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奕青, 張艷萍, 禹靜
(鄭州市第十五人民醫院 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41)
高血壓是心血管內科常見病與多發病, 遺傳因素、 環境因素、 生活方式及不良飲食習慣等均可能導致該病的發生風險升高。 高血壓患者發病期間多會表現為頭痛、 頭暈、 肢體麻木、心悸、 乏力等臨床癥狀, 疾病進展后還可能損傷重要臟器, 最終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 目前臨床針對高血壓患者多采用藥物控制治療, 但藥物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諸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依從性較差, 最終導致血壓控制效果欠佳。 研究[1]認為, 針對高血壓患者實施合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提升其依從性, 在保證各項治療護理方案順利開展的同時, 改善患者預后結局。 本研究主要探討飲食-行為綜合干預模式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及康復情況的影響, 以期為此類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護理方案選擇。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 年10 月至2021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76 例高血壓患者, 符合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 (2018 年修訂版)》[2]中相關診斷標準。 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 (n = 38)與對照組 (n = 38)。 觀察組男性21 例, 女性17 例; 年齡43 ~78 歲, 平均 (60.25 ± 7.11) 歲。 對照組男性20 例, 女性18例; 年齡41 ~80 歲, 平均 (60.46 ± 7.05) 歲。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包括健康教育、 用藥護理及日常生活護理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飲食-行為綜合干預, 包括: ①飲食干預: 日常飲食中嚴格控制膽固醇與鹽的攝入量, 每日攝入食鹽不超過6 g, 避免食用咸菜與各類腌制品, 并補充適量的優質蛋白食物。 日常飲食中進食富含纖維素的粗糧, 增加新鮮蔬菜與水果的攝入, 同時結合患者對各類食物的喜好情況實施食物替代飲食干預, 保證飲食干預的個性化, 提高患者食欲。 ②行為干預: 對患者身體狀況進行評估, 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運動計劃, 以有氧運動為主, 注重運動程度的循序漸進, 進而提高患者對運動的耐受能力及身體素質。 整個運動過程對患者實施監督指導, 避免因過度運動或運動不當導致血壓水平升高。 ③心理護理: 整個護理過程中耐心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了解患者現階段的心理狀態, 針對存在不良心理情緒的患者實施一對一的心理疏導, 向患者介紹成功治療病例以提高其治療信心; 日常護理中還可通過溝通技巧幫助患者進行情緒轉移, 提高患者向別人傾訴的能力, 最終實現消極情緒的緩解。
1.3 觀察項目①血壓水平。 測定患者的收縮壓與舒張壓, 單項指標進行連續3 次檢測, 取平均值。 ②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 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ADL)[3]評價, 總分100 分, 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 (QOL)[4]評價, 共20 個評價項目, 單項目總分5 分, 量表總分100 分, 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③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調查表評估患者的滿意程度, 量表總分100 分, 非常滿意≥90分, 滿意60 ~89 分, 不滿意<60 分。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血壓水平比較護理前, 兩組的血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護理后, 觀察組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血壓水平比較 (±s, mmHg)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血壓水平比較 (±s, mmHg)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P <0.05。
?
2.2 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比較護理前, 兩組的ADL、 QOL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護理后, 觀察組的ADL、 QO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ADL、 QOL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ADL、 QOL 評分比較 (±s, 分)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P <0.05。
?
2.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4.74%, 高于對照組的76.32%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
高血壓是心血管內科危險性較高的一類疾病, 該病的發生與進展均可能導致其他嚴重并發癥, 最終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目前臨床常用的降壓藥物對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有重要調控作用, 但部分患者長期用藥后依從性降低, 可能導致血壓控制效果欠佳。 此外, 研究[5]認為, 高血壓患者因自身疾病的特殊性可能導致其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降低, 最終影響疾病康復, 故針對此類患者需制定合理護理方案以改善其康復效果與預后結局。 飲食-行為綜合干預模式主要由飲食干預與行為干預兩個方面組成, 其中飲食干預可結合患者自身機體狀態及其對食物的喜好, 在保證日常所需營養及時補充的同時,改善其機體營養狀態, 使血壓水平得到良好控制; 行為干預通過制定個性化運動訓練方案來提高患者身體素質, 幫助其更好地應對后續治療方案的開展。 此外, 本研究對高血壓患者實施心理干預, 通過及時了解患者負性情緒并給予干預措施, 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心理狀態, 提升患者參與后續治療與護理的積極性, 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不斷提高, 最終促進病情的改善。
血壓水平異常變化可能導致高血壓患者出現諸多臨床風險事件, 因此血壓水平的控制效果可反映一類護理方案的臨床實施價值。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的收縮壓與舒張壓水平均顯著降低 (P<0.05), 表明飲食-行為綜合干預模式可提高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效果。 有研究[6]認為, 高血壓患者在院治療期間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低下現象, 可能會嚴重影響其病情恢復與預后結局。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的ADL、QO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 表明綜合干預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 為病情的持續性改善提供有利條件。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P<0.05), 表明綜合干預模式受到更多患者的青睞。
綜上所述, 飲食-行為綜合干預模式可有效控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