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戶外自主游戲能讓幼兒更好地提升思維品質,發展綜合能力。在進行幼兒教育時,教師可以利用戶外自主游戲,引導幼兒深度學習。在創設游戲環境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適當使用自制道具,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組織活動的時候,要注意體現幼兒的主體性,注意游戲活動的開放性和合作性。此外,教師還要積極進行家園互動,開展戶外親子活動,并組織專題分享會,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育兒理念。
【關鍵詞】戶外自主游戲;深度學習;幼兒教育
【基金項目】文章系江西省中小學教育教學課題研究與試驗基地課題“戶外自主游戲深度學習的研究”(立項編號:YTYJ2019-35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吳淑華(1973—),女,江西省鷹潭市第二幼兒園。
馮曉霞老師指出:“深度學習其實并沒有那么神秘,其‘深’不只是說在知識上向前走一步,還是說在能力、思維品質上向前走一步”[1]。深度學習只有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才能發生,它以問題為導向,能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其發展高階思維,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在學前階段,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是他們也能結合具體的事物展開簡單的對比、分析、推理。要讓幼兒進入深度學習狀態,教師的教學需要慢下來,教師不能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幼兒,而是要不斷地引導幼兒自主發現、表達、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可以積極利用戶外自主游戲,探究使幼兒深度學習的方法,讓幼兒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思維能力。
一、創設良好的游戲環境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出:“幼兒園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具、玩具。”幼兒園理應合理利用周邊環境,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開發能讓幼兒的成長更加健康、合理的戶外活動。
(一)因地制宜,活動開展前做好前期規劃
在組織戶外自主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先做好前期規劃,這樣幼兒才能安全、順利地參與活動,沉浸到學習氛圍中。因此,在進行規劃時,教師要結合幼兒的人數、戶外環境的規模、游戲活動的內容、教育目標等進行設計,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通過活動提升幼兒的運動能力、培養幼兒的思考習慣。
在開展戶外活動“老鷹抓小雞”前,筆者就進行了以下前期準備。首先,筆者分析了幼兒的人數,并根據幼兒的意愿調整為組建4個游戲小組,同時將數字比大小等教學內容融入其中,引導幼兒思考如何合理分組;其次,筆者考慮了各類戶外環境的特點,選擇了沒有障礙物、水坑的場地,避免出現安全問題;最后,筆者鼓勵幼兒參與游戲規則的設計,在告訴幼兒游戲的基本規則后,引導幼兒探討游戲的細節,如詢問幼兒“你們覺得,‘小雞’落單了,算不算被抓住呢”“‘小雞’自己摔倒,被‘老鷹’抓住,算不算數”“‘老鷹’可以抓‘雞媽媽’嗎”等問題。通過一系列的前期準備,幼兒可以更加順利、安全地參與這一戶外活動,會對活動有更深的感觸,也能夠在游戲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發展自己的綜合能力。
因此,在設計戶外自主游戲的時候,教師要因地制宜,結合幼兒的學情和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力圖實現既提升幼兒的參與度,又增加游戲的趣味性的目標。
(二)就地取材,讓幼兒回歸自然天性
在開展戶外活動時,教師要將活動主導權交給幼兒,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角,這樣他們才能進入深度學習,愿意主動觀察周圍事物,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在戶外活動中,教師還要遵循回歸自然的原則,注意將活動和自然環境結合,引導幼兒就地取材,利用草木枝葉、石頭泥沙等材料參與游戲,這樣能讓戶外活動充滿趣味。
在“制作泥娃娃”主題活動中,筆者帶領幼兒來到戶外,尋找可供制作的材料。由于制作泥娃娃需要灌水挖泥,幼兒在此過程中觀察、了解到許多有用的知識,例如他們通過實踐發現水放得多,泥就會更稀,因此制作泥娃娃需要控制好水和泥的比例。由此幼兒的對比、分析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一些幼兒還發現了許多形狀怪異的石頭和松軟的沙子,于是筆者建議這些幼兒通過觸摸等方式,區分、辨認這些材料。此外,許多幼兒還精心挑選了樹木的枝葉、花瓣等,準備拿回幼兒園用來裝扮泥娃娃,如制作娃娃的頭飾、衣服等。這次取材使幼兒得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出了千姿百態的泥娃娃。
這類讓幼兒回歸大自然,在玩耍中深度學習的戶外活動,能使幼兒加深對環境的了解,更加靈活地運用各種材料玩耍、學習,同時也讓幼兒逐漸發現探索、分析、創造的樂趣。
(三)自制教具,鼓勵幼兒思考與探索
幼兒園中的許多裝飾品是靜態的、圖像式的,它們對應的是淺層學習的思維,教師還要引導幼兒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促使幼兒的思維發展,如可以讓幼兒通過設想、猜測、回憶生活經驗等方式進行深入探索,并進行自主創作。這樣有助于發展幼兒的推理能力、創造性思維,從而讓幼兒進行深度學習。
在戶外活動“扔雪球”中,筆者向幼兒展示了自制的道具,并說:“大家看,老師用廢紙團自己制作了雪球,是不是很有意思?”可是在隨后的游戲中,幼兒發現了問題,并積極向筆者反饋道:“紙團太輕了,根本就扔不遠。”筆者抓住時機引導幼兒回憶生活經歷:“大家平常有沒有玩過類似的游戲,你們覺得要如何改進雪球呢?”班上的幼兒紛紛開始思考并給出自己的答案:“我覺得可以在紙團里包一些東西,比如塑料積木,它很輕,扔到頭上也沒關系。”“我們可以換重一點的紙。”“我覺得也可以直接用橡皮泥做雪球。”接著,筆者讓幼兒自己動手改進教具,幼兒結合自己的想象力自主改進了教具,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自制簡單的教具,讓幼兒運用想象力,整合各種活動材料,通過自主制作的方式培養思維和創造能力。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根據幼兒的活動情況對幼兒進行引導,用具有啟發性的語言提高他們的探索興趣,激發其想象力,讓他們更好地參與戶外活動。
二、掌握合理的組織策略
(一)注重幼兒需求,體現幼兒主體性
在戶外活動中,教師要擔任推動者、旁觀者和高質量陪伴者的角色,要采用合理的組織策略讓幼兒發揮主體作用,使幼兒在游戲中產生好奇心,主動探究問題。組織戶外活動時,教師可以只提供活動的主題,然后讓幼兒自行分組,設定游戲規則,并解決各種問題,這樣也有助于幼兒思維和能力的發展。
在“小馬過河”這個游戲中,幼兒要挑戰過獨木橋,但是活動器材中只有一個獨木橋,于是幼兒得排隊玩。對此,筆者并沒有直接提出建議,而是讓幼兒自主討論,解決問題。想玩獨木橋的目標驅使幼兒開始討論:“我們能不能自己造幾個獨木橋呢?”“我們去把小椅子搬出來,拼起來,不就是獨木橋了嗎?”此后,幼兒又發現,班里幼兒的情況不同,有的幼兒膽子小,不敢過獨木橋,有的幼兒過獨木橋卻很快,這導致不同幼兒的體驗感差別很大。此時,筆者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游戲規則,幼兒很快便找到了方法:“我們在旁邊拉上繩子吧,這樣膽子小的小朋友就能摸著繩子過河。”“走得快的小朋友敢不敢閉上眼睛走呢?”幼兒又根據自己的想法改良了游戲,結合彼此的不同需求調整了游戲策略,也提升了思維能力。
戶外活動的設計要盡可能地滿足幼兒的需求,而不是單純滿足教學目標。因此,教師要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興趣和需求調整活動規則,而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強加給幼兒。
(二)確保活動開放性,鼓勵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
一個幼兒的好奇心會變成一群幼兒的好奇心,引來更多的幼兒關心特定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2]。所以在引導幼兒通過參與戶外活動進入深度學習時,教師要設置開放性的活動,讓幼兒自由組合,形成不同的探究小組,鼓勵其充分發揮想象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夏天的蟲子”這一活動中,教師設置了一個開放環節,在這一環節里,幼兒可以在花園里隨意走動來尋找昆蟲,并仔細觀察、對比發現的昆蟲,作為之后環節創作和昆蟲有關的創意畫的素材和靈感來源。在這個環節里,一名幼兒說:“我看到了知了,而且它一動不動,不像其他蟲子會飛走。”另一名幼兒接著說:“這不是知了,這是蟬蛻,是知了的皮,你看,里面是空的。”此時,前一名幼兒的創造力突然被激發:“如果我能鉆進去,那就好了。”另一名幼兒接著贊嘆道:“那多有意思啊,那你不是變成知了勇士了嗎?”在最后的創作環節中,前一名幼兒畫了自己披著蟬蛻,成為一名昆蟲勇士。
正是由于有開放性的活動,幼兒才能注意到從未見過的昆蟲,了解它們的生理特點,并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獨特的作品。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遵循開放性原則,激發幼兒的內在活力,讓活動的形式也豐富起來,這樣幼兒才能在戶外活動中盡情探索,進行深度學習。
(三)注重環境特點,在活動中滲透人文意識
戶外游戲活動能使幼兒從周圍的自然和社會人文環境獲得直接感受,能滿足他們探索世界的需求,從而促使其深度學習。教師在設計戶外活動時,可以結合傳統節日等,讓幼兒觀察周圍的環境和平常有什么區別,并通過閱讀、詢問等方式合作了解和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這樣就提升了活動的合作性,并將人文意識滲透到活動中。
臨近春節,筆者組織了“找不同”戶外游戲,幼兒來到戶外,尋找周圍環境與平時不同的地方。幼兒很快發現了不同,并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我看到有很多房門上貼了紅色的對聯。”“還有福字,而且很多人家的福字都是倒過來貼的。”“我看到行道樹上掛了很多小紅燈籠。”“綠化帶里掛了彩燈,晚上看很漂亮。”接著,筆者引導幼兒制作一些具有春節氣息的小玩具,張貼在花園里。在此過程中,幼兒互幫互助,活動的場面十分溫馨。最后幼兒圍坐在一起,閱讀和春節有關的繪本故事,聽春節的由來,這使得幼兒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提升幼兒的人文素養也是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拓展幼兒的學習和生活空間,讓幼兒從具體事物中挖掘出人文要素,并在對比分析中提升人文意識。
三、促進家長形成科學育兒理念
(一)確保共學共進,傳遞科學育兒理念
教師要促進家園互動,利用微信等渠道和家長多溝通交流,給家長介紹利用戶外活動育兒的理念,并鼓勵家長們利用微課等課程資源一起學習值得借鑒的育兒方法。
筆者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了“如何和幼兒一起展開戶外活動”的系列課件,介紹了戶外活動的種類,分析了戶外活動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指導家長提升活動質量。
如果教師能積極與家長溝通,向家長介紹科學的育兒理念,那么家長也會更愿意配合教師,帶領幼兒參與各類戶外活動,這樣活動的開展也會更加順利。
(二)推動一物多玩,使幼兒能夠深入探索
教師也可向家長介紹一些親子戶外游戲,讓家長能夠更好地組織戶外活動,了解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展現出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幼兒能夠從戶外活動中收獲更多樂趣,掌握更多知識。
筆者在開展“水的奧秘”主題活動后,主動向家長介紹了相關的親子戶外活動,鼓勵家長帶領幼兒進一步探索與水相關的知識。由于在教師組織的活動中,幼兒已經初步了解了水的作用,掌握了給不同種類植物澆水的知識,因此,筆者推薦家長帶領幼兒參與“制造彩虹”等涉及水的其他功能的親子戶外活動。在“制造彩虹”活動中,家長可以引導幼兒自主解決一些問題,加深幼兒對水的了解,如家長可以讓幼兒解決“如何才能均勻地噴出水霧”“在噴水的時候要對著陽光,還是背著陽光”“是否要在水中摻雜其他的東西,才能噴出水霧”等問題。此外,筆者還提醒家長,幼兒很容易在噴水的過程中被戶外其他事物吸引,家長要適當引導幼兒集中注意力。
要形成深度學習,就要強調一物多玩,要將一次學習的結果轉化為二次學習的對象,使知識積累像“滾雪球”一樣前進。教師要積極地與家長介紹可行的戶外活動方案,推動一物多玩,這樣幼兒的思維和能力才會進一步發展。
(三)組織專題分享,提升家長育兒水平
對相關策略的運用、對工具的創造性使用、對所學知識的遷移等都是體現幼兒深度學習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要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措施改進戶外活動:圍繞關鍵點設置專題分享活動或者家長之間相互交流,分享經驗,討論哪些戶外活動能促使幼兒深度學習。家長也可以圍繞教育問題參與日常交流討論,逐步提升自己的育兒
水平。
例如,教師推送“如何讓幼兒創造性地使用工具”的相關資料后,鼓勵家長分享育兒經驗。有家長分享:“我和孩子一起做了漂亮的花朵拼畫,并采用了比賽的形式,讓孩子的媽媽當評委,這激發了孩子的好勝心,使用了各種家里廢棄的材料拼畫,提出了不少有創意的構想,有的甚至我都沒有想到。”這樣,其他的家長就能夠把握住關鍵詞“競爭”,他們在和幼兒展開戶外活動的時候也可以參考。
結語
教師要在幼兒戶外自主游戲中,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幼兒展開深度學習,探索、解決問題并總結經驗,發展自己的思維和能力。教師還要有效設計、組織戶外活動,積極地家長互動,促進家園共學,確保幼兒在戶外活動中進行深度學習,掌握更多知識,提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翟田田.將解決問題的“鑰匙”還給幼兒[J].好家長,2021(02):87.
[2]成潔.親近自然 回歸本真:幼兒親自然戶外學習的開展[J].成才之路,2022(0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