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華, 張廣智
(茂名市人民醫院 康復醫學科, 廣東 茂名 525000)
腦卒中為目前臨床中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 隨著生活水平改善、 飲食結構改變及人口老齡化加劇, 腦卒中的臨床發病率顯著升高, 為導致患者臨床死亡、 致殘的重要疾病。 顱內大動脈硬化、 狹窄為短暫性缺血發作和急性腦梗死發生的重要原因, 顱內血管狹窄導致相應腦組織供血減少, 引起腦細胞缺血性壞死, 造成短暫性腦缺血發生, 如血栓形成阻塞顱腦大動脈,則會導致急性腦梗死[1-2]。 支架置入為治療顱內大動脈狹窄、預防急性腦梗死發生的重要方法, 術前準確評估血管壁結構、動脈硬化程度、 炎性反應等, 對提高支架置入療效、 降低手術治療并發癥等均有重要價值[3]。 本研究探討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 在顱內動脈狹窄患者支架置入術中的應用價值。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9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我院神經內科和神經重癥監護室診治的60 例顱內動脈重度狹窄患者。 納入標準: ①患者既往1 年內發生短暫性腦缺血或腦卒中癥狀; ②顱腦MRI 檢查明確診斷為顱內動脈狹窄, 且存在血流動力學障礙; ③短暫性腦缺血癥狀1 年內發作≥3 次, 且給予抗凝藥物治療癥狀無改善。 排除標準: ①合并顱腦其他疾病患者, 如顱內腫瘤、 顱內出血及顱腦血管畸形等; ②合并有血液系統、 免疫系統、 心血管系統疾病及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患者; ③不愿實施DSA、 HRMRI 檢查及介入手術治療患者。 將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 (30 例) 和對照組 (30 例)。 觀察組患者男性19 例, 女性11 例, 年齡45 ~65 歲, 平均年齡 (53.2 ±6.8) 歲, 合并高血壓12 例、 糖尿病9 例、 高血脂癥10 例; 對照組患者男性17 例, 女性13 例, 年齡44 ~66 歲, 平均年齡(52.9 ± 6.9) 歲, 合并高血壓11 例、 糖尿病8 例、 高血脂癥9例。 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腦DSA 檢查并行顱內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 觀察組術前采用HRMRI 檢查評估血管壁結構, 對照組術前不接受HRMRI 檢查。 HRMRI 檢查方法: 采用德國西門子3.0T 磁共振實施檢查, 先對患者頭部進行掃描, 用三維時間飛躍方法對掃描圖像進行處理, 重建顱腦血管圖像, 確定患者病變血管, 對病變血管矢狀面、 軸面、 冠狀面、 垂直及長軸實施HRMRI 檢查, 在計算機上勾勒出管腔內皮邊界, 勾勒出血管管腔面積, 選擇管腔最狹窄部位橫斷面計算相關參數, 評估管腔狹窄程度。 DSA 檢查方法: 經股動脈置入造影管, 對椎動脈、 頸總動脈、 基底動脈進行造影評估, 對顱腦后交通、 前交通、 顱內側支、 顱外側支代謝情況進行評估。 造影完成后對動脈狹窄程度進行評分, 狹窄70% ~99%定義為重度狹窄, 在重度狹窄血管位置置入支架。
1.3 觀察指標①療效: 患者均于術后30 d、 3 個月及1 年行HRMRI 檢查, 根據術后1 年病變血管擴張情況、 支架置入穩定情況評價療效[4]。 顯效: 病變血管經支架置入擴張后, 支架貼壁良好、 穩定, 病變血管狹窄30%以下; 有效: 病變血管經支架置入后, 支架貼壁良好, 病變血管狹窄30% ~69%; 無效: 病變血管經支架置入后, 支架貼壁良好, 病變血管狹窄70%以上。 ②并發癥發生率: 患者均于術后30 d、 3 個月及1年行HRMRI 檢查, 統計1 年內血管損傷、 支架移位、 貼壁不良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4.0 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x± s 表示, 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檢驗水準α = 0.05。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 高于對照組的83.33%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n (%)]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 低于對照組的20.00%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n (%)]
腦卒中為臨床中常見的腦血管疾病, 近年臨床發病率顯著升高, 流行病學調查[5-6]顯示, 我國每年腦卒中死亡患者達到200 萬, 占臨床患者總死亡率的22.8%, 且隨著慢性病發病率升高、 人口老齡化加劇, 腦卒中發病率及死亡率隨之升高。 顱腦大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狹窄為腦卒中發生的重要病理基礎,臨床中針對顱腦大動脈狹窄患者早期置入支架, 能預防性擴張狹窄血管, 預防腦卒中的發生。 研究[7]指出, 顱腦大動脈支架置入過程中, 需要對顱腦大血管狹窄情況、 程度進行有效評估, 以提高支架置入準確度, 提高臨床療效。 常規造影能直接反映血管狹窄程度, 但對血管壁結構、 損傷情況缺乏有效判斷, 臨床治療具有一定局限性。 HRMRI 能對血管形態進行全面觀察, 清晰顯示血管壁結構, 同時對動脈硬化斑塊、 炎性血管、 動脈夾層[8]等均有良好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價值。
本研究給予顱腦大動脈狹窄支架置入患者術前HRMRI 檢查, 評估患者顱內大動脈血管整體結構, 根據HRMRI 評估情況、 DSA 造影檢查結果, 指導置入支架, 結果顯示, 與單純DSA 造影支架置入患者相比, 能協助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 (P<0.05)。 有研究[9-10]表明, 動脈粥樣硬化為動脈狹窄發生的重要病因, 血管內皮損傷、 動脈夾層、 粥樣硬化等均為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重要原因。 HRMRI 能全面觀察狹窄動脈血管, 包括狹窄情況、 粥樣病變情況及血管壁結構, 能提高對血管的臨床診斷效果, 進而提高支架置入準確性, 協助提高臨床療效。有研究[11]在顱內大動脈狹窄支架置入患者支架置入前采用HRMRI 檢查, 結果顯示能顯著提高支架置入效果, 協助提高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相關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表明HRMRI 能準確判定顱內大動脈血管情況, 提高支架置入準確性, 進而降低支架置入相關并發癥發生率, 提高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 HRMRI 能協助提高顱內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患者的臨床療效,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