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王彥輝 耿敖 李正宏
雖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診療手段不斷創新,但近年死亡率總體仍呈上升態勢[1]。AMI 患者參與心臟康復被證實可改善心臟功能、提升生存質量[2]、降低病死率[3]。但在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臟康復知曉率和參與率遠低于發達國家[4]。借鑒西醫心臟康復理論和實踐,結合中醫元素(太極拳、中藥、中醫外治療法等)形成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治療方案,早期評估心臟康復效果,增加患者參與信心,對我國開展心臟康復,提高患者參與率有重要意義。目前均將心肺運動試驗做為“金標準”,對患者進行整體功能和康復效果的評價,而從心肌運動改善情況進行評價的研究報道較少。二維斑點追蹤技術(twodimensional speckle racking imaging,2D-STI)是從心肌應變角度評估左室壁整體、局部心臟功能的新方法。心動周期中,心肌發生的變形被稱為心肌應變[5],是心肌在長軸、短軸和環行方向發生變形的反映,常用于評價心肌收縮和舒張功能、心肌活力等[6],定量評價左心室整體收縮功能。然而,對于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AMI 患者,通過2D-STI 評估其參與中西醫結合運動康復后的左心室整體收縮功能變化情況研究較少。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7 月~2017 年5 月在本院心內科門診就診的2 周內接受PCI 治療的AMI 患者60 例,年齡18~80 歲。納入標準:①心肌梗死診斷參照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7];②2 周內接受PCI 治療;③心功能Killip 分級:Ⅰ~Ⅱ級;④患者自愿接受并配合完成相關生化檢查和資料收集。排除標準:①心臟運動康復評估為中高危患者,如合并大面積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功能衰竭等;②未控制的心律失常、高血壓[靜息狀態收縮壓>16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張壓>100 mm Hg]等;③合并研究者認為不適合入選的其他疾病。將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28例)和對照組(3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ACEI: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RB: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斷劑
1.2 方法 康復組接受中西醫結合運動康復治療,對照組僅進行常規隨訪管理。①中西醫結合運動康復治療:根據指南和專家共識[8-12]制定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運動訓練方案,在心臟康復中心進行漸進式運動鍛煉。3~5 次/周,運動流程為:“熱身-有氧運動-抗阻運動聯合柔韌平衡訓練-恢復”。熱身>5 min,有氧運動10~20 min/組×2組,從10 min開始,逐步增加時間,恢復運動時間>5 min,抗阻運動聯合柔韌平衡訓練隔日1 次。有氧運動方式為平板行走(T2010 型運動平板儀與太極拳,恢復運動階段加做八段錦;阻抗運動通過彈力帶完成。使用Borg 評分(12~16 分)評估運動量,Borg 評分>16 分時停止運動訓練。②隨訪:患者每月進行1 次電話隨訪。隨訪內容包括:健康教育、危險因素評估、運動康復情況以及必要的心理疏導。
1.3 觀察指標及檢查方法 患者入組時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使用GE Vivid E9 超聲顯像儀和EchoPAC PC 2012 工作站。患者左側臥位行常規超聲心動圖檢查,采集4~6個心動周期的左室二維圖像,設置偵頻為25~35偵/s。完成超聲心動圖檢查,采集二維超聲數據結果。患者分別于治療1.5 個月和3 個月后行超聲心動圖檢查。使用軟件進行自動追蹤二維運動信息分析,得到GLS、GCS、GRS、GAS、LVEF。采集性別、年齡、吸煙史、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的2D-STI 數據比較 治療前,兩組GLS、GCS、GRS、GAS、LVEF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的2D-STI 數據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的2D-STI 數據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1.5 個月后的2D-STI 數據比較 治療1.5 個月后,康復組GLS、GCS、GRS、GAS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LVEF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1.5 個月后的2D-STI 數據比較(,%)

表3 兩組治療1.5 個月后的2D-STI 數據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3 個月后的2D-STI 數據比較 治療3 個月后,康復組GLS、GCS、GRS、GAS、LVEF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3 個月后的2D-STI 數據比較(,%)

表4 兩組治療3 個月后的2D-STI 數據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AMI 仍是我國冠心病患者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隨著血運重建技術的推廣應用,絕大多數患者能夠很快接受血運重建治療,但極少患者參與心臟康復治療。為增加AMI 患者對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治療的信心,及時評價康復效果就顯得意義重大。
對于心臟收縮功能評價,臨床常使用超聲心動圖,多使用改良雙平面Simpson's 法測量LVEF 值,但測量的影響因素較多。心肌應變和應變率與左室收縮功能直接相關,是對心肌變形情況的測量,不受周圍組織牽拉和整體運動影響,更精確的反映局部心肌瞬時的運動功能[11-13],尤其是2D-STI 能夠從縱向、徑向及圓周三個方向評估心肌運動。
目前研究顯示,AMI 患者早期參與心臟康復是安全可行的[14],以運動訓練為基礎的心臟康復效果明確。本研究顯示,康復組在治療1.5、3 個月后左心室整體應變參數:GLS、GRS、GCS、GAS 均高于對照組,在治療3 個月后LVEF 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了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的有效性。
盡管心臟康復效果明確,但我國患者的參與率仍較低,原因復雜多樣,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患者不能體會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的效果,缺少短期效果評價的良好指標。2D-STI 可以較早體現中西醫結合運動康復的有效性,可以提高患者自信心,提高參與心臟康復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2D-STI 在中西醫結合運動康復治療AMI中的應用價值較高,能夠清楚體現治療效果,從而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利于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