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影影, 張燕, 王夢奇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門診接診處, 河南 鄭州 450018)
超聲醫學影像科是醫療機構日常工作開展中必不可少的科室之一, 屬于輔助檢查科室, 對患者疾病類型進行檢查與診斷, 因此該科室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直接影響到患者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及后續治療方案實施的及時性[1]。 研究[2]認為, 超聲醫學影像科門診患者因醫院環境及自身疾病原因極易出現焦慮情緒, 該負性情緒的產生對患者檢查依從性的影響較為嚴重, 部分患者檢查過程中配合程度較低, 因此制定對應的護理措施尤為重要。 本研究主要分析超聲醫學影像科門診患者應用心理護理的干預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在我院超聲醫學影像科檢查的142 例門診患者進行隨機分組, 觀察組71例, 對照組71 例。 觀察組男女比例為38 ∶33; 年齡32 ~65歲, 平均 (51.94 ± 5.48) 歲。 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9 ∶32; 年齡31 ~72 歲, 平均 (51.92 ± 5.71) 歲。 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0.05), 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告知患者檢查前的相關準備工作與注意事項, 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盡量消除其負性情緒, 提高其后續對醫護工作的配合度。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 包括在就診區域設定鮮明的指示標志, 同時陪同就診患者進行掛號、 繳費、 取藥等流程, 過程中可與患者進行適當的溝通交流, 了解患者心理狀態, 明確其身體狀態, 并向患者介紹醫院整體環境, 消除其因醫院陌生感出現的緊張、 焦慮情緒。 此外還需告知患者科室醫師專長以及相關疾病知識, 結合患者就診時間可按照重輕癥患者、 老幼患者等順序進行導診與分診工作, 優化就診流程, 減少患者因長時間等待導致的焦慮情緒, 同時縮短醫患心理距離, 努力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患者進入科室接受檢查前與接受檢查后均需根據其心理狀態與自身情況制定針對性心理服務方案。 整個檢查過程與患者溝通均需要維持親切的微笑, 積極并主動為患者提供相應服務, 及時解答患者疑問并盡量滿足其相應的要求,在針對不同類型患者進行護理時需充分使用語言溝通技巧, 針對不同病情、 心理狀態的患者使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 進而提高患者檢查過程中的舒適感與被關注感。
1.3 觀察項目①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情緒。 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 (HAMA)[3]進行評價, 量表評價項目共14個, 單項目采用5 級評分法評估, 量表總分56 分,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情緒越嚴重。 ②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依從性,結合患者對檢查行為的配合度評估其依從性[4], 包括: 完全依從: 積極配合各項檢查工作與護理服務的開展; 基本依從: 在護理人員多次要求下基本配合各項檢查工作與護理服務的開展; 不依從: 因患者態度導致檢查工作與護理服務難以開展。③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調查表評估, 量表總分100 分,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滿意程度越高,根據最終得分評價為非常滿意、 滿意及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焦慮情緒比較護理前, 兩組的HAMA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 (P>0.05); 護理后, 觀察組的HAMA 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HAMA 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HAMA 評分比較 (±s, 分)
?
2.2 兩組患者的依從性比較觀察組的總依從率為97.18%, 高于對照組的81.69%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依從性比較 [n (%)]
2.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2.96%, 高于對照組的77.46%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
超聲醫學影像科是檢查并診斷諸多類型疾病的主要科室,科室工作的順利開展對患者疾病的臨床診斷及后續治療方案的及時制定均具有重要價值。 考慮到諸多門診患者在實施影像學檢查前多會出現恐懼、 焦慮的心理情緒, 導致其檢查配合度與依從性顯著降低, 最終降低診斷結果準確率, 延誤疾病治療。研究[5]指出, 對影像學檢查患者實施合理、 合規的護理措施可明顯改善其受檢環境, 減少意外事件發生, 而在此基礎上開展心理護理則能較大程度優化患者的心理狀態, 保證后續相關檢查與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近年來, 隨著我國醫學發展速度的逐漸加快, 各類護理模式開始逐漸應用于醫院工作中, 針對性心理護理是結合患者現階段心理狀態制定的一類合理性與有效性較高的護理模式, 該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過程中, 各護理措施的實施均結合患者自身情況, 通過對待檢環境進行優化、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調整、 檢查過程中對患者身體狀態進行密切觀察及檢查后細心照顧等一系列措施來優化患者身心感受,對患者焦慮情緒的自我調整及依從性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6-7]認為, 焦慮、 恐懼等負性情緒的發生可能直接影響影像學受檢者自身狀態與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因此合理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對臨床診斷的順利開展有促進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護理后的HAMA 評分優于對照組 (P<0.05), 表明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焦慮狀態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 (P<0.05), 提示心理護理干預可通過調節患者負性情緒來提高其對后續檢查的依從性, 進一步肯定了該護理模式在影像學檢查科室中的應用價值。 護理滿意度通常是評價一類護理模式臨床實施效果與價值的重要參考指標,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提示與常規護理相比, 心理護理模式更受超聲醫學影像科門診患者青睞。
綜上, 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超聲醫學影像科門診患者的焦慮狀態, 提高其檢查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