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穎
腦卒中患者發病后常由于病理因素合并吞咽障礙。研究資料顯示吞咽障礙在腦卒中患者中發生率高達45%[1-3],是腦卒中常見并發癥,患者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則可能導致無法經口進食的嚴重后果[4],明顯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5,6]。康復訓練是目前西醫治療吞咽障礙的主要臨床方案之一,康復訓練包括心理物理治療、調節進食、鼻飼治療、吞咽技術訓練等方式[7-9],但其治療效果未達到預期要求。《靈樞》已有關于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詳細記載,中醫治療吞咽障礙具有悠久歷史,臨床已有較多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相關報道[10,11],康復訓練治療聯合中醫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具有一定的效果,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自理生活能力,可顯著改善吞咽障礙癥狀,本文對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效果進行研究,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收集2017 年6 月~2020 年10 月期間于本院診治的80 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46~82歲,平均年齡(60.15±7.29)歲;病程1~4個月,平均病程(1.98±0.68)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47~81 歲,平均年齡(60.26±6.92)歲;病程1~4個月,平均病程(1.86±0.72)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12]符合吞咽障礙診斷標準的患者;符合中風中醫和西醫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配合臨床診療,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13]既往因嚴重腦血管類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礙的患者;對治療藥物過敏的患者;病情不穩定,伴有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或其他系統危重疾病的患者;患有嚴重精神類相關疾病,神志不清;處于哺乳、妊娠期女性;處于危重狀態。
1.4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西醫常規治療,對患者進行vitalstim電刺激治療[14]。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針灸治療:使用規格為40 mm 的不銹鋼毫針,針灸取穴:完骨、風池、廉泉、翳風、解語,其中廉泉穴行單側,余穴均為雙側取穴。術時患者取坐位,完骨穴:斜刺深度約0.5 寸(1寸=3.33 cm);翳風穴:直刺1.0寸;廉泉穴:斜刺0.5寸;解語穴:直刺0.5~1.5 寸;風池穴:針尖向下,向鼻尖斜刺約1.0 寸;各穴留針30 min。1 次/d,1 個療程為14 d,治療2 個療程。康復訓練方法:①間接訓練:對與吞咽活動相關的器官進行功能訓練,包括口面部肌群訓練、溫度刺激、聲門上吞咽、屏氣發聲訓練等方法,提高與吞咽相關的神經肌肉的協調控制能力[15];②直接訓練:主要包括調控進食體位、食團性質、進食環境、入口位置等;③代償性訓練:改變食物通過的途徑,采用特定的方法與姿勢,使吞咽變得更安全,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種。a.用力吞咽:患者將舌用力向后移動的動作助于食物通過咽腔;b.空吞咽和點頭樣吞咽:當患者頸部后屈時,食物可從會厭骨處擠出,隨后后頸部再前屈,被稱做“點頭樣吞咽”,然后再做空吞咽動作,將滯留在會厭谷處的食物去除;c.轉頭法:通過主動或者被動的方式使得患者的頭部轉向咽肌麻痹一側約70°,健側咽部通道增大,食物容易通過食管上括約肌[16]。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療效及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臨床效果判定標準[17]:治愈:恢復飲食無嗆咳、可正常飲食;顯效:偶有嗆咳,可正常飲食;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臨床癥狀評分標準:1 分:順利一次性咽下;2 分:分2 次能不嗆咳地咽下;3 分:能一次性咽下,但偶有嗆咳;4 分:2 次以上咽下,偶有嗆咳;5 分:屢屢嗆咳,全量咽下有困難。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臨床癥狀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腦卒中的病死率隨著現代醫療診斷及治療技術的發展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康復訓練治療方面仍未有顯著進展,早期康復訓練治療不及時,假性球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礙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營養及飲食需通過鼻飼或靜脈的方式給予,不利于病情的恢復。假性球麻痹造成吞咽障礙的發病機制:顱神經病理改變會造成軟腭麻痹,致其所支配的吞咽肌功能失常,延長食物在口腔-咽部-食管的時間,食管運動乏力,使口腔及咽部內壓力下降,難以吞咽[17]。
臨床多采用針灸、康復訓練等方式進行綜合治療,療效顯著。中樞神經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攝食訓練體現了康復訓練治療的原則[18],通過不斷強化的康復訓練,促進新的運動投射區的建立,對中樞神經產生刺激,逐漸形成發放神經沖動的作用,有利于吞咽肌功能的好轉與恢復。針灸治療通過針刺改善腦組織缺氧缺血狀態,可拮抗神經細胞的抑制作用,復活可逆性神經細胞。通過針灸刺激調節大腦皮層區功能,調動腦卒中后“閑置”的腦組織神經細胞使其發揮代償作用[12]。針灸與康復的結合促進吞咽能力的改善,修復受損的神經,提高了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運用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可有效促進中醫癥狀改善及吞咽功能的恢復,能起到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