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鑫
(盤錦浩業化工有限公司,遼寧盤錦124124)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資源環境制約,加上替代燃料迅速發展,國內成品油需求增速將放緩。石化工業綠色低碳發展要求不斷提高,環保法規日益嚴格,中國提出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推動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在油品消費放緩的新形勢下,如何在供需矛盾凸顯、替代能源崛起以及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過程中,適應未來成品油市場的需求變化,保證國內成品油市場的供需平衡以及環境資源保護具有重要意義[1]。
中國是世界最大石油消費國。2019 年全國原油加工量6.52×108t,成品油產量(汽油、煤油、柴油)3.60×108t,成品油表觀消費量3.10×108t,同比下降2.7%[1]。2010~2018 年期間,中國成品油消費量呈逐年增長態勢,增速呈現明顯放緩的態勢,但在2019 年成品油消費量開始減少,增速首次出現負值。2010~2019 年中國成品油消費量及增速的數據(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見表1。

表1 2010~2019年中國成品油消費量及增速
近年來,中國汽、柴油產量與消費量存在供過于求的局面[2]。2010~2018 年中國汽油產量和消費量對比見圖1,柴油產量和消費量對比見圖2。

圖1 2010~2018年中國汽油產量和消費量

圖2 2010~2018年中國柴油產量和消費量
由圖1 可知,汽油產量整體呈逐年增長態勢,2018年達到13 886×104t;汽油消費量整體處于穩步增長走勢,但在2016年出現汽油消費量下降,同比增速下降3.0%,在2018 年汽油需求增長放緩,消費量為12 766×104t,產能過剩。
由圖2 可知,2010~2015 年柴油產量整體呈上升趨勢,2016~2018 年柴油產量震蕩并有下行趨勢,2018 年產量為17 376×104t,與2014 年產量接近;2010~2012 年柴油消費量整體呈上升趨勢,2013~2018 年柴油消費量震蕩并有下行趨勢,2018年消費量為15 922×104t,與2010 年消費量接近。柴油供過于求的局面嚴峻,柴油產能過剩[3]。
2010~2018 年中國生產柴汽比和消費柴汽比見圖3。

圖3 2010~2018年中國生產柴汽比和消費柴汽比
由圖3 可知,2010~2018 年中國生產和消費柴汽比處于逐漸減小態勢,從2010 年的2.07 和2.17均下降到1.25。汽柴油產量消費呈現一漲一跌局面,主要原因是中國汽車保有量保持增長走勢,支撐汽油產量上漲,而柴油產量則受到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第2產業占比下降等因素影響拉低了柴油消費的增速[4]。
中國將處于油氣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雙重替代期和能源結構優化的攻堅期,能源結構將發生根本改變,化石能源比重將下降,清潔能源比重上升。煤炭比重將由2015 年的65.1%降至2035 年的45.7%,石油比重將由17.3%降至16.3%,天然氣比重將由6.0%升到14.5%,非化石能源比重將由11.7%升至23.5%,見表2。

表2 中國1次能源消費結構預測/%
2015年,中國柴油需求量達到峰值,2020年后柴油需求量嚴重下降;汽油需求量呈逐漸增長狀態,預計在2030 年前達到峰值。未來20 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資源環境制約,加上替代燃料的迅速發展,成品油需求增速將放緩。預計2025 年將會進入平臺期[1],見圖4。

圖4 中國成品油需求預測
隨著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高質量”模式發展,中國GDP 每下滑1%,汽柴油需求增速將分別下滑4.8%和6.2%。另一方面,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第3 產業比重持續上漲,第2 產業的占比逐漸下降,對柴油消費增長產生了明顯的抑制作用。經測算,當中國第2產業所占GDP比重每下降1%,同時第3 產業所占GDP 比重每上升1%時,柴油消費將平均減少約950×104t/a。此外,汽車銷量增長和城鎮化發展將帶動汽油消費中速增長[5]。因此,中國的消費柴汽比將會進一步下降,應對難度也將進一步加大。
2018 年,中國煉油總能力達到8.30×108t/a,原油加工量6.06×108t,能力過剩約0.90×108t/a,已處于嚴重過剩狀態。同時,中國也是全球最大油品消費國,柴油表觀消費量1.46×108t,同比降幅6.0%;汽油表觀消費量1.25×108t,同比下降0.8%;煤油表觀消費量3 878.00×104t,同比增長4.4%,成品油產量與成品油表觀消費量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成品油產能過剩[1]。
其次煉油廠結構性過剩,依然突出。中國煉油廠平均規模小,僅為412×104t/a,低于世界水平。煉油化工一體化水平不高,國內19 家煉化一體化企業,產能合計為2.3×108t/a,其余燃料型煉油廠產能合計為6×108t/a。各煉油廠間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和裝置水平參差不齊。2018 年,全國單位能量因數能耗在8.5 kg 表油/t 級以下煉油廠15家,僅占全國總煉油能力的21%[6,7]。
隨著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環保政策的相繼推出,對清潔燃料要求的標準不斷提高,進一步要求石化企業減少三廢的排放,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法規將給石化企業發展帶來巨大壓力[8]。因此,為減輕汽車尾氣等污染,中國加快了成品油質量的升級步伐。2019 年1 月起,國VI 車用汽柴油標準已經全面實施,至2023年,中國輕型柴油汽車將執行國VI B 排放標準,其排放指標與汽油汽車的國VI B 指標相同。標志著中國油品質量標準整體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9~11]。
2012 年,國務院印發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 年)》,提出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推動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相關要求。中央及各省市出臺相關政策,以市場主導和政府扶持相結合,建立長期穩定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體系,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快速發展[12]。
根據《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2018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27×104輛、125.6×104輛,累計保有量達到261×104輛,占全國汽車保有量的1.09%。按照《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 年電動汽車產銷量達到200×104輛,2025 年占全國汽車產銷量達20%以上。盡管目前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比很低,但其對燃油車替代產生的影響將逐漸增加。因此,燃油經濟性的不斷提高,也將對中國油品市場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沖擊傳統煉化行業。
淘汰落后產能,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實現煉油化工一體化,成為世界煉油業的主要目標。中國目前7 大煉化一體化基地的煉油、乙烯、芳烴產能將分別占全國總產能的40%、50%和60%,煉化一體化能夠最大程度利用原油資源,通過優化配置公用工程降低生產及建設成本,綜合利用副產品和中間產品發揮規模效益,從而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從而大幅度提高中國石化產業集中度,實現規模化、基地化布局,從根本上推進產業實現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煉化一體化企業要遵從“宜油則油、宜烯則烯、宜芳則芳”原則,注重向“小煉油大化工”轉型,利用裂解柴油回煉或加氫轉化等技術,將柴油轉化為化工原料,降低成品油收率,提高原油生產乙烯和PX等主要化工原料的強度。
針對燃料型煉油廠采用先進技術,通過增加烷基化等高辛烷值組分,著力提升油品質量;利用催化裂化多產氣技術,著力增產低碳烯烴,向下游延伸;結合原油特性和裝置特點,著力生產高附加值石化產品,從而實現向燃料—化工轉型。
清潔油品生產技術具體涉及汽柴油質量升級、輕石腦油異構化及烷基化等工藝技術及催化劑的開發等。當前清潔汽油的生產技術發展方向是進一步降低汽油的硫、苯、芳烴和烯烴含量,提高辛烷值、氧化安定性和清凈性。主要依靠重整汽油、烷基化油等清潔汽油組分的增加和催化裂化汽油脫硫精制等手段實現。催化汽油的脫硫技術主要包括加氫脫硫技術、吸附脫硫技術、硫轉移技術、氧化法脫硫技術等。
典型催化汽油加氫脫硫技術有SCANfining、Prime-G+技術、DSO、GARDES、RSDS、OCT 等。清潔柴油的生產技術發展方向是進一步降低柴油中硫、稠環芳烴含量,提高十六烷值。當前主要應用的技術仍是柴油加氫技術,相關工藝可分為常規固定床加氫工藝和液相加氫工藝2大類。
常規固定床工藝流程多是以新開發的高活性催化劑為核心;液相加氫工藝具有代表性的技術有杜邦公司Iso Therming 加氫技術、中國石化SRH、SLHT 技術。由以上清潔燃料生產技術進展可以看出,脫硫仍然是油品質量升級的關鍵,未來國內外脫硫能力的不斷增加,必然會使加氫脫硫技術的應用走上新臺階。因此,成本更低、適應性更強、運行周期更長的汽柴油加氫等新技術的開發必將引領加氫技術的發展方向。
2018年底,國內乙烯總產能為2 600×104t,但市場缺口依然較大,每年乙烯衍生物凈進口量折合乙烯當量占乙烯當量消費量的50%。由于市場需求變化、產品質量要求提高,中國煉化行業的主要任務在控制煉油能力過快增長、穩步提高乙烯產能的同時,努力調整產品結構。主要包括:開展低成本國VI汽柴油技術攻關,增加烷基化油、異構化油等生產能力,提高高標號汽油比例,降低柴油產量,增產航煤、潤滑油、瀝青、石蠟、化工原料等;推進乙烯原料輕質化與多元化;開發滿足市場需求的家電料、管材料、車用料、醫用料、高性能膜料等合成樹脂產品和環保橡膠產品。
為滿足中國石化工業綠色低碳發展要求,需要開發節能環保等綠色技術。加快廢氣中SOx、NOx、CO2等處理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按照新標準升級污水處理廠,對裝置、油庫、加油站的污水加以綜合治理,以減量化、無害化為原則,確保廢棄物合規處理,推進污染土壤修復和生態恢復工作。實施綠色發展計劃,優化煉油產能布局,探索區域優化能力和轉型發展。
煉油行業要滿足經濟發展對能源產品數量增長和品種高端化的需求,需要轉型升級,保持核心競爭力和市場份額。推進煉化一體化,加快向燃料—化工型或者純化工型轉型。做好清潔燃料生產工藝技術創新及催化劑的開發,增產高附加值煉化產品,重視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