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供給與需求是市場博弈的兩種基本力量,彼此間的關系是動態依賴、辯證統一的。本文通過闡述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潛在問題和挑戰,從供需層面出發為民族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側改革;民族經濟
“十三五”時期,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工作內容,從財稅金融、產業結構、對外貿易等方面入手優化資源配置,改善民族地區供給體系質量取得了較好的成就。隨著國家陸續推出各項相關政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側改革以及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門話題。賈康、蘇京春(2016)基于“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系統論述了供給側改革是以改革為核心,現代化為主軸的制度供給創新。任保平(2016)認為我國供給問題和需求問題并存,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不僅要進行需求側改革提高經濟總量,也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質量和效益。現有的成果少有從供需協同改革研究民族經濟發展政策,本文分析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結合供需雙側改革以期能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論基礎。
一、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一)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從地區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看,根據官方數據統計,民族八省區的經濟增速在2008年至2009年期間有較明顯的下降趨勢,在此之后,地區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回升后,呈現小幅波動變化。隨著脫貧攻堅行動計劃、興邊富民工程落實,民族地區人均GDP處于增長水平,表明扶貧行動惠及越來越多民族居民,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提升,社會事業發展迅速。
從產業結構調整水平看,近年來,中西部民族地區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保持農業穩定發展的同時,增加高附加產品的生產,推進傳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的過程中,以農、林、牧、漁為主的第一產業占比逐漸下降,資源配置適當向第三產業傾斜,第三產業的增加值逐年上升。
從對外貿易情況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易往來越來越密切,“一帶一路”政策的順利實施,提高了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民族地區融入國際化的浪潮中,進出口貿易規模和增速的提高,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
(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1)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單一。基礎產業以農牧業和初級加工產業為主,行業準入門檻低,同行競爭激烈,“價格戰”和粗制濫造時有發生。民族地區創新能力比較弱,技術水平不高,民族地區軟硬件設施落后,不足以吸引和留住技術人才,當地企業又不愿投入過多資金進行技術創新,因此,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2)陷入“生態貧困”陷阱。民族地區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的同時給生態環境帶來了諸多問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觀念使得民族地區人民很難有深刻的自然環境保護意識,不少地區仍保留原有生產低效率、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模式,經濟增長和生態保護成為了一個兩難的抉擇。
(3)城鎮化水平低。民族地區“鄉村空心化”、“無序擴展化”問題層出不窮,分布差異愈來愈明顯,而城鎮化水平受到城鄉聚落分布影響,發展難以快速提高。由于地區間地理交通和信息流通的限制,貧困地區居民收入水平低,延緩脫貧進程,加大返貧風險,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二、供給側需求側協同改革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堅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共同發力
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推行稅收優惠政策,政府要推動稅收減免,減輕企業負擔;用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重點要加大基礎設施和科技項目投資,提高公共服務便利化程度,優化營商環境;采取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保持社會資金供需平衡,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和經濟結構優化發揮作用。
(二)著重在“破”、“立”、“降”方面下功夫
通過市場“優勝劣汰”,利用市場化和法制化手段化解過剩產能,引導資源流向優質產業,提升資源利用率,促進產業供給與市場需求相匹配。推進制造業和互聯網金融融合,構建智能生產新業態,提升產品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也可以通過旅游服務業和產品制造業相配合,打造出一種銷售新模式,滿足群眾消費升級的需求,從而能夠產生經濟乘數效應。
(三)培育民族經濟發展新動能
轉變舊的發展模式,激發創新思維,積極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動能,擴大有效供給和高端供給,刺激新的需求產生,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改造傳統民族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發展由勞動密集型生產向知識密集型生產轉變,重點發展優勢領域,挖掘經濟新動能。
(四)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對于民族地區居民消費動力不足的問題,應當從分析問題根源入手,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有效驅動居民的消費動力,政府應該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保證收入分配的平等公平,使得更多人“能消費”、“敢消費”,擴大完善公共消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網絡電商等新型消費方式發展,為居民消費生活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賈康,蘇京春.論供給側改革[J].管理世界,2016,(3):1-24.
[2]林衛斌,蘇劍.供給側改革的性質及其實現方式[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1):16-19.
[3]方福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學派和里根經濟學[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0,34(3):72-81.
[4]黃凱南.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共同演化:基于演化增長的視角[J].南方經濟,2015(12):1-9.
[5]任保平.供給側改革與需求管理相結合的經濟增長路徑[J].甘肅社會科學,2016(4):208-212.
[6]時大紅,蔣伏心.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1-06(3).
作者簡介:金穎(1998.11-);女;漢族;江蘇高郵人;碩士在讀;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居民消費與經濟發展.58704D23-B9BD-4EFE-8967-19F81A15EE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