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娜, 田亞杰
(1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 病理科, 河南 商丘476100;2 商丘市虞城縣人民醫院 甲狀腺乳腺外科, 河南 商丘 476300)
甲狀腺乳頭狀癌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甲狀腺癌, 主要臨床表現為甲狀腺內腫塊, 有壓迫癥狀, 該疾病惡性程度相對較低,癌細胞生長緩慢, 治療干預后大部分患者預后良好, 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現象[1-2]。 中央區的淋巴結是甲狀腺癌的轉移首位, 但術前超聲以及CT 檢查對中央區是否發生淋巴結轉移的確診性尚未達成統一的標準, 是否對患者健側的中央區淋巴結做預防性清掃術仍未有統一的標準。 研究[3]顯示,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健側的淋巴結轉移多為氣管前淋巴結轉移。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甲狀腺乳頭狀癌臨床及病理特征與氣管前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 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確診的80 例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 納入標準: ①符合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診斷標準[4]; ②患者首次發病且手術成功; ③臨床資料完整; ④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病理結果為甲狀腺惡性腫瘤者; ②甲狀腺乳頭狀癌復發者。 入選患者中男24 例, 女56 例; 年齡24 ~35 歲, 平均 (29.48 ± 2.54) 歲;根據有無氣管前淋巴結轉移將其分為有氣管前轉移組 (n = 36)和無氣管前轉移組 (n = 44)。
1.2 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以及病理檢查資料。 病理檢查:在患者術后進行病理切片, 石蠟包埋組織經QIAGEN 試劑盒提取DNA, 采 用 實 時 熒 光 定 量PCR (real-time PCR) 法 檢 測BRAF 基因V600E 點是否存在突變。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危險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有氣管前轉移組的腺外侵犯、多發病灶、 腫瘤長徑>1 cm、 BRAFV600E基因突變以及橋本甲狀腺炎占比均高于無氣管前轉移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n (%)]
2.2 影響氣管前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將表1中具有差異性的變量作為自變量, 是否有氣管前淋巴結轉移作為因變量,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多發病灶、 腫瘤長徑>1 cm、 BRAFV600E基因突變為氣管前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 (P均<0.05)。 見表2。

表2 影響氣管前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的中央區淋巴結是否轉移對患者手術治療方案的制定以及遠期預后具有重要的影響[5]。 臨床上對于喉前以及氣管旁的淋巴結轉移研究較多, 對氣管前淋巴結轉移的報道相對較少, 李思齊等[6]的研究中提出 “氣管前淋巴結位于甲狀腺峽部與胸腺之間, 且伴有氣管前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是腫瘤的一個不良預后因素”, 說明氣管前淋巴結轉移對于患者的預后有一定的影響。 李麗等[7]的研究結果顯示, 多發病灶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率高于單發病灶患者, 且多發病灶是患者發生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 陳凌志等[8]的研究結果顯示,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的腫瘤直徑越大, 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的風險越大; 鄧飛紅等[9]的研究結果顯示,BRAFV600E基因突變與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有著密切聯系。 本研究選取首次進行甲狀腺乳頭狀癌手術的80 例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 根據最終的病理檢查結果分為有氣管前轉移組和無氣管前轉移組, 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及病理特征與發生氣管前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 有氣管前轉移組的腺外侵犯、 多發病灶、 腫瘤長徑>1 cm、 BRAFV600E基因突變以及橋本甲狀腺炎占比均高于無氣管前轉移組 (P<0.05); 進一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多發病灶、 腫瘤長徑>1 cm, BRAFV600E基因突變為發生氣管前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 與上述研究[7-9]結果一致, 表明有多發性病灶、 腫瘤長徑>1 cm 或有BRAFV600E基因突變的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發生氣管前淋巴結轉移的可能性較大, 臨床醫師在選擇手術方案時可重點考慮健側中央區淋巴結的預防清掃。
綜上所述, 腺外侵犯、 多發病灶、 腫瘤長徑>1 cm、BRAFV600E基因突變以及橋本甲狀腺炎與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發生氣管前淋巴結轉移有關, 多發病灶、 腫瘤長徑>1 cm、BRAFV600E基因突變是發生氣管前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但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納入的病例數較少, 后續需進行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