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星
湖南省現有國有林場216 個,其中省屬2 個,市屬15 個,縣屬199 個,經營面積110.61 萬公頃,占全省林地總面積的8.50%。森林蓄積量8520 萬立方米,占全省森林總蓄積量的16.12%,森林覆蓋率90.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31 個百分點。依托國有林場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對森林資源利用和森林保護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國有林場的森林康養產業類型和發展形式不斷增加,國有林場成為了全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依托湖南省青羊湖國有林場、幕阜山國有林場、大圍山國有林場等建立的國家級或省級森林康養基地逐步壯大。資源優勢較好的國有林場大都積極開展了編制森林康養規劃、建設康養步道、組建專業團隊等工作,精心打造了一批知名森林康養基地,全省國有林場森林康養產業也逐步從單一化向多樣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2021 年,湖南成立了省國有林場協會森林康養專業委員會。截至目前,湖南已建設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5 處、省級森林康養基地52處、森林康養試點單位近40 處。
盡管發展形勢喜人,但湖南國有林場的森林康養產業還是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康養產品服務單一。湖南國有林場森林康養產業目前尚無法適應大眾化、多元化、個性化的健康消費要求,且供需矛盾突出,主要體現為森林康養產業的融合發展深度和廣度不足、森林康養產品開發不夠深入、產業鏈不長、產品結構不盡合理、綜合消費水平偏低。在新冠疫情沖擊下,人們的旅游消費習慣和對旅游產品的選擇發生變化,但周邊游、省內游、省際游等短途旅游和康養類多元產品十分缺乏。森林康養產業整體品牌形象尚不突出,未能建立媒體、森林康養基地、森林康養全面覆蓋多層次的立體推廣系統,康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品牌價值的社會認可度與影響力還需進一步增強。
康養設施和服務系統相對薄弱。全省的主要國有林場地理區位相對偏遠,主要道路和森林康養目的地道路銜接性不足,部分景點停車場、公廁、標識標牌、旅游服務中心等相關基礎設施亟待健全,森林康養信息化程度也急需提升,全省國有林場的公共服務空間發展并不平衡。森林康養營銷手段單一陳舊、精準度不高,對新型營銷方式利用不夠,營銷整體效果還需加強。營銷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大,還沒有完全形成省市縣及區域整體營銷合力。
專業人員匱乏。目前,國有林場從事森林康養的專業人員嚴重短缺,森林康養相關專業的科學基礎研究水平落后,有關學科人才制度也不完善。
空間管控要求的統一問題。目前,自然保護地仍處于制度完善和各項政策過渡階段,部分國有林場與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區域存在重疊,發展森林康養產業需考慮國家關于空間規劃的各項政策法規,項目建設需嚴格服從用地管控要求,給國有林場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帶來了一定制約因素。
國有林場豐富優質的森林資源為其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必須要立足這一優勢,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做活做大做強森林康養產業。
做好個性化頂層設計。各國有林場根據自身的林相特征和人文地理特點實施個性化設計,并編制森林康養發展規劃;制定各項有關規范,以促進森林康養標準化建設、規模化發展;合理布局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多元化森林康養場地。促進森林康養、旅游業、中醫等健康服務要素一體化建設,做好森林康養設施建設、森林康養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規范與技術標準體系建立與落實;做好宣傳推廣,鼓勵國有林場與企業合作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建立林下康養基地; 鼓勵發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康養產品,打造森林康養與旅游、醫療養老、體育、教育等行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促使森林康養產業進一步向活動化、互動化和體驗式等方面發展,增強游客參與性, 提高滿足感。
構建市場化的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市場調研,針對消費者的需要并結合各區域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研發森林康養產品與服務體系,適應消費市場的發展;加強森林康養品牌建立與宣傳推廣的力度,運用網絡和新媒體等擴大森林康養推廣途徑。
加強康養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康養設施建設步伐,建設不同形式的康養設施和媒介,以森林通道為基礎,建設生態觀景臺、旅游導識牌、景點介紹牌及小型停車場、生態露營場地(如汽車營地、房車營地、徒步露營地等)等基礎服務設施。
培養專業人才。與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專業培訓組織合作,對森林康養講解員、森林康養療養師、森林康養服務管理人員等工作人員開展技術培訓。充分利用各種森林康養教學資源,培育能綜合使用更多學科知識的森林康養教育復合型人才。
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嚴格遵循自然保護地監管規定,堅持環境優化、統籌開發。按照環境紅線控制要求,全面依托現有設施功能,積極用好森林資源,維護和優化森林康養環境,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環境服務價值。
走融合發展之路。在吃、住、行、游、娛和文化、體育等基礎條件都具備的森林旅游單位上,結合森林旅游、鄉村振興等政策福利, 逐步形成國有林場森林康養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特色基地。通過發展中藥材種植業、共建森林康養項目等方式與有關醫藥領域單位合作,加快森林康養與醫藥行業的融合。與體育行業融合,在國有林場中開展各類體育項目、舉辦各類體育賽事活動。與文化、自然資源教育融合,挖掘國有林場中特有的森林民俗文化開展森林文化教學、自然資源教育,打造“森林康養+ 研學”品牌。與養老融合,利用國有林場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原生態的自然環境, 修建森林康養步道、森林樹屋療養室、采風氧吧、健康中藥材種植園等,打造地區性的森林保健護理與健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