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問琦
[合肥工業大學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9]
目前,合肥市一環路已擁堵不堪,大量通過式交通仍然選擇穿越老城區,造成老城區幾條放射式路網車流量大,交通擁堵。老城區中長江路、金寨路、蒙城路、徽州大道和阜陽路的車行交通,有相當一部分不在老城區內停留,屬于過境交通,該部分交通量約占老城區總交通量的30%,給老城區的道路交通系統帶來了較大的負擔。
合肥市老城區現狀道路網主要為網格式路網。由于歷史原因,一方面老城區的路網通而不暢,丁字路口較多,另一方面老城區大部分道路寬度不足,通行能力弱。不合理的路網框架和狹窄的道路,嚴重影響了老城區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劇了老城區的交通擁堵情況。
老城區是合肥市人流量和車流量最集中的區域。由于現狀大部分道路寬度不足,人行通道狹窄,道路交口步行過街設施不完善,不能滿足步行交通需求,使步行交通對車行交通造成較大干擾,嚴重影響了車行交通的正常通行。
合肥市老城區停車需求巨大,但由于老城區停車設施不足且分布不均,因此在道路上設置了眾多路邊停車位,使得老城區本就狹窄的道路變得更窄,對車行交通造成較大干擾,嚴重影響道路通行能力。
合肥市老城區現狀地下空間主要分布在淮河路和長江路兩側,其中淮河路沿線地下空間分布較為密集。現狀地下空間以地下一層和地下二層利用為主,局部建有地下三層。地下空間的使用功能包括人防工程設施、地下商業設施、地下停車場、地下隧道(車行+人行)和地下市政設施等,以地下停車場和地下商場為主。整體而言,合肥市老城區現狀地下空間缺乏,布局分散,需要進行系統性的規劃與建設。
通過上述問題分析,在老城區城市空間開發強度大、更新難度大的情況下,通過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建設地下道路、地下步行網絡、地下停車場等地下交通空間,解決老城區交通擁堵、交通相互干擾、停車位不足等問題。
合肥市已建和在建的軌道交通2、5、8號線穿過老城區。其中,已建成通車的軌道交通2號線在老城區設三孝口站、四牌樓站,在建的軌道交通5號線在老城區設阜南路站與三孝口站,在建的軌道交通8號線在老城區設宿州路站。隨著軌道交通2、5、8號線的相繼開通運營,必然會帶動沿線周邊地塊的土地開發和城市更新改造,這將為老城區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帶來重大機遇。但同時,軌道交通也會給老城區帶來大量人流和車流,尤其是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將成為人流和車流的主要集散地,這就要求必須利用地下空間解決人流集散、停車和接駁問題。
合肥市老城區現狀行政居住功能正在逐步疏解,商圈割裂、文化休閑功能有待加強,綜合服務能力有待提升。三孝口和四牌樓兩大商圈割裂明顯,其中三孝口商圈受長江路穿越的影響,被分割成南北兩個部分,北部的城隍廟、安慶路與南部的女人街、七里塘缺乏步行交通直接聯系,商業空間不連續。四牌樓商圈受長江中路、宿州路和徽州大道北段穿越的影響,被車行交通分割,降低了該商圈的活力。另外,三孝口商圈和四牌樓商圈之間缺乏步行空間連通,沿線商業品質參差不齊,降低了人們往來兩大商圈的意愿,限制了兩大商圈共同發揮城市綜合商業中心的功能。因此,可結合老城區更新改造,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建立地下綜合功能區與地下步行網絡,連通兩大商圈與文化休閑區,增強老城區綜合服務功能[1]。
合肥市老城區公園綠地呈環狀結構,主要集中在環城河沿線。內部廣場和街頭綠地等休閑空間偏少,且分布分散,互相缺少聯系,網絡體系不完善。同時,大部分道路較窄,綠化量不夠,未形成完整的綠地系統和公共休閑空間。因此,可通過設置地下步行網絡聯系分散的地面綠地和休閑空間,增強其完整性,同時將步行交通地下化,增加地面公共綠地和休閑空間。
本文主要以0~-30 m地下空間為評估對象,分別評估地下空間的地質條件、空間質量和空間需求。
通過對合肥市老城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水文地質條件適宜性評價和工程地質條件適宜性評價分析,將老城區分為地下空間開發適宜區、地下空間開發較適宜區、地下空間開發適宜性較差區和地下空間開發不適宜區。其中老城區大部分區域為地下空間開發較適宜區,僅壽春路以北及百盛廣場以東區域工程地質條件較差,為地下空間開發適宜性較差區,應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藝和防水止水措施。
地下空間質量評估主要選擇公共綠地、廣場、公共設施用地、道路用地等地下空間進行評估。
公共綠地、廣場地下空間:由于公共空間不受地面建筑的限制,其往往是地下空間開發的最理想場所,適合布置大型地下建筑并形成核心地下空間,同時公共空間屬于政府掌握為數不多的可支配資源,便于統一開發,實施效果較好。合肥老城區現狀缺乏各開放空間之間的直接聯系,通過城市更新改造增加點狀公共空間,可以作為地上與地下空間的轉換點。
公共設施用地地下空間:行政辦公、教育科研、體育、文化等大型公共設施用地建筑密度低,建筑地下屬于非高層地基,并且屬于政府可支配資源,有利于地下空間項目的實施,如可以用于建設人防設施、停車場等。
道路用地地下空間:道路用地屬于政府掌握的可支配資源,且是連續的空間,不受地面建筑的限制,也是地下空間開發比較理想的場所。但道路下面一般敷設有市政管線,道路下面地下空間的使用要重點考慮與現有市政管線的協調,設置最適合的地下通道。
綜上所述,合肥市老城區地下空間質量評估中,開放空間由于具備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各種優質條件而成為一級質量區,大型公共設施用地為二級質量區,道路用地為三級質量區,其他建設用地為四級質量區。
根據合肥市老城區用地規劃,將地面建筑功能作為地下空間需求的主要評估因素,得出地下空間開發需求最旺盛區域集中在長江路和淮河路沿線的結論。
軌道交通站點地區人流密集,對地面交通形成難以承受的壓力,造成對地下空間開發的迫切需求,使得軌道交通站點周邊成為地下空間需求旺盛區域。
綜上所述,地下空間第一需求強度區域集中在長江路兩側及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區域;第二需求強度區域為核心區外圍區域,主要集中淮河路一側;第三、第四需求強度區域為老城區外圍區域。
根據老城區車輛發展情況以及規劃人口預測,合肥市老城區未來擁車泊位需求為2.3萬~2.4萬個,用車泊位需求為0.4萬~0.5萬個,總停車需求為2.7萬~2.9萬個,車均泊位約為1.15泊位/車。參照合肥市停車地下化指標和規劃預期目標,按照地下停車面積占總停車面積開發量的90%進行計算,預測合肥市老城區需要地下停車面積約為85.05萬~91.35萬m2。
目前,合肥老城區常住人口約18萬人,人口密度為32 200人/km2。戰時留城人口按人口比例40%計算,則留城人口為7.2萬人。
人防工程總需求根據人口進行分項預測,合肥市老城區滿足戰時防護需求的人防工程需求量總計約14.4萬m2,為完善人防工程體系,公建區也應配套一定數量的人員掩蔽工程,按人防工程需求總量的10%計算。人防工程總需求=指揮工程+醫療救護工程+防空專業隊工程+人員掩蔽工程+配套工程=15.84(萬m2),則合肥市區人防工程需求建筑面積約為15.84萬m2,留城人口人均人防工程面積約2.2 m2。
地下公共建筑面積預測包括對商業商務、行政辦公、文化娛樂、教育科研、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地下空間開發需求預測。估算公式應為:

式中:Suc——公共設施地下建筑規模;S——建設用地規模;Z——公共設施用地比例;V——地面建筑容積率;L——地下建筑與地上建筑規模比例。
當城市公共設施用地規模和建設強度作為已知和前提條件時,決定地下空間利用規模的主要因素是各類特定區域公共設施中地下建筑與地上建筑的規模比例,即地下空間占其總體建筑規模的單位強度,或采用地下空間開發強度[2]。綜合考慮合肥市老城區未來用地集約化需求,借鑒同類城市地區的經驗,地下公共建筑開發一般占地面總量的10%~15%,初步測算合肥市老城區各類公共建筑新增地上總建筑面積約為146萬m2,合肥市老城區地下公共設施開發約為14.6萬~21.9萬m2。
預測未來合肥市老城區地下空間需求規模約為107.5萬~120.4萬m2,人防工程需求規模約15.8萬m2,如表1所示。

表1 合肥市老城區地下空間需求預測
結合軌道交通建設,開發利用壽春路、蒙城路、金寨路、廬江路、含山路的地下空間,形成老城區地下環道,沿長江路、蒙城路、金寨路、阜陽路、徽州大道、壽春路等形成7處地下環形道路出入口,構建立體車行交通網絡,緩解過境交通對老城區的交通壓力,實現車流內外分離,快速高效通行。同時,串聯老城區的地下停車空間,實現地下停車設施聯合共享。
建設淮河路西段、安慶路、花園街、宿州路、廬江路、益民街、紅星路等部分路段的地下步行通道,建立完整的地下步行網絡;連接現有的軌道交通站點、步行街、公園、文化設施和公交樞紐,打造老城區完整的立體慢行網絡體系,改善老城區的步行休閑環境、大大降低步行交通對車行交通的干擾。
軌道交通建設是解決老城區公共交通運量不足問題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老城區整體功能和環境品質的重要機遇[3]。軌道交通在進行規劃建設時,應提前謀劃,充分考慮與周邊地下空間的銜接,預留地下接口。周邊道路及地塊在進行更新改造時,也應充分考慮與軌道交通的銜接,設置地下步行通道、地下停車場和地下公共空間。
根據地下空間權屬類別和開發深度,分類分層采取不同的開發利用策略。
對獨立物權下地下空間,淺層(0~-10 m)可開發建設地下綜合體、地下商業街、人防工程、地下停車場、建筑設備、倉庫等,次淺層(-10~-30 m)可建設地下停車場、物資庫等。對公共物權下地下空間,淺層(0~-10 m)可開發建設人防工程、下沉廣場、地下停車、軌道站廳、市政場站等,次淺層(-10~-30 m)可建設地下停車場、軌道交通線路、市政場站等。市政道路下地下空間,淺層(0~-10 m)可開發建設市政設施管線和綜合管溝、地下道路、地下人行通道、軌道交通站廳、軌道交通線路、市政場站、地下停車場等,次淺層(-10~-30 m)可建設地鐵線路、物流輸配、地下車型干道等。
通過分類分層的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策略,豐富了老城區地下商業業態,提升商業品質。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應結合城市廣場和公共綠地等公共空間建設,設置地下公共集散空間與休閑空間。通過地下步行網絡將老城區的地下商業空間、地下公共活動空間、地下停車空間相聯系,形成連續、豐富、完整的地下空間體系,從整體上解決老城區的交通問題,增加老城區的休閑空間,增強老城區的文化休閑功能,提升老城區的環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