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力,沈峻宇,吳 強,魏婷婷,金 超
(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0)
仔豬滲出性皮炎是由致病性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發病的主要為哺乳仔豬或剛斷奶仔豬。患豬皮膚破損,伴有大量滲出物,其皮膚濕潤,有黏膩感,故又稱此病為“油皮病”。
病豬眼瞼出現紅斑,后紅斑轉黑,接著身體分泌出黃色或淡紅色油脂性黏液,病變范圍逐漸擴大至耳根、頭部、肋部、腋下,最后發展到全身。患豬病變部位不斷有組織液滲出,并沾上粉塵、皮屑和污垢,其反復破潰、化膿、結痂。病豬精神沉郁,扎堆,食欲不佳,消瘦,脫水,急性病例發病3 d后出現死亡。
病死豬消瘦、脫水,全身皮膚覆蓋一層油膩狀痂皮,部分病程長的仔豬揭開痂皮后露出桃紅色真皮組織。患豬體表淋巴結腫大,胃黏膜出血,胃內無內容物,心包有少量淡黃色積液,腎乳頭出血。
從破潰皮膚處取樣,接種至普通瓊脂平板培養基,37 ℃培養24 h,結果見培養基表面有多個直徑約1 mm 的白色、光滑的小菌落,單個菌落革蘭氏染色呈藍紫色。鏡下見到的細菌呈圓形或卵圓形,似葡萄串狀排列。挑取菌落進行肉湯培養,結果甘露醇、凝固酶、過氧化氫陽性。據此確診病豬感染葡萄球菌,發生滲出性皮炎。
病豬立即隔離治療。產房停止寄養仔豬,執行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發病的同窩仔豬每頭注射阿莫西林注射液,個別發病嚴重的,將5 g 氟苯尼考溶于100mL 5%葡萄糖生理鹽水后灌服10 mL,同時將100 g 阿莫西林粉溶于1 000 mL 的碘酸溶液中,加熱到37 ℃,對仔豬進行藥浴,藥浴后盡快擦干身體,并置于保溫燈下保溫。
仔豬滲出性皮炎主要發生在冬季,是因冬季氣溫較低,沒有嚴格執行帶豬消毒。
預防該病應做好仔豬接生、固定奶頭吃乳、吃足初乳及防凍等工作,另一方面應控制妊娠后期母豬膘情,在母豬產奶后根據營養需要飼喂高質量飼料,減少奶水不足導致的仔豬皮膚損傷。
預防本病的關鍵在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規模化豬場應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加強飼養管理,避免仔豬出現創傷。本病發現、治療不及時會造成仔豬死亡率升高或愈后成為僵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