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然
在特拉華州的郊外騎車摔了一跤后,美國總統拜登當地時間6月18日宣布,他正在考慮“是否解除特朗普時期對中國商品征收的某些關稅”。
自2021年初上臺以來,拜登政府高層已頻繁提出應考慮降低對華關稅。財政部長耶倫表示,對每年價值數千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高達25%的關稅“導致美國國內物價更高”。副總統國家安全助理辛格更直言“看不出來對中國生產的自行車和家具加征關稅有什么戰略價值”。從拜登的長期政策立場看,降低關稅也符合他一向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人設”。
因而,自2021年5月到6月間中美就經貿事務進行密集高層對話后,重新審議對華貿易政策、特別是關稅政策,一直是財政部長耶倫、商務部長雷蒙多和貿易代表戴琪的重點工作。進入2022年,中美雙方經貿團隊保持正常溝通,但美方的審議遲遲沒有結果。
今年4月,時任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突然披露,戴琪及其團隊正在研究“由上屆政府實施的哪一些稅費已失去意義”。此后,拜登本人在5月10日和6月18日兩次提及“正在討論削減對華關稅”,政策審議進程似乎陡然加快。
外界因而將此動向與當前的通脹危機聯系起來。雖然美國經濟總體處于疫情復蘇后的高速增長期,但通脹水平自2021年起持續走高,到2022年3月達8.5%,錄得40年來最高值。在此背景下,美國3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8.5%,創下1981年12月以來的新高。這一數字已經連續6個月超過6%,遠高于美聯儲設定的2%的平均目標。
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曾指出,在美國歷史上,當通貨膨脹率高于5%和失業率低于4%同時出現時,一年之內出現衰退的概率是100%。今年一季度,這兩個“門檻”值同時出現。因而,拜登急需能讓經濟“軟著陸”的政策選項。但是,后新冠時期的寬松、刺激政策總體不能改變,而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對俄制裁出于外交戰略因素也難以調整。
于是,部分降低對華關稅似乎成為“最可行也最有效的選項”。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稱,取消這些關稅能讓通脹率降低1.3%。對此結論,戴琪等官員表示懷疑。但有分析指出,很難說降低對華關稅足以讓美國經濟“軟著陸”,可是拜登政府看重的是,這將迅速解決國內消費品保供需求,讓“中產階級”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令人遺憾的是,拜登政府擁有與上屆政府不同的專業貿易政策班底,但其真正開始認真考慮降低對華關稅、改變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似乎不是因長遠的戰略考量,而是為“服務美國中產階級”的政策口號,為求得中期選舉前難得能看到“療效”的“急救藥”。

拜登。圖/澎湃影像
也正因此,拜登政府能否削減對華關稅,仍未可知。美國制造業聯盟等勞工和產業組織正加緊游說國會和白宮。考慮到他們背后代表的利益群體和選民群體,在特朗普陣營來勢洶洶的背景下,希望與之爭奪選票的民主黨高層并不愿讓白宮展現“重回自由貿易”“顯示對華讓步”的形象。拜登團隊內,農業部長維爾薩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等要員亦持保留態度。
一些分析認為,拜登政府最終是否調整對華貿易政策,未必取決于有關戰略和經濟形勢的理性判斷,而在于民意是否到達臨界點。2022年5月的民調顯示,只有約兩成美國人認為美國經濟正走在正確道路上,民主黨選民中也只有33%的人對經濟走勢保持樂觀。當拜登政府對“通脹失去選票”的恐慌高過對“自由貿易失去選票”“對華友好失去選票”的恐慌,美國政府降低關稅的時機可能就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