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惠
我國腎臟疾病的臨床發生率較高,發生率可達到10.8%,且近年來呈現出不斷升高趨勢[1]。腎性貧血為腎臟疾病常見并發癥,一旦發生,可顯著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同時還可增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風險。腎性貧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促紅細胞生成素不足以及循環尿毒癥毒素增加后對于紅細胞的生成存在抑制,同時還會縮短紅細胞的存活時間。腎性貧血普遍存在鐵代謝異常情況,對于疾病的轉歸與發生具有重要影響。對于腎性貧血的治療,藥物和透析為主要治療方式,且患者需要長期接受治療,治療期間發生感染的風險較高。目前,在腎性貧血的藥物治療中,rHuEPO 為主要治療用藥,但是由于腎性貧血患者多伴隨炎癥和鐵缺乏情況,因此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外源性注射還可增加卒中、心肌梗死(心梗)、死亡、腫瘤進展、靜脈血栓等風險。近年來,羅沙司他逐漸被應用于腎性貧血的治療中并取得了顯著效果,可對內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生成進行抑制,進而提高鐵的吸收、轉運及利用,可有效糾正貧血情況[2]。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304 例腎性貧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羅沙司他治療腎性貧血的臨床療效,具體治療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腎性貧血患者304 例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綜合平衡法將其分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152 例。實驗組男79 例,女73 例;年齡39~77 歲,平均年齡(58.06±6.36)歲;透析齡4~32 個月,平均透析齡(18.07±4.69)個月。常規組男80 例,女72 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58.03±5.69)歲;透析齡5~31個月,平均透析齡(18.04±4.3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研究獲得了患者本人及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全部研究對象均具有治療適應證,治療依從性較好;年齡為18~80 歲;均為腎臟疾病引起的貧血;病情與《腎性貧血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中的有關標準相符合[3];均接受規律透析治療。
1.2.2 排除標準 合并全身感染、羅沙司他過敏、嚴重肝功能損害、活動性潰瘍或者消化道出血、其他疾病造成的貧血、惡性腫瘤等患者。
1.3 方法
1.3.1 常規組 采取rHuEPO 治療,予以患者rHuEPO 注射液(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43011),用藥方式為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注射劑量為10000 IU,治療1~2 次/周,連續治療8 周。
1.3.2 實驗組 采取羅沙司他治療,予以患者羅沙司他膠囊[琺博進(中國)醫藥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0024],根據患者體質量確定用藥劑量,體質量45~60 kg患者予以100 mg/次,體質量>60 kg患者予以150 mg/次,治療3 次/周,連續治療8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經治療,患者炎性反應得到控制,貧血指標及鐵代謝指標恢復正常水平,病情被有效控制,判定為顯效;患者炎性反應有所降低,貧血指標及鐵代謝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水平,病情緩解,判定為有效;未滿足上述標準,且病情存在進展情況,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炎癥因子。檢測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包括CRP、IL-6和TNF-α,CRP、IL-6 測定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TNF-α 測定方法為放射免疫法。③貧血指標。測定兩組治療前后的貧血指標,主要包括TSAT、SF、HGB、HCT,通過血常規檢查實施分析。④鐵代謝指標。檢測兩組治療前后的TRF、TIBC 及Fe 水平,分別抽取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肘靜脈血,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實施測定。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3%高于常規組的92.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CRP、IL-6、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CRP、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貧血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TSAT、SF、HGB、HCT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TSAT、SF、HGB、HCT 水平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貧血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貧血指標比較()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鐵代謝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TRF、TIBC、Fe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TRF、TIBC、Fe 水平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鐵代謝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鐵代謝指標比較()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慢性腎功能不全極易發生腎性貧血,一旦機體腎臟受到損傷,腎功能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害,可直接降低促紅細胞生成素的能力,導致機體內部的紅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水平可降低,最終發生腎性貧血[4]。在慢性腎衰竭的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中,腎性貧血存在重要作用,可降低生活質量,甚至降低生存率。腎性貧血的主要臨床癥狀是組織的氧耗及氧供降低、心絞痛、心室肥厚、心臟擴大、心排血量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思維敏捷性降低、認知能力降低等[5]。
大量研究表示,腎性貧血患者多有微炎癥狀態,應用靜脈補鐵劑后可進一步促進微炎癥反應出現,若微炎癥反應持續存在,可通過多種途徑加重疾病[6]。相關資料表示,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實施觀察發現,微炎癥狀態可影響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腎性貧血效果,且微炎癥狀態可對腎性貧血患者rHuEPO 反應性造成影響[7]。對于腎性貧血的治療,主要是依靠藥物進行治療,rHuEPO 為常規治療藥物,但是效果并不顯著,難以控制疾病進展。因此,尋求一種更為高效、安全的治療藥物,對緩解疾病損害具有重要意義[8]。
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酰羥化酶抑制劑(HIF-PHI)屬于治療腎性貧血的新型藥物,相關研究發現,在低氧條件下,低氧誘導因子(HIF)可對促紅細胞生成素基因進行調控,因而屬于重要的轉錄因子[9]。脯氨酰羥化酶(PHD)是一種被HIF 降解的限速酶。HIF-PHI 可穩定HIF 和抑制PHD,進而誘發功能性HIF 轉錄反應,模擬機體暴露于間歇性低氧條件時紅細胞的生產反應,可有效促進紅細胞生成素受體表達和內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產生,可提高鐵的轉運,進而改善貧血癥狀[10]。羅沙司他是目前唯一上市的HIF-PHI 新藥,治療腎性貧血時,藥物可產生較為顯著的效果,且本研究結果充分證實了這一觀點。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羅沙司他并不受炎癥反應影響,可有效促進炎癥反應消失,提高鐵轉運,糾正貧血指標[11]。
綜上所述,與rHuEPO治療相比較,在腎性貧血的臨床治療中應用羅沙司他的效果更為顯著,可有效改善貧血癥狀,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同時還可糾正貧血指標與鐵代謝指標,有利于減輕疾病損害,是一種理想的用藥方案,值得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