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研究了幼兒園大班幼兒行為適應、語言和認知、日常生活技能、家庭支持等方面的情況,通過問卷調查形式,對60名幼兒園大班幼兒的入學準備水平進行分組比對,指出其在四個維度上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而提出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大班;行為適應;語言和認知;日常生活技能;家庭支持
作者簡介:梁娟(1983—),女,吉首大學師范學院講師。
2021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指出要“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有效銜接”,“大班下學期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做好生活、社會和學習等多方面的準備,建立對小學生活的積極期待和向往”。為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切實了解大班幼兒入學準備水平現狀,本研究對吉首市D幼兒園大班幼兒的入學準備水平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等距抽樣的方法抽取吉首市D幼兒園5個大班共60名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60份問卷,收回57份,回收率95%。篩選出無效問卷1份,有效問卷56份,有效率為93.33%。問卷由10名研究對象所在的大班的助教根據被試一星期內的具體情況,代為填寫。并且,本研究采用了過采樣的方式對樣本進行平衡,平衡后男女樣本量分別為33名,共66名。
(二)測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問卷法收集相關樣本數據,以英國劍橋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入學準備之早期技能與支持體系評估簡表》(The Brief Early Skills and Support Index,簡稱“BESSI”)為測量工具。BESSI包括了幼兒的家庭支持、語言和認知、行為適應以及日常生活技能四個維度。行為適應維度的計分區間為0—12分,其余三個維度的計分區間都為0—6分。將幼兒在四個維度上的得分與常模進行比較后,可將幼兒分別歸為“綠色組”(綠色組代表幼兒的入學準備水平較高,不存在問題或存在較少的問題)、“琥珀組”(琥珀組代表幼兒入學準備水平一般,存在一定的問題)以及“紅色組”(紅色組代表幼兒準備水平較差,存在很大的問題)。
(三)數據統計分析工具
本研究利用SPSS統計工具對所得數據進行整理和統計,并根據數據特點使用了Pearson卡方檢驗、連續矯正卡方檢驗以及fisher的精確檢驗等數據統計方法。
二、研究結果
本研究分別統計分析了幼兒被試在行為適應、語言和認知水平、日常生活技能水平、家庭支持水平四個維度上的平均分、最大值和最小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根據被試在該維度的得分,分別將所有被試歸入“綠色組”“琥珀組”“紅色組”,并對三組幼兒的人數進行了卡方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一)D幼兒園大班幼兒行為適應水平的調查結果
BESSI中的行為適應關注的是幼兒的社會技能、情緒情感和行為問題,該維度的發展水平對幼兒進入小學之后的適應情況有著顯著的預測效果。被試在行為適應維度上的平均得分為2.29,說明該園大班幼兒被試在行為適應維度上整體處于“綠色組”,存在的問題較少,但被試最高分為8分,最低分為0分,說明在該維度上被試之間存在較大的個別差異。
筆者進一步對被歸入“綠色組”“琥珀組”“紅色組”的被試人數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 79.182,對應的P值無限趨近于0,說明各組人數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其中位于“綠色組”的幼兒最多,共有56名;其次是位于“琥珀組”的幼兒,共7名;而“紅色組”的幼兒最少,僅有3名。
(二)D幼兒園大班幼兒語言和認知水平的調查結果
在語言和認知維度上,總樣本平均得分為0.65。說明被試整體位于“綠色組”,存在較少的問題,但被試最高得分為5分,最低得分為0分,說明在該維度上被試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個別差異。
進一步對被歸入“綠色組”“琥珀組”“紅色組”的被試人數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79.636,對應的P值無限趨近于0,說明各組人數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其中位于“綠色組”的幼兒最多,共有56名;其次是位于“琥珀組”的幼兒,共8名;而“紅色組”的幼兒人數最少,僅有2名。
(三)D幼兒園大班幼兒日常生活技能水平的調查結果
幼兒日常生活技能的入學準備水平(如獨立上廁所的能力)直接影響到其未來入學的適應水平以及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技能上,雖然總樣本平均為0.94分,整體位于“綠色組”,存在較少的問題,但相對其他三個維度而言,存在問題的幼兒數量最多,說明該維度上的入學準備水平相對來講是最差的。且在該維度上被試最高分為4分,最低分為0分,說明在該維度上被試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個別差異。
進一步對被歸入“綠色組”“琥珀組”“紅色組”的被試人數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46.091,對應的P值無限趨近于0,說明各組人數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其中位于“綠色組”的幼兒最多,共有48名;位于“琥珀組”和“紅色組”的幼兒人數最少,均為9名。
(四)D幼兒園大班幼兒家庭支持水平的調查結果
幼兒能否在下一階段(如上小學)有很好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的支持,如父母對幼兒的夸獎習慣、學習的參與度等。
總樣本平均得分為0.79,說明被試整體位于“綠色組”,存在的問題較少。但在該維度上,被試最高分為5分,最低分為0分,說明在該維度上被試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個別差異。
進一步對被歸入“綠色組”“琥珀組”“紅色組”的被試人數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69.818,對應的P值無限趨近于0,說明各組人數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其中“綠色組”人數最多,共有54名幼兒;位于“琥珀組”和“紅色組”的人數最少,均為6名。
三、結果分析討論
(一)D幼兒園大班幼兒行為適應水平的調查結果分析
在該問卷的所有行為適應指標項目中,D幼兒園大班幼兒在人際交往相關指標中表現良好,例如樂于與同伴交往、對人很有禮貌、尊敬長輩等,這說明了該園內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發展良好,符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簡稱《發展指南》)里對幼兒尊重他人,能與同伴友好相處的教育期望。
但在該維度上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其中得分最高,即問題最突出的是注意力容易分散。說明該園的大班幼兒須加強注意力的培養,特別是有意注意的鍛煉。其次較為突出的問題是該園大班幼兒對一定難度的任務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很難按要求安靜地坐下來、經常打斷別人的對話等。大班幼兒即將面臨人生下一階段—小學的學習,而小學一堂課的時長為 45 分鐘,若幼兒坐不住、注意力容易分散,將難以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
(二)D幼兒園大班幼兒語言和認知水平的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該園大班幼兒幾乎都對歌曲和旋律十分感興趣,且絕大部分幼兒都能理解日常對話中的疑問句,結合《發展指南》中對5—6歲幼兒的語言領域的一些具體要求(如傾聽與表達)來看,該園的大班幼兒在語言和認知上的發展水平是較高的。
但該園大班幼兒在該維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最明顯的問題是不能夠或很難識別自己的名字并準確書寫出來,其次是不能夠或很難操作對應實物進行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然而,會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以及能對操作對應實物進行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是《發展指南》中對5—6歲幼兒的具體要求。因此,為了促使幼兒能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該園應針對幼兒的語言和認知發展能力進行訓練。
(三)D幼兒園大班幼兒日常生活技能水平的調查結果分析
該園大班幼兒在日常生活技能上的準備水平較高,但也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照管自己的物品經常需要幫助,二是不能熟練使用筷子。
在《發展指南》中關于大班幼兒日常生活能力有兩項明確的要求:一是能按類別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二是能熟練使用筷子。而實際情況卻是許多大班幼兒仍經常需要成人幫助自己整理物品,而且幼兒園與家長出于安全等眾多方面的考慮,會在就餐時避免讓幼兒使用筷子[1]。可見幼兒沒有足夠的機會去鍛煉這兩項基本生活能力,不能很好地完成這兩項基本的日常生活要求。
(四)D幼兒園大班幼兒家庭支持水平的調查結果分析
D幼兒園大班幼兒在家庭支持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不能經常獲得養育者的表揚和鼓勵,另外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經常出現困倦及疲憊感,這大多是沒有得到足夠的睡眠時間的結果。《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了要保證幼兒每天有11—12小時的睡眠時間,而現在許多幼兒家長做到了充分利用晚上的時間陪伴幼兒,但沒有有意識地去規范幼兒作息,導致幼兒睡眠時間不夠,容易出現疲倦感。長此以往,也會導致幼兒無法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以及規則意識,并且不良習慣一旦養成,容易對幼兒未來的學習生活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2]。
四、研究結論
D幼兒園大班幼兒在行為適應、語言和認知、日常生活技能、家庭支持等方面的準備水平都較高,但也存在較大的個別差異。
在行為適應上最突出的問題是注意力容易分散;其次是對太難的任務容易產生挫敗感、很難按要求安靜地坐下來、經常不合宜地打斷別人的講話。在語言和認知上最突出的問題是不能夠或很難識別自己的名字并準確書寫出來;其次是不能夠或很難操作對應實物進行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在日常生活技能上最突出的問題是照管自己的物品時經常需要幫助;其次是不能熟練使用筷子。在家庭支持上最突出的問題是容易疲倦犯困以及不能經常獲得養育者的鼓勵和表揚。
五、教育對策
(一)關注大班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差別化的訓練
D幼兒園大班幼兒雖然整體入學準備水平較高,存在的問題較少,但被試在每個維度上均存在著明顯的個別差異,即有些幼兒的發展水平很高,有些幼兒的發展水平很低。針對各部分發展水平較低的幼兒,教師及家長應該進行有針對性的、差別化的訓練。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家園合作,一起分析幼兒存在的具體入學準備問題,共同制訂有針對性的、差別化的培養方案。例如在家庭支持這一維度,部分幼兒因為經常得不到養育者的表揚和鼓勵,性格有些內向。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家園合作,溝通幼兒在家和在校的表現,分析出原因之后,家長可以慢慢地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一些積極性語言,教師也可以在校對該幼兒表現進步的地方進行適當表揚。
(二)適當加大任務難度,提高大班幼兒有意注意能力
針對大班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問題,大班幼兒教師可以通過選擇有挑戰、有難度的教學內容來提高幼兒的注意力品質。如多提一些需要幼兒高度注意來回答的問題(復述故事梗概等),可以有效地鍛煉幼兒大腦的前額皮質(與專注力有關的大腦區域),或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聽故事、看視頻,鍛煉其有意注意能力。
此外,大班幼兒教師還可以多與家長溝通,鼓勵家長在家里時多和幼兒玩一些培養注意力的小游戲,如找不同、玩拼圖、看誰聽得準等游戲,這些小游戲都可以讓幼兒的注意力得到有效的鍛煉。
(三)加強規則意識訓練,教會大班幼兒學會自我控制
大班幼兒很難安靜坐下和經常不合宜地打斷別人講話,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班幼兒缺乏一定的規則意識。鑒于此,大班幼兒教師可多注重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規范幼兒的不良行為,引導幼兒自我負責和自我控制。
(四)適量進行閱讀與數學認知準備,提升大班幼兒對小學初期的學習適應能力
適當的識字量及數學認知有利于小學初期的學習適應。因此,教師和家長應適當教會幼兒認識并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同時不僅要把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融入課堂,更要有意識地結合生活場景幫助大班幼兒理解相關的數的概念。
(五)充分信任大班幼兒,鍛煉大班幼兒勇于嘗試、獨立自主的意識
大班幼兒教師和家長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應相信幼兒有順利掌握生活技能的學習能力,盡量多給予幼兒嘗試、學習的機會。要讓幼兒相信自己能夠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同時要學會“放手”,讓幼兒自己學會照管自己的物品,鍛煉幼兒獨立自主的意識,切勿事無巨細地為幼兒打理好一切,使幼兒產生依賴思想。比如在學校里或戶外運動時,幼兒脫下來的衣服應該讓幼兒自己放到指定位置,活動結束后由幼兒自己拿回教室,而非教師代勞。放學回家后,可以讓幼兒自己背書包回家,而非家長代勞。
(六)家長改變觀念,幫助大班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
有部分家長覺得幼兒園只不過是一個“幫忙帶孩子”的地方,不重視幼兒的入園時間,容易放縱幼兒晚睡晚起。但其實規范幼兒的睡眠時間,不僅有利于幼兒的成長發育,也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以及規則意識。因此家長自身首先要正視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有意識地規范幼兒的作息,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最后如果條件允許,家長最好以身作則,帶頭規范作息時間。
【參考文獻】
[1]王丹陽.教師和父母關于大班幼兒入學準備觀念的調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0.
[2]王菠,王萍,康婧.城市地區4.5-5.5歲兒童入學準備水平現狀調查—以黑龍江省h市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35(06):28-34.
[3]王菠,王萍.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評估工具研究—基于英國劍橋大學入學準備之早期技能與支持評估簡表的分析[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06):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