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生產經濟的發展有了很大轉變,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是實現長期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階段性目標和時間節點。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時間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實現長期碳中和目標。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新舊經濟動能轉換的歷史交匯期,區域經濟發展已進入深刻變革的新時代。“雙碳”目標的提出,將對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如何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中,抓住機遇,開拓創新,推進我國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首先分析了產業發展迎來機遇與挑戰,其次探討了區域產業發展低碳路徑區域產業發展低碳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雙碳”;低碳;產業;發展
引言
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未來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為此中央專門成立領導小組進行統籌部署。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出臺,目標明確、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框架基本構建起來。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協調,分類施策,重點突破,有序推進。
1產業發展迎來機遇與挑戰
“雙碳”目標的實現過程是催生全新行業和商業模式的過程,為綠色轉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區域產業發展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及技術創新要求高的挑戰。以長三角為例,煤炭和石油消費量較高,從能源供應系統到能源消費行業,相應的重大基礎設施面臨主體性產業替換的巨大沖擊,對低碳技術、零碳技術、負碳技術等技術創新的需求、應用的需求逐漸增大。區域產業的能源轉型將導致高碳排放的資產價值下跌,引發較大經濟波動。長三角地區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在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社會觀念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系統性變革,將有力提升地區經濟的全球競爭力。長三角地區是國家碳排放的重點區域,高耗能、高碳化能源特征非常顯著。但是,在綠色低碳領域,如光伏產業,長三角是全球光伏產業鏈最完整、產量最大、企業和從業人員最集聚的區域。在“雙碳”背景下,長三角地區催生各類新能源和低碳技術及材料蓬勃發展,為構建低碳、零碳、負碳的新型產業體系創造基礎。同時,長三角地區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進一步打開清潔、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空間,新的商業模式將逐步形成,低碳產業將以體制與技術創新形成低碳、低成本發展模式及綠色低碳投融資合作模式。
2區域產業發展低碳路徑區域產業發展低碳路徑
2.1明確中央和地方邊界,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
碳達峰、碳中和是整體性、系統性、全局性的工作,若未從整體視角出發厘清發展與降碳的關系,就易出現“為降碳而降碳”的問題。碳達峰、碳中和需要的是發展范式轉變,化碳排放約束為經濟社會轉型驅動力。歸根結底,碳達峰、碳中和難在實事求是,難在可持續發展。全國已形成積極落實“雙碳”目標的良好氛圍,但還需警惕“雙碳”盲熱,嚴防戰略推進中的發展誤區。當前,各地、各行業積極貫徹落實“雙碳”行動目標,但部分人存在認識誤區,在推進過程中呈現懶政或冒進行為。一些地區以減碳結果為導向,只看數據變化,不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安全,簡單粗暴地采取拉閘限電等行政手段減碳。部分地區認為碳達峰之前還有排放空間,加快盲目上馬“兩高”項目,缺乏行動的自覺性和政治站位。還有一些地區空喊口號,沒有行動;或是做表面文章,不改變發展范式,仍延續現有生產生活方式。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業部門希望在“十四五”時期做出成效,為盡早實現碳達峰打下基礎并獲得政治上的籌碼,忽視了對“雙碳”目標的深入理解和對現實條件的調查研究,采用簡單粗暴的“一刀切”等手段。碳達峰不是短期內“一窩蜂”的運動,而是長期的、多維度、多目標銜接協同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轉型的階段性目標,必須依靠也只能依靠技術創新、發展可再生能源、倡導培育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來實現。在嚴控“兩高”項目的同時,尊重市場規律,保障已經形成先進產能的單位優先發展,這十分考驗地方政府和行業部門的能力、定力。鑒于“雙碳”工作的艱巨性,一些地方難以輕易決斷,習慣性地依賴中央分解目標、下達任務,主動創造碳達峰碳中和條件的意愿和能力不足。這將推延規劃布局產業升級、能源脫碳的時間和進度,增大碳中和階段的減碳壓力。各地落實“雙碳”戰略的態度不容置疑,但職能邊界和實現邏輯尚待厘清。一些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有“依賴心理”,習慣性地揣摩中央政策導向,依賴中央政府分解目標,從而缺少主動創造條件實現“雙碳”目標的動力。因此,中央政府應負責制定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地方、部門職能,保障碳達峰、碳中和與全局目標銜接協同;地方政府應保質保量落實中央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條件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2.2發展“碳金融”,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一要從“雙碳”目標不可能引致實體經濟各種要素擴張的角度認識到,“碳減排”相關金融活動不可能因實體經濟要素擴張而形成龐大規模;二要從實體經濟的碳效率提升角度去認識“碳金融”預期收益的真實基礎及其規模擴張的可信基礎,要從“碳達峰”“碳中和”的認識誤區角度避免“碳金融”的發展誤區;三要從要素的“有效替代”角度來認識“碳金融”業務的本質是碳效率較高的金融活動對碳效率較低傳統金融活動的有效替代。
2.3為防范低碳產業無序發展而帶來的風險
以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為例,新能源汽車發展規模應與傳統汽車削減形成聯動關系,國家層面、地區層面、企業層面,新能源汽車發展規模必須與傳統汽車規模削減掛鉤,這樣才能保障新能源汽車不形成新的產業過剩。全國應根據行業碳減排目標和行業技術替代進展態勢,確定年度及中長期新能源汽車增長總量規模額度與傳統汽車削減額度;各省市區、各企業獲得新能源汽車規模額度,應與其傳統汽車削減規模掛鉤。原本不生產汽車的企業,可聯合既有汽車生產企業以完成其掛鉤削減任務。
2.4分析區域產業及能源結構
區域產業碳盤查工作的開展需要將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指標納入區域產業發展考核體系,建立健全涵蓋區域全部產業能源活動、辦公運營等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體系。根據國家有關部門要求規范及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指南,對產業開展歷史碳排放數據核算、報送和核查以及未來碳數據工作;根據碳排放數據對區域碳排放進行逐年分析和預測,摸清碳排放家底,為實現碳達峰目標提供重點排放源數據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項目推出前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相對應,低碳環保政策出臺前也應進行經濟-民生影響評估,從而作出經濟-民生-生態的平衡性決策。低碳環保標準應當在事前依法明確,不應在企業運營過程中追加。事前明確企業進入的低碳環保門檻,盡可能減少事后的關停整改。低碳環保相關的治理,應追求長效機制,一般不作短期性的目標考核,以避免基層部門采取不考慮經濟合理性和民生影響的短促減排措施。
參考文獻
[1]鐘茂初.“生態可損耗配額”: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機制[J].學術月刊,2014(6).
[2]鐘茂初.可持續發展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鐘茂初.產業綠色化內涵及其發展誤區的理論闡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4]史亞東.各國二氧化碳排放責任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