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萌
在臨床中,濕疹屬于一種常見且多發的皮膚疾病,指的是在內在及外在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下出現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皮膚炎癥[1]。該病臨床表現為對稱分布的多形性皮疹,有反復發作的自覺瘙癢癥狀,容易滲出,且容易形成慢性病。對于急性、亞急性濕疹,其容易綿延不愈,進而逐漸演變為慢性濕疹,其中以手足部濕疹較為常見[2,3]。由于人體手掌及足底有較厚的角質層,手足慢性濕疹的癥狀主要表現為角化過度、肥厚粗糙以及皸裂等,不但降低美觀度,也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負面影響。臨床以往在治療手足慢性濕疹時通常采取外涂激素類藥膏的方法,但是手足部位濕疹與其他部位濕疹相比,更加肥厚,也更為粗糙,這就導致能吸收的藥物較少,臨床療效不夠理想,且療程長[4]。此外,如果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也會導致效果不斷減弱,甚至還會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由此可見,探尋出一種更加安全、有效治療手足慢性濕疹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本院106 例手足慢性濕疹患者為例,通過應用自擬中藥制劑對其中53 例患者進行浸泡治療,獲得了理想療效。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5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6 例手足慢性濕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 例。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23∶30;年齡20~74 歲,平均年齡(40.25±12.16)歲;濕疹部位:雙手34 例,雙足19 例。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22∶31;年齡21~75 歲,平均年齡(40.28±12.17)歲;濕疹部位:雙手35例,雙足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門診檢查均被確診為手足部位慢性濕疹;1 個月內未接受相關治療;知曉實驗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其他部位濕疹;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對激素藥膏禁忌疾病;未能按醫囑定時、定量用藥;未按時來院接受復查以及處于妊娠期、哺乳期等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外涂復方氟米松軟膏治療,取適量復方氟米松軟膏(澳美制藥廠,國藥準字HC20140031)涂抹在患處,每日早晚各用藥1 次。觀察組采用自擬中藥制劑浸泡治療,中藥洗劑組方:白癬皮、地骨皮、土槿皮、甘草及馬齒莧各50 g,艾葉及杏仁各20 g;上述中藥材加入2000~3000 ml水先浸泡2 h,然后用大火熬開,再轉小火煎煮30 min,將藥渣過濾掉,取水煎液分為2 等份。治療時,取出1 份水煎液加入適量開水進行調勻,待溫度適宜后將濕疹部位(手部或足部)浸泡其中,30 min/次,每日早晚各浸泡1次。患者在治療期間忌用洗滌用品,如肥皂、洗衣粉等;飲食方面嚴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以清淡飲食為主。治療1 周為1 個療程,所有患者均連續用藥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治療后癥狀評分 治療后評價患者紅斑、丘疹、鱗屑、苔蘚化、表皮剝離癥狀評分,每項評分標準為0~3 分,分數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1.3.2 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患者皮損顏色、面積、疼痛或瘙癢的程度及鱗屑、皸裂、角化等指標進行評分,計算療效指數。療效指數=(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隨后,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中的相關指導原則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判定,治愈:治療后患者的皮損面積全部消退,療效指數>95%;顯效:患者的皮損面積大部分得到消退,療效指數71%~95%;有效:皮損面積部分得到消退,療效指數50%~70%;無效:皮損面積未得到消退,甚至出現增加的情況,療效指數<50%[5]。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癥狀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紅斑、丘疹、鱗屑、苔蘚化、表皮剝離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癥狀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治療后癥狀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n(%)]
濕疹是由內在因素(如過度勞累、精神處于緊張狀態、情緒變化、內分泌功能失調、病灶感染、胃腸道功能性障礙等疾病)及外在因素(包括日光、炎熱、干燥、寒冷、摩擦、搔抓、植物、動物皮毛及化學物質等的刺激)共同作用導致的一種真皮淺層及表皮的皮膚炎癥疾病[6,7]。手足慢性濕疹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濕疹類型,通常由急性或亞急性濕疹綿延不愈發展而來,主要特點表現為粗糙肥厚、色素減退或沉著、苔蘚樣變、皸裂等,病情有時輕有時重,通常遷延數月不愈,甚至更久[8]。臨床以往在治療手部慢性濕疹患者時通常采用復方氟米松軟膏,該藥作為一種復方制劑,主要組成包括水楊酸與匹伐酸氟米松。其中,水楊酸可發揮出脫屑、分離角質層的效果,能夠促進糖皮質激素穿透角質層,直達深層部位,在角質層比較厚的手足濕疹中較為適用[9]。但需注意的是,如果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可能會損害腎臟,影響神經系統等,導致不良反應發生。
在中醫學領域,濕疹屬于“濕瘡”的范疇,主要是由風濕熱邪客于肌膚,久病傷血,血虛生風燥,使得肌膚失濡養,進而發病。中醫學者認為本病通常是由先天因素(先天稟賦不足)及后天因素(脾胃失調)引起,進而導致營血虧損,使得血虛生風燥,導致肌膚失養;或是因蟲毒及濕熱蘊膚而引起。關于中藥藥浴法、浸泡法很早便有記載,如在齊德全的《外科精義》中就指出“瘡腫初生,用溺水淋射之,在四肢者渴潰之……”。慢性濕疹由于局部皮損比較肥厚,外涂藥膏透皮吸收效果較差,但采用中藥浸泡便可利用水的作用先軟化局部皮損,改善局部循環后再讓藥物有效成分透過局部進入到體內,直至病所[10]。
本研究中,采用自擬中藥制劑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浸泡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紅斑、丘疹、鱗屑、苔蘚化、表皮剝離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自擬中藥制劑的中藥成分包括白癬皮、地骨皮、土槿皮、甘草、馬齒莧、艾葉及杏仁等。其中,白癬皮入肺、小腸經,可發揮出解毒祛風,燥濕清熱的作用;地骨皮歸肺、肝、腎經,具有涼血清熱的作用;土槿皮歸脾、肺經,能夠殺蟲止癢,對疥癬瘙癢有著良好的功效;馬齒莧入肝、脾、大腸經,具有消腫散血,解毒清熱的功效;艾葉入脾、腎、肝經,能夠止癢祛濕,治疥癬及濕疹,此外,艾葉中還含有揮發油類以及三萜類、黃酮類及微量元素等多種化學物質,可起到抗過敏、抗菌等多種生物活性作用;杏仁入肺、大腸經,可起到殺蟲及治諸瘡疥的效果;現代藥理研究結果也表明,杏仁中含有的脂肪油、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可發揮出殺蟲、鎮痛抗炎、調節免疫系統的效果,并且還可軟化角質層,促進藥物的吸收;甘草入心、肺、脾、胃經,可起到益氣補脾,緩解藥物烈性及毒性的效果[11,12]。本自擬中藥制劑中,白癬皮及馬齒莧為君藥,主要起到除濕祛風,解毒清熱的效果;土槿皮、艾葉及杏仁為臣藥,能夠止癢、除濕;甘草及地骨皮為輔藥,可起到滋陰潤燥的效果,并且還可調和諸藥。
綜上所述,通過采用自擬中藥制劑對手足慢性濕疹患者進行浸泡治療,可有效改善其紅斑、丘疹、鱗屑等癥狀,療效明顯優于外涂復方氟米松軟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