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志蘭,張琴燕,董成俊
(1.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畜牧站,四川 恩陽 636064;2.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巴州 636600)
本文筆者長期在基層工作,對非洲豬瘟的防控工作有比較直接的體會,現從飼養管理的角度談談非洲豬瘟的綜合防控,以確保生豬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1.1 豬場選址 一不能選址在低洼的地方,以免雨水將病原沖擊匯聚到豬場。二不能選址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豬舍地面與地下水位距離近,病原被毛細現象、雨水、病媒生物等因素帶到豬場的風險危害增加。三不能選址在交通要道的下水位,交通工具可能攜帶病毒并污染交通要道,雨水會將病毒直接沖積到豬場或隨地表水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源。
1.2 設置各類防疫消毒設施 養豬場外300~500 m 遠處設立洗消中心或消毒站,養殖場要安置車輛高壓沖洗消毒機、電動噴霧消毒機、衣物鞋帽浸泡消毒池及零散采購物品消毒池。散養農戶在距家門50~100 m 遠處設立消毒點,在此設立至少兩個消毒盆,一個水壺式噴霧器,分別對進出家門人員的手腳和衣服鞋帽進行消毒。整個豬場僅允許一條通道進入,其余都是隔離墻或其他屏障,保持豬場與外界處于隔離狀態。
養豬場內每棟豬舍的門口,應設立兩個消毒池和一個換衣帽點,規格分別為1 m×0.5 m×0.5 m和0.8 m×0.5 m×0.3 m。前者倚墻建立,用于本棟圈舍各種用具的浸泡消毒,后者建在出入本棟圈舍的門口,用于飼養人員出入水靴的消毒,并在此更換衣帽和鞋子。散養農戶在豬舍門口安放一個消毒盆,設立一個換衣處,凡是進入豬舍的人員在此對鞋子消毒,并換衣帽后才能進出豬舍。通常豬場規定飼養人員在豬舍內穿藍色工作服,黑色水鞋;舍外場內生產區穿淺色工作服,白色水鞋;場內生活區穿綠色工作服,紅色水鞋。
1.3 落實嚴格的消毒措施
1.3.1 正常生產消毒 堅持每周對圈舍的內外環境用戊二醛苯扎溴銨(1∶200)、過硫酸氫鉀(1∶300)、30%三氯異氰尿酸粉(1∶300)進行噴霧消毒,每周更換一次消毒藥物,要求每平(立)方平(立)面噴霧的消毒劑不得低于150 g。飼養人員消毒自己負責的圈舍,場內清潔工人消毒舍外的環境,消毒站的工作人員負責場外環境的消毒。外部疫情形勢嚴峻時,堅持每天對場外環境消毒。
1.3.2 出欄消毒 豬群全部出欄后,先用2%燒堿溶液將圈舍的六面進行沖洗,再收集各類污物與墊料等廢棄物,然后用2%燒堿溶液連續消毒3~5 d后干燥。
1.3.3 待生產消毒 準備養豬的圈舍,提前15 d第一次用2%燒堿沖洗消毒,2 h 后用清水沖洗1次;第二次用戊二醛苯扎溴銨(1∶200)進行噴霧或沖洗消毒;進豬前一周用過硫酸氫鉀(1∶300)進行噴霧或沖洗消毒。
2.1 嚴格場內種豬的配種管理 場內種豬只需進行精子活力檢查,可本交或人工授精,嚴禁場內種豬對外開展本交活動,也不得將場外的種豬輸入到場內進行本交。場外的精液需要進行非洲豬瘟核酸檢測,呈陰性且近3 個月該種豬無疫病方可入場。豬精在運輸途中應包裝良好,貯存條件合格,運輸到授精點后,應無菌拆包,溫箱保存。
2.2 謹慎引種 引種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對供種場進行疫病監測調查:采集豬全血樣和環境樣進行非洲豬瘟等重要疫病的病原學監測,對要采購的生豬務必進行視頻采樣并委托第三方檢測;對供種場一年來的疫病流行情況進行調查。二要與供種方簽訂供種合同,將疫病的風險和責任在合同中劃分清楚。三要對自己的養殖圈舍和運輸車輛進行消毒、檢測,并對車輛進行動物運輸備案,有條件的盡可能采用專用運輸車輛。四要記得在供種地開具生豬檢疫證明。
3.1 養殖場(戶)涉及的人員 首先是飼養人員,其次是場內的工作人員,再者是場外的生豬經紀人、保險人員、獸疫防疫員、串門的鄰居、到訪的親屬、場內的管理人員等。
3.2 人員管理措施 非場內工作人員,禁止入場。散養農戶可以拒絕外來人員入戶或進入豬圈。
場內工作人員出入豬場應提前2 周申請,在場外不得隨便出入高風險場所比如屠宰場、飼料店、獸藥店,主動進行生物隔離,不得參與各種宴席、聚會及娛樂活動。入場時要在消毒室消毒、淋浴、換工作服,并對場外帶來的衣物進行消毒,繼續隔離一周,經檢測為非洲豬瘟核酸陰性的方可進入飼養圈舍或開展場內工作。散養農戶家人和飼養人員出入家門可用75%醫用酒精或1∶300 的過硫酸氫鉀溶液對鞋子、手、衣服消毒,出入豬舍對鞋子消毒并更換衣服鞋子。
場內工作人員特別是飼養人員嚴禁參與畜禽糞污的處理、病死動物的處理,更不得參與監測陽性病例的處理。清糞和運豬的工作人員必須在豬場規定的區域消毒,不得隨便下車自由活動。
運豬車、豬糞運輸車、飼料運輸車、場內工作用車等所有出入豬場的車輛應在消毒站消毒。空車內外各六面用2%燒堿溶液沖洗消毒。飼料車和其他載貨車輛用1∶200戊二醛苯扎溴銨對外車廂進行噴霧消毒。車輛駕駛室用浸潤有消毒液的抹布進行全方位擦拭消毒,特別是油門、剎車、離合和方向盤。
5.1 常見帶毒飼料來源 一是餐廚剩余物,食品原料含有非洲豬瘟病毒而導致餐廚剩余物帶毒、傳毒;二是飼料原料帶毒,非機械化種植的大豆、玉米等飼料作物在收貯運時被場地、人員、生物媒介等污染;三是成品飼料在裝卸、運輸、轉運時被人員、運輸工具污染;四是青綠飼料被含有非洲豬瘟病毒的水源、糞便污染。
5.2 應對措施 禁用餐廚剩余物喂豬。養殖場戶盡可能采用機械化收割和烘干的飼料原料。如不能保證飼料安全,建議進行飼料原料的熟化或膨化,也可以使用飼料廠家高溫制粒的全價飼料。散養農戶在曬制玉米、大豆時應確保場地無病毒污染,人員曬制時不帶毒,在曬制過程中無雞、鴨、貓、狗等動物污染,貯存過程中無鼠、蛇污染。
據報道,豬群通過水體感染非洲豬瘟的閾值很低,杜絕水污染和不使用被污染的水非常重要。散養農戶可以將飲水高溫煮沸后晾溫,再給豬飲用。規模場可以進行飲水消毒后使用。筆者曾指導一規模場用30%三氯異氰尿酸鈉粉150 g,溶解于10 t水中,消毒12 h后,用于飲用和沖洗圈舍,連續3年來,該場未發生非洲豬瘟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