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靜, 袁蕊
(新鄉(xiāng)新華醫(yī)院 兒科, 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高熱驚厥為呼吸道感染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 也是小兒常見急癥, 具有發(fā)病率高、 危害性大的特點。 高熱驚厥患兒多表現為口吐白沫、 口唇發(fā)紺等癥狀, 病情易反復發(fā)作, 可嚴重影響患兒的中樞神經發(fā)育[1]。 西醫(yī)治療中抗驚厥藥物具有一定療效, 但長時間給予抗驚厥藥物可對患兒神經系統造成影響。 我國傳統醫(yī)學認為高熱驚厥可納入 “急驚風” 范疇, 為外邪入侵誘發(fā)。 近年來中醫(yī)藥臨床研究[2]表明羚角鉤藤湯對于此類患兒具有顯著療效。 本研究探討羚角鉤藤湯聯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熱驚厥患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納入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熱驚厥患兒84 例。 納入標準: ①符合 《現代實用兒科學》[3]相關診斷標準, 屬于單純型或復雜型高熱驚厥; ②患兒父母知情, 已簽署入組同意書; ③既往無藥物過敏史; ④未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 排除標準: ①下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誘發(fā)的高熱驚厥; ②免疫功能異常; ③既往有腦外傷、 高熱驚厥史。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2 例。 聯合組男24 例, 女18 例; 年齡1 ~7 歲, 平均(3.52±0.59) 歲; 病程1 ~13 h, 平均 (6.25±2.94) h。 對照組男23 例, 女19 例; 年齡1 ~7 歲, 平均 (3.61±0.58) 歲; 病程1 ~14 h, 平均 (6.41±2.99) h。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進行抗病毒、 解痙、 降溫、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guī)治療。 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予以苯巴比妥片(哈藥集團三精制藥四廠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3020199), 每次3 ~5 mg/kg, 1 次/d, 持續(xù)治療7 d; 聯合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給予羚角鉤藤湯, 組方: 羚羊角3 g、 桑葉5 g、 菊花8 g、 鉤藤8 g、 生地8 g、 白芍8 g、 浙貝母8 g、 甘草2 g、茯苓8 g、 竹茹8 g, 取500 mL 凈水煎煮, 余藥液200 mL, 1劑/d, 0.5 劑/次, 早晚分服, 持續(xù)服用7 d。
1.3 觀察指標①療效評定: 顯效: 治療2 ~3 d 內體溫完全恢復正常, 抽搐癥狀未再發(fā)作; 有效: 治療3 d 內高熱開始消退,但未恢復正常體溫, 抽搐癥狀未再發(fā)作; 無效: 治療3 d 后體溫無明顯下降, 仍有抽搐癥狀發(fā)作。 總有效率= 顯效率+ 有效率。 ②記錄患兒的退熱起效時間、 完全退熱時間、 住院時間。③取患兒肘靜脈血, 應用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血鋅水平, 應用全血生化儀 (美國貝克曼, AU5800) 測定免疫球蛋白IgM、IgG 及IgA 水平。 ④記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料以± s 表示, 行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療效比較聯合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療效比較 [n (%)]
2.2 兩組的退熱起效時間、完全退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聯合組的退熱起效時間、 完全退熱時間、 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退熱起效時間、 完全退熱時間、 住院時間比較 (±s, d)

表2 兩組的退熱起效時間、 完全退熱時間、 住院時間比較 (±s, d)
?
2.3 兩組的血鋅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治療后, 聯合組的血鋅及IgM、 IgG、 IgA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血鋅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s, mmol/L)

表3 兩組的血鋅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s, mmol/L)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
2.4 兩組的不良反應比較聯合組發(fā)生嘔吐1 例、 嗜睡1 例、腹瀉1 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14%; 對照組發(fā)生嗜睡1 例、神志不清1 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76%。 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χ2=0.213,P=0.645)。
高熱驚厥為兒童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 一般以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為誘因。 兒童腦細胞發(fā)育不完全, 神經興奮與抑制的協調性差, 神經元異常興奮泛化至單側/雙側大腦即可誘發(fā)驚厥。 若高熱驚厥未及時干預, 可導致腦細胞損傷, 嚴重威脅患兒身心健康。 西醫(yī)治療本病時常采用抗驚厥類藥物, 但治療效果個體差異大, 且隨著給藥時間延長可能損害患兒神經系統[4], 治療存在局限。
傳統醫(yī)學認為高熱驚厥屬于 “急驚風” 范疇, 其病因與驚恐、 外邪入侵、 痰熱內蘊等有關, 風、 驚、 熱、 痰為本病主要證候, 臨床治療宜遵循清熱、 鎮(zhèn)驚、 豁痰、 息風原則[5]。 羚角鉤藤湯為 《通俗傷寒論》 中記載的湯方, 主要用于肝熱生風的治療, 可息風涼肝, 方中羚羊角涼肝風, 鉤藤息風解痙, 桑葉與菊花兼?zhèn)湫翛鍪栊埂?清熱息風之效, 生地、 白芍滋陰增液、柔肝舒筋, 浙貝母、 竹茹化痰清熱, 茯苓安神寧心, 甘草調和諸藥, 諸藥共濟, 標本兼顧, 可達息風止搐的效果。 現代藥理學研究[6]也表明, 羚羊角內含有的羚羊角酸水解氨基酸成分具有解熱、 鎮(zhèn)靜的效果。 本研究中, 聯合組的退熱起效時間、完全退熱時間、 住院時間及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 (P<0.05),表明該湯方聯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熱驚厥患兒較單一西藥治療效果更佳;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 表明該聯合治療方案不增加不良反應, 安全性高。
有研究[7]認為, 鋅是人腦組織中含量最高的金屬離子,當腦內鋅含量降低時神經元激惹性增高, 驚厥、 癲癇發(fā)生風險上升, 且鋅缺乏時T 淋巴細胞總數減少, 患兒免疫力下降, 鋅缺乏可能參與了上呼吸道感染患兒高熱驚厥的發(fā)生、 發(fā)展。 免疫球蛋白是機體重要的體液免疫因子, 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也是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病情反復發(fā)作, 發(fā)生高熱驚厥的內在原因之一[8]。 本研究中聯合組治療后的血鋅及IgM、 IgG、 IgA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提示聯合治療方案可能參與對患兒血鋅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調控。
綜上所述, 羚角鉤藤湯聯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熱驚厥患兒效果顯著, 可加速癥狀解除, 提高患兒血鋅及免疫球蛋白水平, 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