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兆口述 趙倡文整理
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原河南省沁陽縣縣委書記、今年已經87歲高齡的張賀兆老人,在一場紅色教育活動中,向大家講述了他1951年冬季,作為沁陽縣民政科科員,尋找已經“失蹤”多年的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宋學義的故事,從而讓大家感受到了壯士宋學義淡于名利、甘于清貧、扎根農村、建設家鄉的高尚風范。

1965年2月河南省貧下中農代表大會沁陽縣全體代表合影
1951年,我在沁陽縣政府民政科工作。當時抗美援朝、經濟恢復等等工作千頭萬緒,工作緊鑼密鼓。10月下旬,民政科科長張光甫同志就交給我一項艱巨的任務——尋找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宋學義。
他說:“賀兆,前些天李華馨縣長在中央華北縣長會議上,受領了一項特別任務,尋找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宋學義。據說,宋學義是咱們沁陽人,你把手頭上的工作先放一放,抓緊時間在全縣軍隊轉業、復員軍人中查找一下有沒有叫宋學義的!”
對狼牙山五壯士的事跡我是聽說過,但卻從沒想到過其中活著的壯士宋學義會是我們沁陽縣人。于是,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想著該如何來完成這一任務。
宋學義是狼牙山壯士,是個大英雄,如果真的是我們沁陽人,政府里的老人應該有所耳聞。于是,我分別找縣里幾個資歷比較老的同志了解情況,結果他們都說,沒聽說過沁陽有個英雄叫宋學義。
怎么辦?我決定從全縣轉業干部和復員軍人檔案及花名冊中來尋找。可翻來找去,也沒有發現一點線索。難道宋學義真的不是沁陽人?帶著這個疑問,我又給全縣五個鄉的民政助理員打電話,請他們積極協助在農村查找。
全縣都發動的同時,我并沒有停止查閱相關資料。后來終于在一份殘廢軍人復員名單中看到了“宋學義”三個字。在欣喜之余,我也充滿了疑惑,因為這份名單中只記錄了“宋學義”的姓名、年齡、籍貫、入退伍時間和殘廢等級等信息,根本沒有提到狼牙山戰斗!難道這個家住沁陽縣北孔村的“宋學義”與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宋學義只是同名同姓?但不管怎樣總算有了一條重要的線索。于是,我趕快向張光甫科長做了匯報。
張光甫科長一聽我的匯報,立馬說:“很好,咱們這就去給李縣長匯報!”
李華馨縣長的辦公室距我們的辦公室只有二三十步的距離。他見我們進來,示意我們在他的辦公桌前坐下。張光甫科長說:“李縣長,你交待的查找壯士宋學義的事,我讓張賀兆去辦,已經有點眉目了,給您匯報一下。”接著,我詳細匯報了這幾天的查找情況,并把找到的有關北孔村宋學義的殘廢軍人登記表呈給李縣長看。
李縣長詳細地看了又看,高興地說:“此人很可能就是我們要找的宋學義!不過,一定要見到宋學義本人,才可完全確認下來!當前全縣百業待興,諸事急辦,但尋找宋學義的事一刻也不能拖。”
李縣長稍一停頓,又接著說道:“張科長正在解決全縣災民如何安全過冬的問題,賀兆既然上手了此事,又找到了重要依據,就一辦到底吧!明天上午,你叫上秘書科的陳由讓,我再給你們交待一下。”
第二天,我和陳由讓一起去見李縣長。等其他匯報工作的同志走后,李縣長讓我倆靠近他坐下,說道:“今天交給你們二人一項重大而光榮的任務,就是代表縣政府,登門尋訪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宋學義同志。新中國成立了,黨和國家沒有忘記那些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流血犧牲的英雄們。現在全國都在尋找英雄烈士,參加中央華北縣長會議時,華北局的領導說當年參加河北省狼牙山抗日戰斗的五壯士之一宋學義就是我們沁陽人,要我們盡快找到他。賀兆已經查找到宋學義是北孔村人,你們二人就代表縣政府,趕快到北孔村走一趟,登門慰問,核實確認。”
11月3日早飯后,我和陳由讓便從縣政府出發,步行向縣城西北十里外的北孔村走去。
出縣城西門,彎曲的小路在一片白茫茫鹽堿地上向前延伸,走在上面我們心情忐忑,一方面是深感尋訪英雄責任的重大,另一方面想像著見到北孔村的宋學義后相談該從何處入題,以證實此宋學義就是我們要尋找的英雄宋學義。我倆邊走邊議,商定就從復核殘廢軍人登記入手。
一個小時后,我們來到北孔村東頭,巧遇熱情的青年農民梁新民。他熱情地把我們帶到村中間路南一戶農家,說,這就是宋學義的家。
抬眼看去,只見街房是一座凹字形門樓房,墻皮斑駁,雨痕道道。
一個操外地口音的婦女迎了出來。梁新民介紹說,她就是宋學義的愛人李桂榮。聽李桂榮說宋學義去東地挖河了,梁新民又熱心地跑去叫宋學義回來。
走進街屋,環顧四周,只見墻壁上的白灰幾乎全部剝脫,道道雨痕從房檐垂到墻腳。正當間一張三條腿八仙桌,桌前兩條矮長凳。靠西墻根是一小堆玉米穗兒。東間有兩張木床,床上各有條舊棉被,可見他們的生活是非常艱苦樸素的。
不一會兒,梁新民陪著一位30多歲、滿身泥巴的人走了進來。只見這人個頭不高,卻敦敦實實;兩眼不大,卻炯炯有神;光頭,上身穿著舊棉襖,下身穿著單褲子,腳上穿著露腳趾頭的鞋子,手拿一根竹管旱煙袋,攔腰扎一條草繩。看著眼前這一切,我怎么也無法將他和我想象中的、叱咤風云的狼牙山壯士的偉大形象聯系起來,可梁新民卻清清楚楚地介紹說:“這就是宋學義同志。”
我和陳由讓趕忙迎上去一一同他握手后,由陳由讓做了自我介紹。說,我們是受縣政府和李縣長委派,特意來看望你的。
宋學義一邊連聲說謝謝,一邊讓我們坐到凳子上,他自己則坐到門檻上。李桂榮分別給我們端上碗開水后,懷抱著孩子坐到床上,還有兩個孩子依偎在她的身旁。
我見狀找到了話頭說道:“學義呀,你家有困難,怎么不向我們民政部門反映,弄點補助呢?”宋學義說:“要說困難,我們村還有比我家困難的戶哩!我每月還有殘廢金,好多了。政府的關懷我感謝了,你們有什么事就直說吧!”
我見宋學義不肯講自家的困難,只好直奔主題說:“你家的困難確實存在,政府一定幫助解決。現在全縣正在搞殘廢軍人復核登記,需要談談你的簡歷……”
就這樣,宋學義從自己如何給地主扛長工、如何要飯講起,一直講到如何參加八路軍,如何又被整編到楊成武的部隊。
我見宋學義一直沒有提到狼牙山戰斗,就有意識地引導著說道:“老宋,你能不能給我講一段你參加的最輝煌的戰斗故事,讓我們聽聽?”
宋學義一聽,說道:“沒什么好講的。”我說:“你不講,政府怎么知道你是如何負傷的?”在我們的一再堅持下,宋學義沉思片刻,深深吸了口煙,說道:“好吧!既然你們是代表縣政府來的,我就只好講了。我經過的戰斗太多了,就講一講在狼牙山打掩護的故事吧!”
我和陳由讓一聽不由得異口同聲道:“好!好!”
我們未插一言聽宋學義講完戰斗經過,不由心潮澎湃,忍不住問道:“學義同志,在你跳崖的一剎那,想到些什么?”
宋學義未加思索回答道:“沒有多想啥,打仗打紅了眼,看到那殺人的鬼子,就想一口吃掉它!唉,只是沒有子彈了,寧死也不能投降!”
聽著這樸素的語言,真實的情感,我和陳由讓不由為之動容。于是,我們便道出此行的真正目的,說:“縣政府專派我們前來查訪,終于找到你了,這真是沁陽人民的光榮!”
時近立冬,我又問道:“你這么大的功勞,返鄉五年,家里有困難,為何不向組織上申請照顧?”
宋學義不好意思地答道:“我這困難不算什么。再說了,我哪有什么功勞?那都是全體反‘掃蕩’英烈們的功勞呀!”
在隨后的工作中,我們才知道,作為英雄,宋學義返鄉五年來,不僅從不居功自傲向國家要救濟,而且還將自己有限的殘廢金拿出一部分,救濟村上的貧苦農民。抗美援朝開始后,他又帶頭拿出七斗糧食捐給國家。
宋學義夫婦要留我和陳由讓吃午飯。我們婉言謝絕,疾步返回縣城。
下午上班一見到張光甫科長,我們就要向他匯報情況。張科長見我們興奮的樣子就說:“不用細說了,咱們一同見到李縣長后,你們再詳細匯報吧!”
李縣長聽完我們的匯報,斬釘截鐵地說:“你們登門尋訪英雄的工作,做得細致、扎實, 很好!現在我們完全可以確認,北孔村宋學義,就是上級組織要尋找的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宋學義同志。”
接著李縣長又說道:“宋學義同志找到了, 縣政府要趕快召開慰問慶功大會。此事的籌備工作,就由民政科牽頭去做!大會要既隆重又節儉,地點就在北孔村。參加人員主要是北孔村群眾, 縣直學校也參加一些。準備慰問金和物品, 到時候我要參加會議并講話, 也要宋學義同志講講。”
第二天,張光甫科長帶著我和陳由讓進行了分工,一頭到北孔村去商定會場場址及參加人員等事項;一頭在機關準備慰問金、慰問品,書寫大會議程及標語口號等。最后,慶功大會于11月5日上午在北孔村隆重舉行,李華馨縣長專程騎馬參加大會并講了話。
從此,宋學義的名字同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迅速傳遍了沁陽,機關、工廠、農村,尤其是學校,經常請他作報告。
我也自此開始,與宋學義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返鄉二十多年來,他從不居功自傲,始終保持英雄本色,帶領群眾艱苦創業,使北孔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宋學義先后擔任北孔村黨支部副書記、書記及沁陽縣和新鄉地區革命委員會委員和省貧協委員期間,我們因工作交往頻繁,他那種淳樸、誠實,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的作風,深深影響了我。我經常徒步來到北孔村,同他在田間地頭、農舍茅屋,盡興交談。
宋學義同志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積勞成疾,1971年病重住院期間,我曾多次前往探視,帶去了縣委及全縣人民的關懷和慰問。可終因醫治無效,宋學義同志于1971年6月26日,與世長辭。1979年6月25日,被授予革命烈士光榮稱號,葬在沁陽烈士陵園。
轉眼數十年過去了,可當年尋找壯士的經過如在昨日,壯士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每每想到這些,我都感到無比的自豪,是我親自找到了返鄉多年、淡于名利的宋壯士。不過,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壯士驚天地、泣鬼神縱身一跳所表現出的視死如歸的自我犧牲精神和他一生低調、甘于清貧的良好作風,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紅色基因的一部分,代代相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