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菊, 趙鵬云
(洛陽牡丹婦產醫院 超聲科, 河南 洛陽 471000)
子宮內膜息肉與子宮內膜癌均為臨床常見的子宮內膜病變, 前者屬于惡性程度極低的子宮內膜良性病變, 而后者屬于婦科常見惡性腫瘤, 因兩種疾病的體征表現極為相似, 臨床缺乏特異性鑒別指標, 誤診率較高[1]。 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transvagin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VCDS) 通 過于陰道置入超聲探頭, 能清晰顯示病變組織回聲特點與血流分布情況,在子宮內膜病變的診斷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2]。 本研究旨在探討TVCDS 鑒別診斷子宮內膜癌與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 年7 月至2020 年6 月在我院經宮腔鏡檢查確診的32 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與32 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資料, 患者均伴有月經紊亂、 陰道異常流血、 下腹隱痛等癥狀。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年齡29 ~61 歲, 平均 (44.05± 3.13) 歲; 病程2 ~17 個月, 平均 (8.16 ± 0.94) 個月。 子宮內膜癌患者年齡27 ~58 歲, 平均 (43.87 ± 3.09) 歲; 病程3 ~18 個月, 平均 (8.21 ± 0.96) 個月。 兩組的年齡、 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TVCDS 檢查: 選用GE Voluson E8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 將探頭頻率設置為5 ~9 MHz,超聲檢查模式選擇經陰道子宮附件模式; 確保患者膀胱排空,協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在外陰結構充分暴露的情況下將探頭套上避孕套并涂抹消毒耦合劑, 之后置入陰道穹隆部, 以二維模式縱向、 橫向、 旋轉式探查子宮內膜情況, 獲取子宮內膜厚度、 宮腔團塊回聲、 子宮大小及形態等數據; 轉換彩色多普勒超聲模式查看子宮內膜病灶及內部血流情況, 在脈沖多普勒模式下記錄病灶血流頻譜。 所有患者均采用同一臺儀器檢查, 并由同一超聲醫師分析檢查結果。
1.3 觀察指標于TVCDS 檢查次日進行宮腔鏡檢查, 比較子宮內膜癌與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TVCDS 診斷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 比較子宮內膜癌與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TVCDS 檢查結果,比較子宮內膜癌與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病灶血流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進行Kappa 一致性檢驗, Kappa<0.4 表示一致性較差, 0.4≤Kappa<0.75 表示一致性一般, Kappa≥0.75表示一致性較好;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TVCDS 對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價值經Kappa一致性檢驗, TVCDS 鑒別診斷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息肉的結果和病理檢查結果的一致性較好 (Kappa =0.781,P=0.000)。 見表1。

表1 TVCDS 診斷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n)
2.2 子宮內膜癌患者與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TVCDS檢查結果比較TVCDS 檢查結果顯示, 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 病灶內部回聲不均勻占比、 內膜與肌層分界模糊占比均高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P<0.05)。 見表2。
表2 子宮內膜癌與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TVCDS 檢查結果比較[±s, n (%)]

表2 子宮內膜癌與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TVCDS 檢查結果比較[±s, n (%)]
?
2.3 子宮內膜癌與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病灶血流情況比較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病灶血管最大血流速度高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血管阻力指數低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P<0.05)。 見表3。
表3 子宮內膜癌與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病灶血流情況比較 (±s)

表3 子宮內膜癌與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病灶血流情況比較 (±s)
?
子宮內膜息肉是由于長期炎性刺激或高雌激素導致的內膜腺體彌漫性增長, 而子宮內膜癌是由于女性激素分泌不足、 卵巢功能衰退而誘發的腺樣囊性增生, 二者早期均表現為月經異常、 出血或陰道排出血性分泌物, 但治療方式與預后卻存在較大差異[3]。 因此, 明確患者的疾病類型并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對患者預后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 宮腔鏡檢查為鑒別診斷子宮內膜息肉與子宮內膜癌的標準方案, 但該檢查方法具有較強侵入性, 且難以有效觀察病變組織浸潤程度。 TVCDS 可利用聲波界面反射原理, 清晰地顯示病灶的形態與輪廓, 具有良好的空間辨別能力及高度敏感的血流動力學診斷能力; 同時, TVCDS 具有組織諧波與血流顯像功能, 可有效降低氣體或其他偽像的干擾, 清晰顯示病變區域的血管解剖結構、 血流狀態的改變, 進一步提高對疾病的鑒別診斷能力[4-5]。 本研究結果顯示, TVCDS 鑒別診斷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息肉的結果和病理檢查結果的一致性較好, 提示TVCDS 用于鑒別診斷子宮內膜癌與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價值較高。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 病灶內部回聲不均勻占比、 內膜與肌層分界模糊占比均高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這與惡性腫瘤疾病的浸潤性生長方式密切相關, 癌細胞能夠不同程度地浸潤子宮內膜、 子宮肌層和漿膜,故子宮內膜厚度更高[6]。 而癌細胞之間重疊率較高, 細胞間質少, 超聲檢查時難以形成強烈的反射界面, 從而導致肌層與內膜分界不清晰, 內部回聲不均勻[7]。 另外, 本研究結果顯示,子宮內膜癌患者病灶的血管最大血流速度高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血管阻力指數低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這可能是由于惡性腫瘤細胞生長速度較快, 對血供的需求較大, 進而導致新生血管增粗、 數量增多, 因此可以觀察到子宮內膜癌病灶周圍及內部有豐富的血流。 此外, 本研究中有4 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誤診為子宮內膜癌, 這可能是由于其子宮內膜息肉類型屬于帶蒂型, 位于宮頸外口, 且病灶組織較小, 容易受鏡面偽像的影響。 因此, 對于病灶組織較小的患者可結合其他輔助檢查進一步確診, 最大程度地降低漏診率、 誤診率。
綜上所述, TVCDS 用于鑒別診斷子宮內膜癌與子宮內膜息肉的價值較高, 臨床可通過觀察病灶內部回聲、 子宮內膜厚度、 內膜與肌層分界清晰度與血流情況, 減少二者相互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