課不停學”。
值得關注的是,平臺在打造永遠在線的網上課堂的同時,不斷加強抗疫知識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專門提供了心理援助熱線服務,為“停學不停課”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保障。
2021 年7 月中央“雙減”文件發布后,平臺瀏覽量、訪問人次均呈現高位激增態勢,原“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日均瀏覽量達到2 104 萬,比“雙減”文件發布前的日均瀏覽量增加17 倍。由此可見,“雙減”后有更多的師生在使用平臺資源,有效助力了“雙減”政策的平穩落地。
為進一步解決學生課后“在哪里學、學什么”的問題,升級后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在豐富原有專題教育和課程教學欄目資源外,專門增設了課后服務板塊,為學生課后生活提供了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培養學生多樣化的興趣愛好。課后服務板塊包括科普教育、體育鍛煉、文化藝術、經典閱讀、研學實踐、影視教育6 個欄目,在改版后的試運行期間,平臺日均瀏覽量比“雙減”前增加了24 倍。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有力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平臺體系建構,必將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信息化理念的變革。面對信息化教育變革,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在工具層面掌握信息技術,更需要用數字化理念指導教育實踐,推動傳統經驗性教學向數字化教育轉變。
數字化教育資源助力課堂教學改革,是教育數字化進程中的核心課題,但在將來較長時間內,在線教育依然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伸。為此,“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以虛擬資源與現實教學有機融合為出發點,以資源包形式提供課程教學資源,有效促進常態化課堂教學的結構化變革。
特別令人關注的是,“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在資源形態上做出的調整,圍繞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教學過程,采用以“微課視頻+在線學習任務單+優質課后作業”形式的資源包設計,有利于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融入數字資源,更好地服務于自然的課堂教學情境。比如,“雙師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線下課堂教育和線上數字化教育的有機融合。


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海量匯聚打破了時空、區域教育資源的邊界限制,平臺以名優教師為主體打造的系統化、高質量的課程資源,更可以為全國一線教師提升教學、教研能力,強化教師研修提供資源渠道。從某種意義上講,平臺資源降低了教師走上專業發展道路的“門檻”,讓每一位渴望成長的教師“站”上平臺,找到自己所期望的“團隊”,得到教學名家的“指導”。通過觀看教學課程視頻,可以直觀、親身體驗平臺資源,有助于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除了課程教學資源外,平臺專門新增了“教師研修”“教改實踐經驗”等板塊,為教師職業素養賦能、專業成長筑基。其中,“教師研修”包括了思政師德、通識研修、學科研修等6 類資源;“教改實踐經驗”包括各地中小學黨建德育、落實“雙減”等9 類典型經驗。比如,在教改實踐經驗學習欄目中,可以看到北京市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建設,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第一小學的“雙減”經驗等。
教育數字化在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為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促使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主動性。對于課程學習,學生可在平臺上隨時查閱所有學科教學資源,還可以對某個知識點反復觀看,并可以結合學習進度,提前學習新知識。對于課外學習,學生更是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學習資源。
教育數字化發展將推動學生知識觀、學習觀的轉變,重新詮釋個性化學習、自主性學習的內涵與發展,同時對教師發展、課堂教學、課后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科學引導教師關注學生的差異性,落實個性化課業指導,為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成長方案等。正如2022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的,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是我國教育事業一項重要的改革舉措,將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未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讓教育變得更智慧。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實踐的融合發展,學校、教師、課堂等教育、教學要素必將迎來新一輪的教育變革,以數字化提升教育發展質量,必將加速構建更加健康、更加多樣、更具活力的教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