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共同的目標,是形成具有現代意識與內涵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從危機中學習改善,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常態。
兩年前的3月,疫情初起時,《小康》對舉國上下戰“疫”應對有過十大思考,涉及戰略研究、公共衛生管理、應急救援等方面。在疫情的反復中,兩年過去了,通過不斷的反思和實踐,國家層面和城市層面的應急管理有了長足的進步。
隨著疫情的進一步發展,新的問題層出不窮。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人們對核酸檢測、儲備物資的心理適應、對防控狀態之下超越基本生活保障的追求以及對城市管理的預期在不斷變化。本期報道中,我們提出了當下城市應急管理新思考。
在法治建設方面,《傳染病防治法》之外,《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見》《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等一系列相關法規的公布,構建起一套規范的疫情防控法律體系。專家提出了珠海三個相對獨立的法律顧問團隊充當政府智囊團的經驗,認為這是在社會治理方面行之有效、切合實際的治理方法。
在倉儲物流方面,疫情期間貨運物流經受了重大考驗。為了穩住全國經濟大盤,從中央到地方連續出臺措施,致力于確保產業鏈供應“不掉鏈”。在這個過程中,新興的物流體系以及大數據產業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北京酒仙橋社區、上海周邊以及濟南的京東臨時貨倉,以快遞小哥、志愿者為末端力量的物流網絡,通過大數據的支持,打造了局部地區的物資保供體系,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示范。
在醫療保障方面,各地都曝出防控與急救之間的矛盾,媒體紛紛發聲:像醫療機構這種治病救人的地方,在經歷了兩年疫情反復后,如果依舊沒有相應的預案和安排,依舊手忙腳亂,顯然是不能被理解和原諒的。國家衛生健康委開始部署各地設立“黃碼醫院”,及時啟動和規范使用急診、搶救室、手術室、病房設立的緩沖區域。這也是在社會付出巨大代價之后的制度進步。
在極端的防控措施下,社區鄰里力量彰顯出極大的社會韌性。源于中國傳統宗族、血緣和地緣關系的社會結構,一直是防范災害沖擊的有利因素。在國際救援、救災中,實施救援的第一響應人比例最高的就是近距離社區。在社會基本功能臨時停擺的城市,社區“援手”之舉展現出疫情之下最為閃亮的人性光輝。
政府信息公開和宣傳方面依然受到批評。有媒體通過數據分析撰文指出,本輪疫情中,網友對上海居委團購支持力度滿意度最高,而負面評價最多的則是信息公開。恐慌往往來自于未知。日本高效的救災系統工程給我們帶來啟示,當我們掌握足夠準確的信息,就可以做出更有效的應對;當民眾了解到更多的防控進展和預案,就能夠做好心理建設,從而消除恐懼。
以人為本,減少危害。我們對于城市應急管理的思考,不應該流于一般性工作總結。必須不斷反思:損失可不可以減小,無謂犧牲是否可以避免,預案是否適用,體制是否合理,法治是否到位……
我們共同的目標,是形成具有現代意識與內涵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從危機中學習改善,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常態。7C7690B5-1CB7-4990-8BB8-2D5689E2C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