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明, 萬順新, 易鑫明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 骨科, 河南 信陽 464000)
頸椎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 主要因頸椎退行性病變導致。頸肩部麻木、 疼痛、 活動受限等為頸椎病的主要臨床癥狀, 部分病情加重者可出現肌肉萎縮[1]。 減輕患者痛苦, 縮短治療周期, 改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為治療該病的主要目的。 傳統中醫將頸椎病歸為 “痹癥” “眩暈” 等范疇, 中藥、 針刺、 推拿等為常用的治療手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 小針刀療法是介于手術與非手術療法之間的一種閉合性松解術, 該種方法具有創傷小、 效果明顯的優點, 文獻[3]表明小針刀用于頸椎病的療效較好。 根據辨正施治原則, 頸椎病的病因為肝腎不足、 虛火上浮, 其治療應以補益肝腎、 引火歸元為主。 故本研究將引火湯與小針刀用于復合型頸椎病患者, 觀察其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以2019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我院收治的96 例復合型頸椎病患者為對象, 隨機分為兩組各48 例。 觀察組年齡34 ~63 (46.25 ± 6.23) 歲, 男27 例, 女21 例, 病 程(18.71 ± 2.10) 周, 嚴重程度: 輕度10 例、 中度29 例、 重度9 例。 對照組年齡34 ~63 (47.12 ± 6.10) 歲, 男25 例, 女23例, 病程 (18.58 ± 2.15) 周, 嚴重程度: 輕度11 例、 中度28例、 重度9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復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伴有頸肩部麻木、 疼痛等癥狀; 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 ①合并頸部骨折、 結核者; ②重度骨質疏松者; ③患有心梗、 心衰、 重度感染等疾病者; ④參與其他研究者; ⑤不能耐受中藥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①對照組給予小針刀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 根據檢查結果及癥狀標記位點、 壓痛點, 顯露并常規消毒標記處, 利多卡因 (1%) 局麻, 小針刀垂直皮面刺入, 深抵韌帶、肌肉, 進行松解剝離。 在棘突點松解時, 針道線平行于肌纖維的走向, 針刀垂直刺入并抵棘突, 縱向切割; 調整針刀操作方向, 使刀口線垂直于棘突連線, 在相應棘突上下緣橫向切割。術畢, 無菌敷料壓迫針點。 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引火湯治療。 引火湯組方為熟地40 g、 巴戟天20 g、 茯苓30 g、 麥冬20 g、 五味子15 g、 牛膝12 g、 肉桂3 g、 附片 (制) 3 g,300 mL 水煎服, 1 劑/d, 連續治療2 周。
1.4 觀察指標①療效評價: 癥狀、 體征消失, 頸肩部及相應的肢體功能、 肌力、 活動范圍等恢復正常為痊愈; 癥狀、 體征明顯改善, 頸肩部及肢體疼痛等癥狀減輕, 勞作能力增強為顯效; 癥狀、 體征有所改善, 肢體仍伴有疼痛為有效; 癥狀、 體征無改善為無效。 ②利用頸椎病臨床評估量表 (CASCS) 評價患者的頸椎功能, 包括臨床癥狀、 主觀癥狀、 適應能力3 個領域, 分值越低, 頸椎功能越差。 ③利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 評價患者的疼痛情況, 0 ~10 分, 分值越高則患者疼痛越劇烈。 ④利用頸椎病癥狀與體征積分表從肩頸疼痛、 麻木酸軟、 頸部活動、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頭頂壓試驗等方面評價患者的頸椎功能, 分值越高, 癥狀體征越重。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n (%)] 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 (± s) 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75%, 高于對照組的77.08%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2.2 兩組的CASCS、 VAS 評分比較治療前, 兩組的CASCS、VAS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后, 兩組的CASCS 評分均升高, VAS 評分均降低, 且觀察組的CASCS評分高于對照組, 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CASCS 評分、 VAS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CASCS 評分、 VAS 評分比較 (±s, 分)
?
2.3 兩組的癥狀體征評分比較觀察組的肩頸疼痛、 麻木酸軟、頸部活動、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頭頂壓試驗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s, 分)

表3 兩組的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s, 分)
?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 以頸肩部及相應肢體麻木、 疼痛、功能受限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 保守療法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 其目的是減輕或消除神經根周圍水腫, 抑制炎性反應, 緩解疼痛,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針灸、 推拿、 牽引、 藥物等是常用的保守治療手段, 但治療過程繁瑣、 時間長, 患者的依從性較差[4]。 中醫研究[5]認為頸椎病的發生與外邪入侵、 氣血虧虛、 長期勞作氣血不通、 臟腑虛弱等存在聯系, 為本虛標實之癥, 治療應以標本兼治為主。
針刀是一種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 遵循中醫疏通經絡、通利氣血的理論, 同時采用西醫手術治療方式, 切割頸肩部粘連的軟組織, 緩解局部肌肉痙攣, 減輕神經壓迫, 恢復頸椎的生物力學[6]。 針刀療法可直達病灶, 定位在痛點, 主要以緩解患者的癥狀為目的, 是常用的保守治療手段。 小針刀可松解、切割病變深處的軟組織, 解除軟組織攣縮及粘連, 改變病理性應力狀態, 通暢局部的血液循環, 加速炎性因子的代謝[7]。 單一采用小針刀治療可緩解頸椎病患者的疼痛, 但單一治療往往不能標本兼治, 故本研究將引火湯與小針刀結合用于頸椎病的治療, 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CASCS 評分高于對照組, 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 提示引火湯與小針刀結合治療復合型頸椎病的效果較好, 可改善患者的頸椎功能, 減輕疼痛感。 引火湯方中熟地填精補髓、 補益腎水; 巴戟天補益元陽; 麥冬降肺火、 補肺陰, 配伍熟地可起金水相資之效; 五味子收降伏火、 滋陰補腎; 茯苓補土制水; 諸藥共用滋陰補水, 引火歸元[8]。 本研究中, 觀察組的肩頸疼痛、 麻木酸軟、 頸部活動、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頭頂壓試驗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 提示觀察組的臨床癥狀控制效果較好, 其原因為小針刀可松解頸部痙攣的肌肉組織, 解除對血管、 神經等的壓迫, 配合引火湯可有效改善患者頭暈、 頸肩疼痛等癥狀, 改善頸椎的活動功能。
綜上所述, 引火湯結合小針刀治療復合型頸椎病的效果顯著, 可控制患者的臨床癥狀, 改善頸椎功能, 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