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彤
越來越多的微綜藝涌現,但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作品很多都是廣告客戶的定制,鮮有原生微綜藝
前不久,有位業內朋友和我探討“微綜藝”,我的第一個問題自然是應該如何定義“微綜藝”。朋友網絡搜索了一下,告訴我,“微綜藝”是基于短視頻的網絡綜藝節目。這是比較公認的定義,翻譯成大白話,其實就是時長比較短的綜藝節目。與其說是微綜藝,不如說是短綜藝。至于時長“短”到多少?并沒有嚴格規定,目前播出的微綜藝,時長大多是3-5分鐘。由于制作微綜藝的團隊大部分就是做長視頻綜藝的團隊,對于他們而言,5分鐘確實是很短了;但是對于看短視頻的人來說,15秒可能才是他們所謂的短。15秒到5分鐘,中間的跨度太大了。
過去,我做收視率研究時,難度較大的一項工作就是節目分類,也經常因為節目分類不清,導致軟件分析結果不夠準確。同一個節目,往往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這就像電腦翻譯一樣,很難人為干預,軟件分析的結果自然也會出現偏差。一直有專家學者在做節目的分類定義,但是創作者們從來都不是按照這些分類來定義他們的節目,更多時候,他們的節目定位都源自流行文化或是資方要求。
去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微綜藝涌現,但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作品很多都是廣告客戶的定制,鮮有原生微綜藝。說到原生微綜藝,不得不提到那些時長幾分鐘的短綜藝。這種節目以前非常多,特別是風靡一時的整蠱類節目,曾出現在很多大型綜藝秀里 (過去,綜藝節目是由很多個小節目拼成的,綜藝這個名字或許也因此而來)。世界范圍內,專注做短小綜藝節目的公司也不少。這些公司制作的內容大多為搞笑類型,主要客戶也并非電視臺或長視頻平臺,而是航空公司、戶外媒體等,這些客戶的內容需求就是短小解壓的節目。
國內健康講座類節目火爆時,我也遇到過有醫藥公司想做微綜藝,希望通過微綜藝、短節目與那些長篇專題、大段演講式的節目區別開來。當然,有些內容不見得短就管用,特別是在做營銷的時候。在電視和長視頻時代,這樣的想法并未轉化出成功案例。早期所謂微綜藝的成功案例往往是長綜藝的衍生小節目。出于宣傳長綜藝的目的,或者利用長綜藝的資源附帶著制作些短小的綜藝節目。它們和長綜藝并沒有本質區別,只是時長短一點而已。
時至今日的短視頻時代,UP主也在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節目形態。不少UP主制作的內容深受網民喜愛。我家的小朋友就非常愛看孤島生存類真人秀,這種真人秀也是微綜藝的一種。短視頻UP主制作內容的專業度與日俱增,有些節目的品質完全可以比肩甚至超越專業制作公司出品的長綜藝。
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健身達人劉畊宏迅速走紅,他的這種基于直播的健身節目,我在很早以前研究電視節目的時候,就曾將其定義為綜藝的一種。這種節目形式在美國特別火,各家電視臺都極力推出自己的跳操達人。其實,在短視頻平臺,做健身視頻、健身直播的達人也非常多,只不過機緣巧合之下,讓其中的一位成為了現象級“紅人”,其產出的內容也成為微綜藝的成功代表之一。
回到與朋友對微綜藝的探討上,在我看來,定義不明的概念名詞背后,往往有雙無形的手在推動。這個世界上最喜歡制造概念的人,就是做資本運營的人。我相信最初造出“微綜藝”名詞的人,應該也是基于資本運營的目的,和原生、原創的節目內容沒有太大關系。而我們這些做節目的人,要關注的也不是概念本身或是節目類型的定義,而是真正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滿足當今觀眾、讓消費者喜歡的內容。微綜藝也好,短綜藝也罷,希望這種形式的節目能夠不斷出新,不斷突破自身邊界,成為長壽的綜藝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