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珍 李彤 廖麗 余華容
新生兒醫院感染發病率在不同區域、不同級別的醫院報道差別較大,國外研究結果為11.4%,國內不同地區及醫院報道也存在差異,在9.05%~15.95%之間。此外,感染部位也不相同,國外以血液系統為主,國內以呼吸道感染為主,醫院感染發生多與患兒出生體重、住院時間、侵襲性操作有關[1]。因此本研究對醫院2019 年7 月1 日~2020 年6 月30 日所有住院新生兒,按照《醫院感染監測規范》要求,開展目標性監測。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利用醫院感染信息系統平臺,對2019 年7 月1 日~2020 年6 月30 日期間所有住院新生兒進行監測,共2825 例。男1613 例,女1212 例。按體重分為超低出生體重(≤1000 g)0例,極低出生體重兒(1001~1500 g)27例,低出生體重兒(1501~2500 g)433 例,正常出生體重兒(>2500 g)2365 例。
1.2 研究方法 根據《醫院感染監測規范》要求,進行目標性監測,監測的內容包含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病情況,新生兒器械相關感染情況及使用抗菌藥物情況。利用曦鴻信息系統醫院感染平臺,每日自動生成“新生兒病房日志”。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按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2001 版)執行。院感專職人員每日通過系統及時對臨床醫師上報的新生兒醫院感染病例進行審核。不定期到新生兒科室進行感染防控檢查,現場核實醫院感染預防措施落實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新生兒醫院感染發病情況
2.1.1 醫院感染發病率 2825例新生兒中,發生醫院感染14 例,感染發病率為0.50%,感染例次16 例,感染例次發病率為0.57%,新生兒日感染發病率為0.83‰。不同體重新生兒醫院感染發病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2.627,P<0.01)。其中極低出生體重兒(1001~1500 g)感染發病率最高。見表1。

表1 不同體重新生兒醫院感染情況
2.1.2 感染部位 新生兒醫院感染16例次中,口腔部位感染7 例次,中心靜脈插管血流感染(菌血癥)2例次,下呼吸道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例次,其他部位感染5例次(眼結膜炎),上呼吸道感染1例次。
2.1.3 醫院感染病例特征 女性14例次,男性2例次;平均年齡16.4 d,平均體重2.27 kg。均使用抗菌藥物,僅有10例次在使用抗菌藥物前送檢,送檢率為62.5%。入院診斷以早產兒(5 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4 例),新生兒低血糖(3 例)為主。
2.2 不同體重新生兒器械相關感染情況 2825 例新生兒中,中心靜脈插管總天數227 d,中心靜脈插管使用率1.34%,中 心靜脈插管相關血液感染3例,中心靜脈插管相關血液感染率13.22‰;呼吸機使用總天數179 d,呼吸機使用率1.06%,呼吸機相關肺部感染1 例,呼吸機相關肺部感染率5.59%。不同體重新生兒器械使用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中心靜脈插管使用率χ2=968.55,P<0.01;呼吸機使用率χ2=231.40,P<0.01)。不同體重新生兒器械感染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中心靜脈插管相關血液感染率χ2=139.56,P<0.01;呼吸機相關肺部感染率χ2=194.15,P<0.01)。其中極低出生體重兒(1001~1500 g)器械相關感染率最高。見表2。

表2 不同體重新生兒器械相關感染情況
2.3 新生兒住院期間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2825 例新生兒中,使用抗菌藥物1518 例,抗菌藥物使用率為53.73%。不同體重新生兒抗菌藥物使用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3.00,P<0.01)。送檢633例,送檢率為41.70%;其中極低出生體重兒(1001~1500 g)使用抗菌藥物前送檢率高于其他體重兒(χ2=97.20,P<0.01)。見表3。
2.4 新生兒多重耐藥菌感染情況 監測發現7例新生兒多重耐藥菌感染,感染率為0.25%(7/2825)。多重耐藥感染例次千日發生率為0.41‰(7/16955)。具體菌種為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細菌肺炎克雷伯菌亞種3 例,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大腸埃希菌2 例,耐甲氧西林金葡萄菌2 例。其中院內感染多重耐藥2 例,多重耐藥醫院感染例次千日發生率為0.12‰(2/16955)。具體菌種分別是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細菌肺炎克雷伯菌亞種1 例,耐甲氧西林金葡萄菌1 例。
監測結果顯示,本院新生兒科醫院感染率為0.50%,例次感染率為0.57%,低于國內相關研究報道新生兒感染率4.5%~11.4%[2]。極低出生體重兒(1001~1500 g)醫院感染率及器械相關感染率較其他體重兒高。這提示了體重越低,醫院感染風險就越高。國內研究也有相似報道,不同出生體重與醫院感染發病率呈負相關,出生時體重越低,平均出生體重每減少500 g,醫院感染危險性增加3%[3],原因可能與這幾方面有關:低體重患兒各個系統發育尚未成熟,體內免疫水平低,而且住院時間長,面臨感染機會多,是易感高危人群;患兒往往具有早產、呼吸窘迫綜合征、低血糖等特征,這大大增加了呼吸機、中心靜脈插管等侵入性操作的幾率。因此在日常防控工作中要重視低體重新生兒醫院感染防控。如在護理過程中嚴格執行手衛生,每床均要配備足夠手衛生設施,做到一床一手消。診療器械專人專用,每日清潔消毒。嚴格把握侵入性操作指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做好管道維護、口腔護理,做到每日評估,減少有創侵入性操作,盡早拔管。此外還要重視新生兒環境如物表、空氣等的清潔消毒。在新冠肺炎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更需嚴格執行探視制度,同時增加手衛生及環境清潔消毒頻率[4]。
新生兒醫院感染部位以口腔感染為主,其次是眼結膜,這與國內相關報道有所不同。國內研究顯示,新生兒醫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為主;其次為皮膚黏膜,其中以口腔黏膜居多[5-7]。結合本院的新生兒實際情況,了解醫院感染的易發部位,在醫護診療過程中更加重視這些部位的管理,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減少新生兒醫院感染機會。
監測中還發現新生兒抗菌藥物使用率為53.73%,但送檢率為41.70%,偏低于國內研究[6-8]。發現7 例新生兒多重耐藥菌感染,感染率為0.25%。抗菌藥物的使用能夠使患兒腸道菌群結構發生改變,破壞正常微生態平衡。所以這就要求在使用抗菌藥物抗感染治療前應積極送病原學微生物檢查,同時還應結合患兒病情、藥敏試驗結果,遵循抗菌藥物使用原則,選擇最優方案,從而避免抗菌藥物濫用[9-11]。抗菌藥物濫用極易導致多重耐藥菌的產生。而多重耐藥菌的感染往往又延長患兒住院時間、加重患兒病情危重,增加患兒家庭經濟負擔,最終影響治療效果與預后[12,13]。
本院新生兒醫院感染率低于國內報道,病例數較少,未進行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下一步研究擬從非醫院感染病例中選擇相應對照,選擇易感因素(如出生體重、胎齡、住院天數、抗生素使用情況、使用呼吸機、靜脈插管、Apgar 評分等)進行分析,并提出在新冠肺炎防控常態化形勢下針對性防控措施。
對新生兒醫院感染開展目標性監測,院感專職人員進一步加強與新生兒科醫護人員溝通,充分發揮院感專職人員、科室感控督導員、感控成員的職責作用。通過監測系統,及時發現問題,盡早介入,尋找原因,制定措施,在新冠肺炎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對預防和控制新生兒醫院感染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