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莉 茅艷萍
紹興市人民醫院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1]。近年來全社會面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日益增多,尤其是重大傳染病疫情的發生,事件爆發時間節點不確定,傳播迅速廣泛,社會、經濟影響惡劣[2]。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強調,要把應急物資保障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健全國家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科學調整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提升儲備效能[3]。新冠肺炎疫情洶洶來襲,給我國國家的應急管理體系帶來重大的挑戰。兩會上我的議案重點就是推動國家完善應急救援裝備、器材和物資的儲備體系[4]。
醫院作為突發事件實施救援的主要場所,當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時,無論是從醫院應急響應能力、應急管理機制、醫院安全和應急物資儲備保障上,都面臨著極其嚴峻的考驗,尤其是應急物資的儲備保障上[2]。我院作為本市定點收治的唯一三甲綜合性醫院,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期,承擔著本地區患者的收治與防控工作,分別設有臨江分院隔離院區、城市核酸檢測基地、十里荷塘核酸采樣點、高鐵北站核酸采樣點等多地防疫的艱巨任務,每日需消耗大量醫用防護類物資、檢測試劑、病毒采樣耗材和消殺用品等防疫物資,健全我院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完善保供預案顯得尤其重要。研究目的在于疫情突發前應急物資保障供應管理現狀分析,探討如何更好地制定科學、合理防護物資儲備方案、使用方案,確保醫療機構完成病人收治與防控工作,為醫院建立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提供標準依據[5]。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政府應急物資儲備為主、其他儲備為重要補充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社會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亟待加強,企業沒有將產品乃至生產資料納入應急物資儲備體系中,沒有針對自身的風險儲備相應的應急物資,一旦發生事故,完全依賴政府部門,容易錯過最佳救援時機[6]。現實情況是大多數醫院將重心放在臨床應急醫治上,而對應急保障物資的思考卻未同步跟進[7],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存在問題。
我院2019 年針對應急物資儲備制訂兩項制度:《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制度》和《應急物資供應保障措施》,《應急物資供應保障措施》中包含醫用耗材類、總務類及醫療設備類的應急預案流程,《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制度》也包含部分流程方面的內容,需兩個制度結合才構成完整的流程,藥品類的應急供應保障流程未涵蓋其中,儲備物資目錄及儲備量缺乏相關規定指導,均為自行根據原有庫存品種及數量簡單調整和設置,且兩個制度內容有所重疊,流程不夠清晰,缺乏可操作性,需完善保供應急預案。缺少應急物資緊急采購具體操作細則,對于無法儲備或無法預料又在緊急狀態下需要的物資該如何采購,尚沒有相關制度支持。
(二)應急物資的儲備模式單一
應急物資儲備幾乎是單一的實物儲備,合同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所占比重很小。盡管開始嘗試進行合同儲備,但當事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并不明確,當突發事件發生后很難實現快速反應,最后往往還要依靠政府部門進行應急采購。因此認為,現階段這些合同儲備或生產能力儲備還不能真正發揮作用[6]。
(三)應急物資儲備倉庫面積過小
我院2019年前無應急物資倉庫,應急物資分散于各個部門,聯動性差,應三甲復評要求在中心倉庫成立獨立的應急物資儲備倉庫,倉庫面積約為12平方米,僅可放置二組三層貨架,存在倉庫面積過小,使物資儲備品類、規模與結構均受限,完全不能滿足應急需求。
(四)應急物資儲備種類不全、數量不足
應急物資儲備種類包含醫用耗材、總務物資、醫療設備、食品、藥品等五大類。其中,醫用耗材15種,包含防護類、搶救類、生命支持類等;總務物資6種,為防汛防臺所需物資;醫療設備4 種,為生命支持類設備;食品3種;藥品35種,均為最小規格包裝,僅需一個整理箱即可放置。儲備量≤1∽2day的量,流于形式,如遇緊急情況,應急物資調用無法依靠應急庫,還是需要各大庫房支持,存在儲備種類分散、結構不明確、儲備數量不足,對突發事件無法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
根據因子荷載矩陣,推測影響橘葉藥材質量差異的并不是單一成分,而是多成分的作用的結果。從表4看出,第2主成分主要來自色譜峰21,22;其余均為第1主成分。
(五)兼職人員管理責任心不強
由中心倉庫的庫房兼職人員完成應急儲備物資的日常有效期監管及庫房維護工作,非專職人員因精力不夠或責任心不強,對應急物資管理不重視,應付了事。
2020 年初爆發新冠疫情,我院應急庫物資從種類和數量上都無法滿足疫情需求,亟待解決暴露出來的問題,尋求對策,制定改進措施和方案,按照寧可備而不用、不能用而無備的原則,提前做好應急儲備,完善醫用防護類物資、檢測試劑、病毒采樣耗材、消殺用品等的儲備,健全新冠疫情防控下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提高應急物資儲備能力,以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在關鍵時刻進行有序作業,為醫護人員提供完備的物資保障。
(一)完善制度、流程和預案
1.一個健全的應急物資采購預案可以有效提高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能力,保證突發事件中的物資需求,確保應急物資的有效供應[1]。進一步梳理現有相關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補充應急物資采購制度,及時制定《應急物資緊急采購實施細則》,在疫情緊迫、病情急需或疫情防控急需所需要的物資及服務類項目等緊急狀態下,為完成急迫任務而進行的采購活動。緊急采購由相關科室根據疫情防控(或其他緊急)要求,說明緊急采購的必要性和緊急性,在保障醫用物資質量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簡化采購流程、縮短采購時間,緊急采購防護用品,全力保護好一線醫務人員,應急物資緊急采購的流程,更具有可操作性。
2.進一步細化流程。要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把應急物資保障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盡快健全相關工作機制和應急預案[8]。根據醫院總體應急預案要求,從內部保障流程和外部保障流程兩大部分入手,對突發事件出現后的流程進行細化、梳理,制定醫院《突發新冠疫情防控閉環管理應急預案》,建立應急處置管理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組、人員管理組、流調溯源組、核酸檢測組、院感管控組、后勤保障組、醫療服務組、心理疏導組、輿情管控組,各個小組負責開展具體的應急處置工作,其中后勤保障組由采供、總務、保衛等組成,做好全院人員防控物資及生活所需的物資保障,確保水電氣等正常供應,實施院區樓宇、病房及封閉區域的出入管控。應急預案加強各組相互聯動機制,快速應對突發新冠疫情,及時做好各項應急處置,有效并迅速調動可用資源,保障醫院安全、平穩、有序的環境秩序,實現應急反應行動的快速、有序和高效。
3.合理優化儲備模式。基于儲備模式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主要包括3個方式:實物儲備、合同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6]。實物儲備是短時間內醫療機構完成自我保障和應急處置過程中,最主要、最直接、最可靠的儲備方式,但也是投入成本最高的方式[2]。結合應急物資的重要性、稀缺性、時效性確定大量實物儲備的物資,其余增加合同儲備,與供應商簽訂儲備備貨協議,對無法在本院儲備或者儲備量過大的應急物資,按協議數量儲備在供應商庫房,當應急事件發生時按照協議內容及規定時間運送到指定地點,既降低儲存空間與成本,又增加靈活與機動。生產能力儲備也是一種協議儲備,主要由政府部門負責,當突發事件發生后,相關單位可以按照要求生產或研制相應的應急物資[6]。
(二)擴充應急庫房面積。2020年下半年醫院將ECT 廢棄機房劃撥給物資采供中心,作為應急物資儲備及流轉庫房,應急庫面積從原12平方米擴充至 450 平方米,創造了良好的儲備空間環境。應急庫物資主要為醫用防護物資、檢測試劑、病毒采樣管、消殺用品等,按類別儲存在應急儲備庫內 8間庫房,另設臨江院區核酸檢測城市基地的試劑分庫。
(三)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增加儲備量。
1.根據上級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核酸檢測配套物資保障工作》要求和對應急物資儲備的指導意見,結合醫院實際按照當下新冠疫情防控任務要求進行準備,梳理相應的應急物資目錄,其他藥品、救治設備、食品物資不再進入中心倉庫的應急物資儲備目錄,提高針對性,儲備物資目錄從 15 個擴充到 23 個類別。
2.根據上級要求應急儲備量滿足30天的用量,核對現有庫存及時組織采購進行補充,儲備量從原來的無法滿足,到目前儲備數量≧30day的用量,可以保障應急供應。對應急物資做到分類存放,種類、數量做到動態更新。對應急倉庫物資進行定期保養、維護,并做好登記,發現物資損壞、破損以及功能達不到要求的,及時進行更換,確保應急物資種類數量滿足應急需要。如表1應急物資儲備清單。
(四)完善應急物資保供人員組織架構
1.建立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小組,以采供中心負責人為組長,中心倉庫人員為主,第三方配送服務團隊共同組合,當應急事件觸發時,作為中樞,能夠及時響應,發布相應指令,按各自職責分工共同完成保供工作。
2.設置應急物資專職人員管理,指派業務能力較好,責任心較強的庫管員全方位管理應急物資,并對在疫情突發中的優秀表現予以表彰和鼓勵,增加責任使命感。加強本單位應急物資常態化安全管理,定期清點和巡查,不斷進行總結與改進,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地理位置、供貨商及周邊醫院的協同能力[7]。
3.組建應急保障后援團,輔助解決應急事件發生后,前線人員遇到的其他保障困難。為給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當好堅強的后盾,我院由黨委、工會、團委、婦聯成立了抗疫后援團,并向全院上下發出了倡議,后援團自愿報名,得到了廣大職工的積極響應,通過職工互助的形式幫忙解決一線醫務人員面臨的各種困難。
通過有效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的建設,完善應急儲備有關制度、流程和預案、儲備模式的優化、物資目錄的梳理,儲備倉庫面積的改善,組織架構的完善等系列舉措和改進,使我院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極大地提升了應急物資儲備和保供能力,2021年底,本市發生新冠疫情期間,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完善后的應急體系接受了真正的實踐檢驗。我院承擔城市檢測基地、臨江院區、支援上虞、十里荷塘、隔離酒店以及總院多地的防疫物資供應任務,供應壓力前所未有,完善后的應急儲備體系,從采購、儲存、發貨、運送、反饋、協調等環節,充分發揮聯動機制,環環相扣,運行良好,反應及時、處置迅速,應急儲備庫、供應商、應急保障后援團層層分解任務,流程更加順暢,物資有條不紊源源不斷地運送至抗疫一線,經受住了疫情的實戰考驗,我院應急儲備體系作為堅強的保障后盾,在這場疫情戰役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經過實踐的檢驗,證明在新冠疫情防控下我院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但隨著國內新冠疫情多點爆發的形勢,區域封閉進行采樣檢測排查,對快速反應、迅速處置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滿足接指令后2小時內須集結出發的上級要求,不斷總結經驗,在現有應急儲備體系上進一步提高。
1.建立應急物資保障包機制,隨時集結待命,常備 500 人份采樣需要的個人防護物資應急包和400 人份的生活應急包,防護物資應急包含防護衣、N95口罩、醫用外科口罩、手套、鞋套、防護面屏;生活應急包含洗刷用品、毛巾、一次性內衣、食物等,滿足2天用量。
2.建立以車輛為單位的應急物資分發體系,開通多條運輸專線,應對大規模及多地物資的及時保供。疫情爆發期間,由物流供應鏈有限公司專線運送疫情地區物資,由定點租車公司專線運送臨江院區物資,救護車專線運送十里荷塘等采樣點物資,由后援團負責運送隔離酒店等物資后勤保障。
3.與市政府應急儲備庫上下聯動,院內應急庫不足,采購困難時,尋求政府支援。地方區域或社區抗災力量的核心醫療機構,擁有優越的醫療條件和比其他層級醫院較高的應急體系水平,立足于大衛生觀,可以利用醫院內部和外部、動態和靜態等全方位的資源優勢來達到地方區域醫療應急物資儲備和配置的目的[2]。
應急物資儲備是應急物資保障的關鍵一環,尤其在突發事件初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完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對為抓住黃金救援時間,最大限度的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3]。長效的應急物資儲備機制要求從國家層面,到省市、地州、縣鎮級行政單位貫徹落實應急物資的儲備和管理工作,結合對應層面的疫情防控應急專項資金,時刻保持疫情防控應急物資的充分和完備[8]。
對重大疫情防控應急物資儲備實施國家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通過動態監管的方式來保障其實現。在實施過程中,政府建設一定數量的儲備庫,購買相關應急物資定點儲備,利用相關優惠政策促使有資質的企業作為定點儲備機構。利用智能化信息平臺實現應急物資及時調配,從而使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足夠的應急物資來防止疫情進一步加速擴散,從而保護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8]。最后建議企業主動提供給醫護人員的酒店房間、配送的盒飯、隔離房間等費用都應該由財政及社會來承擔,這樣既給企業提供了貢獻的機會,減少了它們的損失,也是可持續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