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教師有效創設自然角,能夠滿足幼兒對了解動植物的相關知識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激發他們探索科學問題的興趣。教師可以讓幼兒在自然角中親手種植多種觀賞性植物以及常見的蔬菜,對其生長情況進行記錄,以滿足幼兒求知的需要。文章將從四個方面研究創設自然角的有效策略,以期為其他幼兒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自然角;幼兒園;活動開展
作者簡介:梅宇(1996—),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第三實驗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創設一個優良的具有啟發和教育意義的環境,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幼兒園內的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需要通過創設環境,為幼兒提供一個有利于他們學習與成長的空間,幫助幼兒進一步認識周圍的世界,探索世界的奧秘,以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促進幼兒思維與創造力的發展。
自然角是區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角的創設重在對環境資源的利用。教師需要結合當地自然資源特色,圍繞幼兒感興趣的或者熟悉的內容,合理創設自然環境,讓幼兒在自然角中主動探索動植物的相關知識,發揮自然角的教育價值。教師應結合多方面情況,對創設自然角進行綜合考慮,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活動,規劃好自然角的各個區域,合理利用幼兒園的空間,讓自然角為幼兒的健康發展服務。
一、從幼兒的視角出發,創設有教育意義的自然角環境
開展自然角活動是教師向幼兒教授自然科學知識的一種方式。自然角活動的主體是幼兒,教師要以幼兒的視角創設有教育意義的環境[1]。自然角的創設可以與教育教學主題活動相聯系,或者根據季節的變化合理進行。教師可以在自然角中對幼兒開展德育、科學、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教育。在自然角中進行自然科學教育,能夠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了解大自然的奧秘,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提升認知水平。
一般來說,幼兒比較親近自然,自然界的一切對幼兒來說都是新奇的,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較強,鮮活的自然生命對他們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在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自然角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區域之一。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探索自然的奧秘,感知動植物的生長過程,筆者對所帶的班級里的自然角進行了精心設計,讓幼兒通過與自然環境的親密接觸,培養自身關愛自然、關愛動植物的情感,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大自然的奧妙,激發幼兒勞動的熱情,培養幼兒觀察、分析、判斷、記錄等方面的能力和責任意識。
(一)讓幼兒從種子發芽實驗中感悟生命的神奇
種子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事物,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吃到炒得香香的花生、炸得脆脆的蠶豆、煮得爛爛的豆子,這些都是用種子做成的美食。開展種子發芽實驗,需要收集各種各樣的種子。這類實驗可以讓孩子們分清生的種子與煮熟的種子在形狀、顏色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了解能發芽的種子是生的還是煮熟的。
案例一:大豆的發芽實驗
筆者在自然角中為孩子們投放了兩盤大豆,一盤是生的大豆,一盤是煮熟的大豆,讓孩子們觀察兩盤大豆的形狀和顏色等有什么不同。經過一番觀察,孩子們在記錄表上寫下了“在形狀方面,生的大豆小,煮熟的大豆大;在顏色方面,煮熟的大豆顏色稍為淺一些;在硬度方面,生的大豆比較硬,煮熟的大豆比較軟”的結論。然后,筆者讓孩子們每天給這兩盤大豆澆水,看看哪一盤大豆會發芽。過了一段時間,生的大豆漸漸發芽了,而煮熟的大豆顏色漸漸變黑,并有一股怪味傳出。孩子們通過大豆的發芽實驗,懂得了煮熟的大豆不能發芽,農田里種的大豆是生的。
案例二:豆子水培實驗
為了更好地種植種子,筆者組織班上的幼兒開展了討論會,讓孩子們討論種子是種植得越密越好,還是越稀疏越好,并借助發芽實驗得出最終的結論。筆者在自然角中投放了水培器具、種子、水壺等,在其中一個水培器具中將玉米種子種得密密麻麻,而在另一個水培器具中將種子間隔一定的距離進行種植。幼兒需要每天給這兩個器具里的種子澆相同體積的水,放在陽光下,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一段時間之后,孩子們發現種得比較稀疏的玉米種子發芽的情況明顯比種得密密麻麻的種子要好,進而明白植物在種植時并不是種得越密越好。
案例三:探究種子發芽需要的外界條件
筆者引導幼兒將蠶豆種子分別埋在三盆泥土中,一盆放在陽光下,一盆放在有折射光照射的地方,還有一盆放在暗處。幼兒需要每天給這三盆蠶豆澆等量的水,并觀察它們的生長狀況。一段時間之后,放在陽光下的那盆種子最先發芽,有折射光照射的次之,而放在暗處的沒有發芽。而且,孩子們驚奇地發現,放在陽光下的小苗呈深綠色,長得比較短小粗壯;有折射光照射的小苗則顏色較淡,長得比較細長,每一棵小苗都朝著有光線的方向生長。由此,孩子們明白了植物的生長不僅需要水、空氣,還需要陽光,只有在陽光的照射下,植物才能茁壯成長。孩子們在照料植物的過程中,能夠感悟到生命的神奇,并且不斷積累種植植物的經驗,明白了許多自然科學的道理。
(二)讓幼兒在自然角中自主開展活動,進行交流與分享
自然角中的活動應該讓幼兒自主開展。教師可以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收集各種各樣的種子,如胖乎乎的蠶豆、圓溜溜的黃豆、穿著紅衣的花生、像小黑點的菜籽等,了解各種種子的形狀、顏色、大小等特點,鼓勵孩子之間對各自收集到的種子進行交流與分享,然后開展種植活動。教師應提醒幼兒定期給自然角的植物澆水,仔細觀察植物的變化,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談話活動和自由活動的時間,讓每個孩子為大家講解有關自己收集的種子的相關知識,也可以每天請兩個孩子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熟悉的一種動物或植物,還可以與孩子們一起討論如何布置自然角,以此豐富他們的知識積累,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三)讓幼兒照料自然角中的小動物,培養幼兒熱愛生命的情感
自然角中的動物飼養區是孩子們十分喜歡的地方。有的孩子將家里的小金魚、小螃蟹、河蚌、小兔子等小動物放在動物飼養區飼養,班上的孩子們對這些小動物愛吃什么這一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孩子說要給小金魚喂飼料,并且一次不能喂太多,否則容易胃脹;有的孩子說小烏龜喜歡吃肉,所以可以帶點小魚小蝦給它吃;有的孩子說小兔子除了吃青草,還喜歡吃胡蘿卜和青菜。孩子們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去自然角觀察小動物,并將觀察到的變化、現象等記錄下來,如看看小兔子今天吃了什么以及吃了多少,河蚌是怎樣走路的。幼兒在喂養動物的過程中會體驗到勞動的辛苦,學會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進而更加愛護自然角的每一種動植物。如,有的孩子會在太陽出來的時候,把烏龜搬到陽臺,讓它曬太陽。到了節假日,孩子們想到沒有人照顧烏龜,所以決定由每個孩子輪流把烏龜帶回家照料幾天。教師需要適時對幼兒滲透感恩教育,引導幼兒想一想自己的父母為照顧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旨在讓他們懂得感恩。這樣的區域活動能夠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讓幼兒真正成為自然角的主人。
此外,在自然角中開展的活動有成功也有失敗,有的動植物在幼兒的精心照料下健康長大,也有一些動植物因為幼兒照料不周而失去生命。孩子們面對這些動植物的死亡,會感到傷心,為它們舉行追悼會,對自己的失誤感到自責,并下定決心以后要更加珍惜它們的生命。教師可以此為契機,對幼兒開展生命教育,讓幼兒懂得珍惜生命,體會生命的珍貴。
二、鼓勵幼兒進行科學探究,在探索中進步
一種區域活動要想長期開展,需要不斷對其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以保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筆者所帶的班上的自然角剛創建完成的一段時間里,自然角非常熱鬧,孩子們一有時間就去自然角觀察種子有沒有發芽,給植物澆水,討論哪種植物長得快,等等。但在之后的一段時間,由于自然角中沒有新的活動,使得孩子們的注意力逐漸轉移到了其他區角。為此,筆者在自然角投放了有關植物的繪本,增加了根莖吸水實驗的活動,這些創新性的活動再次激發了幼兒對自然角的興趣。但筆者在觀察幼兒活動的情況時發現,部分幼兒對自然角的動植物只停留在觀察、記錄的層面,缺少對問題、現象的思考與評價,學習不夠深入,與動植物的互動較少,未能發揮自然角應有的教育價值。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對自然角的活動進行了優化和
創新。
(一)鼓勵幼兒進行探究性學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了“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的三個有關科學探究的目標。教師要想讓幼兒在自然角中進行深度學習,除讓幼兒學會觀察外,還需要讓他們學會反思、總結,在分析、研究問題的過程中進步。
由于幼兒正處在前閱讀與前書寫的學習階段,尚未開始系統學習書寫漢字,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幼兒以繪畫的方式,對相關動植物的情況進行記錄,并大膽表達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在與其他幼兒分享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表格記錄法也是一種常見的記錄科學現象的方法,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在表格上記錄自然角中的動植物生長變化的情況,及時反思自己在飼養或種植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進行改正,讓幼兒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活動的具體內容,為幼兒設計不同的表格,比如在種植豆子的活動中設置“豆類的生長過程”記錄表,在養金魚的活動中設置“金魚喂養情況”記錄表。以記錄表的形式進行科學探究,可以讓幼兒及時了解動植物的具體情況,便于教師管理自然角的各個區域。
(二)投放科學工具,讓幼兒進行測量與比較
在自然角中,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需求適當投放量杯、尺子、筆、天平秤等工具,便于幼兒開展探究活動。比如在秋天來臨之際,教師可以讓孩子們從戶外撿拾一些剛落下的樹葉,以繪畫的方式描出各種樹葉的輪廓,再用尺子量出樹葉的大小,用天平秤稱出樹葉的重量,將這些數據記錄在本子上;等到樹葉變得枯黃時,再量一量、稱一稱樹葉的大小和重量,看看有什么樣的變化。孩子們通過測量尺寸、稱重等方法,能夠了解到樹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失去水分,尺寸會縮小,重量會減輕,顏色也會發生變化。在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對幼兒進行指導,鼓勵幼兒多觀察、多思考,通過測量、比較及分析的方式了解事物的變化,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三、以提問的方式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在自然角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可以加入“我的困惑”的環節,每天收集孩子們有關自然角的一些疑問,以此激發幼兒參與探究活動的興趣。然后,教師可以提問的方式,引發孩子的思考,讓他們在接下來的活動中能夠更加仔細、認真地觀察事物,久而久之,他們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能夠得到
提高。
比如,教師可以在幼兒觀察種子發芽的情況時提出問題:“小朋友們,你們覺得哪一盆種子會先發芽呢?這幾盆種子長出的芽是什么樣的?有哪些地方不同呢?”孩子們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可以最終得出種子的發芽情況與陽光、空氣和水等條件有關的結論。又如,對于“為什么花盆底下有一個小洞?”這個問題,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閱讀繪本《植物生長的秘密》,懂得這個小洞是為了方便排出土壤中的水分而設計的,以避免植物根部因長時間浸泡在水中而腐爛。
四、讓自然角與其他區角聯動,真正發揮其教育價值
教師應該從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將自然角與其他區角的活動進行有機結合。比如,當自然角的菊花開放時,教師可以將自然角與美工區、生活體驗館的活動結合起來,引導幼兒開展關于菊花的寫生活動,或者用毛線制作菊花;也可以讓幼兒將菊花的花瓣摘下來洗干凈,放到太陽底下曬干,制作菊花茶。又如,蔥和蒜是自然角中易存活的植物,孩子們可以采摘一些長得比較好的蔥和蒜,送給幼兒園的廚房阿姨進行加工。再如,春天到來時,孩子們可以數一數每過一天又有多少顆豆子發芽了,一根莖上長出了幾片綠葉;夏天到來時,聞一聞花的香味,看看它們吸引了多少只蝴蝶和蜜蜂;秋天到來時,幫教師采摘成熟的柿子,學做柿子餅;冬天到來時,將成熟的蘿卜拔出來,制作蘿卜干。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可以開闊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而且可以培養幼兒的各種學習和生活技能,讓自然角的活動成為幼兒成長的階梯。
結語
總之,在幼兒園自然角中的科學探究等活動,需要長期開展和不斷創新。教師應充分利用自然角中的素材,結合幼兒的具體情況,向幼兒傳遞有價值的科學知識,激發幼兒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師生需要共同創設良好的自然角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然角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靜.科學探究,從自然角開始[J].家長,2021(27):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