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去年以來,受政策引導、市場增量放緩、預算緊縮、短視頻崛起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疊加影響,行業泡沫迅速消散。2022年劇集市場自一季度起進入“降本增效”“提質減量”階段。無論是主管部門相關政策的引導,還是視頻平臺“ 質量向上、成本向下”的策略,都顯示出影視行業正通過優化成本控制,探索更為長效的產業發展模式。
藝恩數據顯示,2022上半年國產劇產量有所下滑,但電視劇和網絡劇播映指數同比去年均穩步上升。劇集行業漸漸由對流量、IP的盲目信奉,回歸到了對內容的嚴格品控。各平臺劇集供應類型多元,看點十足。
現實題材劇集《人世間》在CCTV-1綜合頻道播出后,收視和口碑表現強勁,成為開年第一部爆款國民大劇,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人世間》收官周收視率3.616%,位列黃金時段電視劇單頻道收視率第1,是開播周的2.1倍,全劇每集平均收視率2.850%;《王牌部隊》《特戰榮耀》等主旋律劇集融入類型化創作,與年輕觀眾建立情感共鳴;《獵罪圖鑒》《重生之門》《暗夜行者》《對決》等懸疑劇以新穎視角吸引觀眾,成為收視黑馬;《開端》《一閃一閃亮星星》《救了一萬次的你》相繼熱播,國產劇“時間循環”敘事模式讓人眼前一亮;北京冬奧會開啟“冬奧時間”,《超越》《冰雪之名》《冬奧一家人》等冰雪題材劇不斷涌現;《心居》《我們的婚姻》《相逢時節》《親愛的小孩》《余生,請多指教》《妻子的選擇》等都市情感劇熱度不減,成為上半年播出劇集的類型“大戶”;《雪中悍刀行》《夢華錄》口碑破圈,古裝題材重現高光。
完善制度規范 強化創作指導
2022年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強調高質量發展是貫穿始終的關鍵詞,建設電視劇強國是一以貫之的目標。
上半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先后出臺《電視劇母版制作規范》《電視劇網絡劇攝制組生產運行規范(試行)》《演員聘用合同示范文本(試行)》等行業規范,就加強電視劇片酬管理和凈化電視劇行業生態提出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創作生產標準。
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會長尤小剛告訴《綜藝報》記者,“今年出臺的一系列行業規范,一是在生產技術上形成統一標準,二是繼續嚴格管理演員片酬。各項舉措有利于影視制作行業正本清源,健康良性發展。”耀客傳媒副總裁孫昊認為,影視制作的技術標準、生產流程甚至演員聘用合同的具體規范都落于紙面,是行業自律的重要標志。“這些規范的落地,標志著影視行業的治理整頓已從道德規范、行為自律,上升到行業生產標準和工業化規范的制度建設上,將為影視行業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6月1日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網絡劇片正式發放行政許可,包括網絡劇、網絡微短劇、網絡電影、網絡動畫片等在內的國產重點網絡劇片上線播出時,將使用統一的“網標”。近期播出的網絡劇《對決》,即是首部獲得“網標”的劇集。《網絡劇片發行許可證》上線,國產網絡劇片審查被納入行政許可事項,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根據相關審查管理規定頒發許可證后才能上線播出。電視劇和網絡劇將進一步統一導向、統一標準、統一尺度。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引入發行許可證制度,在網絡視聽領域確立了更嚴格、更規范、更明晰的行業標準,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網絡劇片制播專業化、規范化水平,吸引更多專業機構和優秀人才向這一領域流動。
《網絡劇片發行許可證》的發放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產業內部走勢看,面對高標準、嚴把關的政策環境,網絡視聽內容將加速“改頭換面”,以品質的迭代升級,倒逼傳統視聽內容推陳出新;從影視業發展趨勢看,經歷強弱項、補短板的過程后,我國影視市場競爭將更具活力、更加有序,產業結構和生產水平也將進一步提升。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表示,推出發行許可證制度,能夠讓網絡平臺更好地發揮文化陣地作用,讓影視內容更健康,質量更有保障。業內人士和專家普遍認為,“網標”時代的來臨,將推動影視業朝著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不斷邁進。
“高質量發展”成關鍵詞
在主管部門規劃治理和引導下,中國電視劇從規模擴展走向減量提質。藝恩數據顯示,與2021年Q1相比,2022年Q1劇集上線數量減少17部,其中電視劇上線數量與去年基本持平,網絡劇上線數量呈減少趨勢。雖然數量減少,但2022年電視劇和網絡劇的平均播映指數較2021年同期呈現上升趨勢。劇集生產的“減量”促進了“提質增效”,推動創作走向高質量發展。
從去年開始,長視頻平臺刮起了“控本”“降本”風,不斷優化內容布局,升級分賬模式。今年1月,優酷內容開放平臺推出“播后定級”模式;4月初,騰訊視頻引入“市場價+會員后驗激勵”舉措。平臺推行的風險共擔分賬模式,進一步倒逼內容生產方供給優質內容。
“降本增效”大旗之下,各平臺壓縮內容成本,嚴控項目預算,除了嚴格執行演員限薪、反對“注水劇”等規范性政策,還對導演、編劇及美術、攝影、宣傳等多個環節工種的成本進行控制,讓內容生產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在政策調整、市場自我凈化的過程中,平臺更重視A+級和S級劇集,行業優質資源向頭部化、精品化、平臺化的大型制片公司靠攏,中小制作機構面臨嚴峻生存壓力。
隨著“降本增效”目標的進一步傳導,行業也逐步探索出更加理性和健康的發展模式。5月末,愛奇藝發布2022年一季度財報,平臺首次實現季度盈利,為整個行業注入一針強心劑。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表示,愛奇藝將繼續加大頭部精品內容比重,減少或關掉投資回報率低的內容,通過降本增效措施,實現優質內容的正循環。愛奇藝副總裁、版權管理中心總經理楊蓓告訴記者,這一措施在今年上半年愛奇藝的內容表現中得到印證,《人世間》《心居》等精品頭部大劇,以及《獵罪圖鑒》《風起隴西》《一閃一閃亮星星》《暗夜行者》等題材新穎的精品內容,均受到觀眾喜愛,“這說明,品質精良的好故事始終是觀眾和市場關注的焦點。愛奇藝將延續頭部精品內容策略,不斷輸出讓全民喜愛的好作品。”
“降本增效”也讓制作公司更聚焦于創作本身,專注修煉講故事內功,持續輸送好作品。華策影視集團總裁傅斌星表示,隨著行業泡沫逐漸消失,市場呈現精品化上新趨勢。“上半年,圍繞女性、職場、婚姻等議題,多部現實題材劇集涌入觀眾視野。視角新穎的創新題材‘黑馬劇’頻頻破圈,懸疑劇、情感劇、古裝劇等類型經久不衰。古裝劇《與君初相識》《恰似故人歸》收視和口碑雙豐收;熱血勵志劇《憑欄一片風云起》以熱血信仰和文化傳承為切入點,呈現了熱血青春的年輕一代與風骨志氣加身的師者群像,也備受好評。”
主旋律與創新向題材相向而行
2022年上半年,圍繞北京冬奧會、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黨的二十大、新時代第一個10年等重大時代主題,多部主旋律劇集熱播。
跨年播出的《對手》,跳出諜戰題材劇的常規模式,側重描繪當代間諜和國安干警的日常生活,顛覆了觀眾的固有印象。冬奧題材劇以“冬奧項目+歷史感+現實主義”的創作思路,多角度呈現中國冰雪運動發展,《超越》《冰雪之名》《冰球少年》《冬奧一家人》等適時推出,廣受好評,將體育題材劇集創作推上新高度。
軍旅題材同樣是主旋律影視創作的富礦。年初,黃景瑜、肖戰、鐘楚曦三位年輕演員挑大梁的《王牌部隊》聚焦中國軍隊改革,以我軍從摩步化到機械化、信息化的歷史進程為背景,書寫中國軍人歷經改革浪潮洗禮,成長為軍中王牌的故事。4月,楊洋擔綱主演的當代軍旅劇《特戰榮耀》,通過對特種兵成長之路的真實刻畫,引導當代年輕人心懷家國,讓觀眾體會到硬核軍旅題材的熱血與浪漫。
近期登陸CCTV-1綜合頻道、騰訊視頻的《獅子山下的故事》,以一家香港茶餐廳為載體,通過講述幾代人的生活故事,展現香港同胞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在逆境中不畏風雨、團結奮斗、艱苦打拼的精神。《春風又綠江南岸》聚焦生態文明建設,描繪了一幅活靈活現的基層治理生活圖景。《三泉溪暖》講述百年古村三泉村,靠黨建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鄉村振興的故事。
談及今年主旋律劇集的創作特點,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表示,“類型作品的主旋律化,成為一大趨勢。上半年開播的《對手》《王牌部隊》《特戰榮耀》《對決》《警察榮譽》等刑偵、諜戰、軍旅題材作品,都帶有一定的主旋律色彩,展現了主流價值觀和家國主題。尤其是《王牌部隊》《特戰榮耀》等軍旅題材作品,制作水平較往年有了新的突破。”
孫昊認為,主旋律與創新向題材相向而行、同頻共情,呈現“雙向奔赴”的態勢,是今年上半年劇集市場的突出特點。一方面,主旋律作品突出年輕態、接地氣,追求貼合年輕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情感訴求,“比如《特戰榮耀》,以硬核的班底、制作及故事,講述當代年輕人的成長,展現當下年輕人對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理解與認同。”另一方面,年輕向、創新向作品突破垂類小眾的邊界,向現實題材傾斜,追求與大眾共情、共鳴。他以懸疑劇《開端》為例,“一般來說,時間循環這種高概念的科幻題材帶有垂直屬性,受眾人群較窄,但這部劇從無限流的概念切入,內核卻是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命運變化。”正因如此,《開端》獲得了22億+的播放量,成為開年第一部爆款懸疑劇。
現實題材劇兼具銳度與溫度
現實題材方面,今年上半年涌現出《人世間》等精品劇作。改編自梁曉聲同名原著的《人世間》,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講,貫穿中國當代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書寫了一部中國百姓的生活史詩。該劇播出期間口碑熱度齊飛,臺網熱度雙高,創下央視近5年電視劇平均收視新高,在愛奇藝的播放市場占有率超過33%,開播后持續位列榜首,是為嚴肅文學改編的又一成功案例。
另外,《我們的婚姻》《心居》《親愛的小孩》《加油!媽媽》《妻子的選擇》等一批反映社會家庭生活的劇集接連推出,以豐富的維度映照社會百態,兼具話題銳度與內容溫度,煥發向好向善的精神力量。
現實題材往往結合社會話題,如就業、奮斗、教育、住房、養老、婚育等。孫昊談道:“現實題材作品的創作正在深入各行各業,向職業劇做更多探索和融合,同時傳遞溫暖的、積極的人生態度。”
尹鴻也表示,溫暖現實主義是多年來中國電視劇的傳統,無論是家庭、都市題材,還是職業題材,都有意識地傳遞“向上”的人生態度、“向善”的倫理態度、“向前”的社會態度、“向美”的藝術態度。它們共同構成電視劇集的“溫暖”色調,并融入安居樂業、國富民強、生態保護等核心價值觀,用一種更柔性的方式致敬時代、獻禮時代。
“近兩年,這種溫暖的亮色更趨顯著。”尹鴻直言,這可能會帶來新的思考。比如,作品的現實力度是否充分?溫暖底色是否來自于敘事的必然走向?他以《人世間》為例,雖然也有溫暖打底,但劇集幾十年的跨度展現了人世間的種種辛酸無奈,“它為現實題材作品樹立了新的標桿——創作者應該深挖生活、人性和時代變遷,讓真善美的傳遞來自于人物命運及時代變遷的力量。”尹鴻認為,《人世間》的熱播將對現實題材劇集創作帶來影響,“大家會追求文學性更強,和現實連接更緊密,更有厚度的創作。”
另外,一些復合型懸疑劇,成為上半年劇集市場的“新寵”。《獵罪圖鑒》《一閃一閃亮星星》《江照黎明》《重生之門》《暗夜行者》《風起隴西》等劇,在懸疑題材基礎上,融入探案、愛情、社會、人性、歷史、諜戰等元素,既擴大了劇集的受眾面,也為話題發酵提供了更多空間。尹鴻表示,懸疑劇在網絡端的競爭已是一片紅海,制作方力求突破創新,并取得不俗成績。比如,《開端》在敘事方法上,創新引入時間循環的概念;《風起隴西》雜糅歷史、懸疑和諜戰,追求電影質感,在題材、類型及敘事方法上都有新的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