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仁,彭繼勇,劉一輝,關云秀,陳 映,劉星月
(四川省畜牧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
我國是世界第一養豬大國和消費大國,豬肉長期占城鄉居民菜藍子肉類食品的60%以上,具有“豬糧安天下”的重要戰略意義。四川是全國第一養豬大省和消費大省,是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也是《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 年)》確定的7 個重點發展省份之一,地位和作用極其重要。種豬作為生豬產業的“芯片”,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具有“良種筑基石”的壓艙石作用。四川歷來重視生豬種業發展,在種質資源保護、品種培育等方面均位于全國前列,但在育種攻關方面仍面臨諸多困難亟待破解。

1.1 政策引領 近年來,四川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堅持把現代種業作為3 大先導性產業之首,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意見》《川豬產業振興工作推進方案》《四川省現代農業種業發展工作推進方案》《四川省畜禽良種聯合攻關計劃(2020~2022)》等政策,強化引領,加大投入,在綿陽等市布局現代生豬種業園區和川豬優勢產業集群建設等重大項目,大力支持全省生豬種業發展,積極打造西部生豬種業高地,取得了積極成效。據國家統計局核定,2020年6月末全省生豬存欄3 322.7萬頭,其中能繁母豬存欄341.3萬頭,種源穩定,居全國第一。
1.2 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 四川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在全省建立了比較系統的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體系。針對7個地方豬(類群)品種資源,建立了國家級保種場1個、國家級保護區1個、省級保種場5個,2019年建設了7個地方豬資源備份場。省級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建設走在全國前列,近兩年制作和保存了7 個地方豬品種(類群)的精液、體細胞及組織樣等遺傳材料6 萬余份。探索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應用于地方巴山青裕豬保種成為全國典型成功案例。
1.3 種豬選育和品種培育 四川省先后支持建設了省種豬遺傳評估中心、性能測定中心、種公豬站、遺傳資源保護中心、生豬分子育種中心等生豬種業5 大平臺,為四川省生豬育種工作構建了完善的創新體系。大力開展性能測定,對生豬核心育種場開展性能測定進行補貼,近兩年測定數量超過5萬余頭,走在全國前列。經過10年持續選育,長白豬和大白豬達到100 kg 日齡的時間分別縮短11.33 天、4.93 天,總產仔數分別增加1.38 頭、1.81 頭,生產性能穩步提高。另外,積極推進生豬基因組選育,外種豬本土化進程加快。持續加大聯合育種攻關力度,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高校、科研、推廣等部門聯合育種攻關機制,成功培育出了川藏黑豬、天府肉豬、天鄉黑豬3個新品種(配套系),天府黑豬、藺鄉豬2個地方豬培育新品種正在進行中試。
1.4 生豬遺傳改良計劃 四川省認真實施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建成了相對完善的育種體系。截止2021 年,全省建成生豬核心育種場20個,其中國家級生豬核心育種場7個,省級生豬核心育種場13個,現有生豬原種豬場24個,生豬一級擴繁場40 個。建立了四川種豬遺傳評估中心和以場內測定為主的生產性能測定體系,定期發布種豬遺傳評估報告,2021年有效性能測定數據6萬余條。
1.5 種業人才隊伍建設 四川省依托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和市州科研院所等培育了一批生豬育種專業人才,生豬種業企業不斷加大育種人才引進。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建立了種業企業專家聯系制度,聘請四川農業大學、省畜牧科學研究院的育種專家對核心育種場開展一對一服務指導,建立研究生實踐基地,解決了核心育種場育種技術力量及人才薄弱的瓶頸問題。
2.1 育種體系有待健全,性能測定亟待加強 四川省7 個核心場大白豬群體規模較大,可有效開展選育和實行區域性聯合育種,但長白和杜洛克的核心群規模相對偏小,難以獲得具有商業價值的育種進展。種公豬站大多規模小,水平不高,僅限于生產提供商品精液,缺乏用于場間遺傳基因交流的區域性大型標準化種公豬站。
豬育種依賴于長期堅持不懈的性能測定,需要積累大量有效的育種數據記錄,這是制約我國豬育種工作的決定性因素。目前大多數豬場性能測定的群體規模不夠大,育種工作主要停留在制種、用種上,獨立運作,未實現真正意義的聯合育種。
2.2 核心種源受制于人,缺乏核心競爭力種豬品牌 全省大多規模養豬場以“杜長大”外種豬為主,外種豬對外依賴度15%以上。長期以來生豬核心種源需要進口,但外國種企一般不會出售其最好的種源。全省種豬企業雖然較多,近年來育種能力提升較快,但大部分規模較小,缺乏長遠、系統的育種規劃,研發能力較為薄弱,生豬核心種源的生產性能不高,與國外相比有較大差距。種豬企業認識不足,分散制種較為普遍,在核心育種場大范圍開展種豬遺傳交流較為困難,有效的聯合評估機制尚不健全,制約和影響了種豬國產化進程。迄今還沒有一個完全國際市場化和國內有較高市場影響力的種豬品牌,培育品種大多局限于省內推廣使用。
2.3 對地方豬資源認識不足,深度挖掘利用不夠 對地方豬資源保護重視不夠,缺乏對地方豬品種資源的足夠認識,仍存在“重引進、輕培育,重改良、輕保護”的現象。保護與開發利用脫節,缺乏創新機制,資源優勢尚未轉化成經濟優勢。對地方豬品種的優良特性認識不足,特異基因深度挖掘不夠,以現有地方豬品種資源為素材,利用現代育種技術,培育新品種(系)工作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四川省雖然擁有地方豬(類群)7 個,培育配套系2 個,但目前開發利用和商業化推廣較好的僅有巴山土豬(青峪豬)等,大部分地方豬品種資源未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
2.4 育種資金投入不足,育種企業缺乏動力 生豬遺傳改良計劃實施10年來,基本上在豬育種方面沒有穩定的投入,育種體系、技術支撐的性能測定體系、遺傳評估體系、分子育種技術應用等支持力度很小,使其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育種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且持續時間長回報慢的產業,目前豬育種通常以科研項目方式進行,對以國家核心育種場為主體的育種企業支持很少,種豬企業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難以主動在育種方面加大投入。
2.5 育種人才隊伍薄弱,產學研結合不緊密 目前,高素質的專業育種人才主要集中在涉農科研院校,種豬企業商業化育種才剛剛起步,專業技術人才水平參差不齊、隊伍不穩定,良種繁育技術研發能力較弱。隨著現代生豬產業規模化進程的加快,對優質種豬需求增加,企業育種人才跟不上發展需要。因體制機制的原因,科研院校與企業結合不夠緊密,科研育種資源分散,高水平育種創新人才缺乏,基礎性、公益性育種研究比較薄弱,對現代生豬種業發展的支撐不足。
3.1 建立政府主導的國家育種體系 將種豬“國產化”納入國家安全戰備,制定系統、長遠的國家聯合育種攻關計劃,配套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創新體制機制,支持建立國有控股(參股)的種業發展集團,引領推動我國種豬育種的大聯合。支持生豬主產區開展區域性聯合育種攻關,建立“國家大聯合+區域小聯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育種創新模式機制,加快推進種豬國產化進程。
由政府主導建立健全生豬優質高效良繁體系。著力構建以國家核心育種場、省級核心育種場為主體,以國家區域性種公站為紐帶的聯合育種攻關體系。著力構建原種豬、祖代場、父母代場到商品仔豬場四級良繁場體系,以及省級區域性種公站和縣級冷配點(主要服務于面上品種改良)的人工授精網絡體系建設(含社會化服務),加強良種的推廣和覆蓋。
3.2 加強地方品種挖掘、開發和利用 將豬遺傳資源保護工作置于突出位置,設立保種專項基金,較大幅度增加對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場的投入,深入開展地方豬特異基因挖掘研究、種質評價和遺傳分析。依托科研院校和技術推廣部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優秀地方豬遺傳資源開展雜交選育,開展跨場間新品系的培育與配套系選育,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品種、新品系,加大市場推廣力度,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
3.3 支持開展商業化聯合育種 加快建立以種公豬站為紐帶的種豬遺傳聯系網,通過利好政策促進種公豬站的優質精液在養豬場中廣泛交流,反促生豬育種。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豬企業建設,培育一批領軍育種企業,發揮有效整合產學研資源作用。結合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四川種豬品種規模群體大的良好基礎,支持川渝兩地合作共建長白、杜洛克豬區域性育種核心場和種公豬站。支持核心育種群擴大規模,組建繁殖、肉質、飼料報酬等重要經濟性狀參考群體,加快建立生豬種業大數據平臺,利用全基因組選擇等現代育種技術加快生豬育種進程。
3.4 加強育種專業人才和隊伍建設 積極培養一批長期致力于生豬種業發展的產業團隊,培育和認證一批扎根一線的育種技術人員。在育種人才方面給予更多政策支持,加大對育種工作有突出貢獻人員的表彰獎勵,加大育種專業技術人員在成果轉化中的收益分配,允許高校科研院所育種專業技術人員在育種企業兼職兼薪并合法享受股權收益。推動各級政府建立健全各級生豬品種改良機構、改善工作條件,強化基層力量,保障生豬種業相關工作持續穩定開展。
3.5 支持四川打造“川系”種豬品牌 四川是全國第一養豬大省,育種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在西部11 個省(市、區)14 家國家級核心育種場中,四川擁有7 家。全國生豬基因組選擇育種值評估企業前5 名中,四川省有2 家核心育種場。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下,四川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和防疫隔離條件,吸引了國內溫氏、新希望、正邦、正大、大北農、天邦、中糧等種豬企業紛紛在川布局發展,全省生豬種業發展基礎堅實,具備打造“川系”種豬品牌的綜合條件。建議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加大財政投入,支持建立政產學研相結合的現代生豬育種體系,持續加大聯合育種攻關和地方豬新品種培育力度,育成具有地域特點鮮明、生產性能優異的新品種(系),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川系”種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