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巧云
一、教育背景分析
總書記在紀念100周年講話中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新時代青年學生代表著中國社會的時代精神,強化新時代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擔當意識,認真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新培養方式,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大教育內容。加強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深入貫徹和落實新時代思想,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應該深化社會責任感教育內容,努力將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建設當中。
二、學情分析
處于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社會高速發展,作為當代的高中生,充滿著朝氣和活力,渴望知識,向往未來。這一代具有新時代年輕人所具備的優秀品質,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成長的機遇期,但是處在這個時代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深受父母長輩的寵愛,面對困難挫折,選擇的不是直面困難的勇氣和承擔責任的擔當,而是選擇逃避。逃避責任不利于一個人的成長,不利于一個家庭的和諧,更不利于一個國家的發展,由此需要對當代中學生加強責任意識的教育,從而能夠成長為一個閃光的接班人,增強建設富強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學目標
1.認知與理解:通過本次主題班會,使學生明確對自己、對他人和集體、對家庭、對社會與國家等應盡的責任行為,并懂得在細節中努力實踐責任和履行責任。
2.情感與體檢:通過責任的體驗,提高學生對責任問題的認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3.意愿與行動:通過本次主題班會,增強自身責任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做事認真負責;增強學生建設富強國家的責任感,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開場白】(班主任):古希臘人說:“人是背著包袱走路的,包袱里有家庭、事業、友情、兒女等,歷經艱辛卻無法丟棄其中任何一件,因為上面寫著兩個字:責任。”在生活中處處都有責任的考驗,責任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是他人給予的希望,是社會托付的使命,是國家強盛的保證。今天歡迎各位同學來參加高二4班的主題班會課:《責任——時代賦予的使命》。
(二)第一環節:認識責任
【旁白】:古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我們可以這么理解,天下興亡,己之責任。隨著社會發展,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深刻的理解到國家興亡,我輩之責任,古有孟子的“以天下為己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而今天,面對國家危難,鐘南山院士帶著偏上虎山行的責任擔當前往武漢,最美逆行者臨危不懼,完成人民與國家交付的任務。
【提問】同學們,那什么是責任?
同學分組討論:責任是份內的任務,應完成的工作。
我的責任:作為學生,認真學習,遵守校紀,團結同學。
你的責任:作為同學,團結友愛,友好相處……。
(三)第二環節:體驗責任。
第一個故事:同學合作完成小品:《爭做文明班級》
【總結】:通過小品《爭做文明班級》的日常小故事,我們可以知道責任不是虛無縹緲,而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身邊,不是通過什么壯舉才能稱為責任,而是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依然可以體現責任兩字。
第二個故事:最美故事
1.最美司機——黃師傅
2.最美教師——張老師
3.最美翻譯官——張女士
【總結】: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不同的人扮演著不同角色,同時努力完成角色所帶來的責任。黃師傅在生命最后關頭,依然拼盡全力把生的希望留給全車的乘客;張老師面對危難時刻,舍身護住身后的學生;作為外交官的李女士,時刻保持清晰的思維,回擊來自外界的質疑與責難。
【過渡】因此,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又該如何完成時代所交給我們的責任呢?
(四)第三環節:踐行責任
【旁白】: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崗位扮演著不同角色,在不同的年齡段所完成自己的責任。作為高中生,我們這個年齡段應該如何擔起我們的時代責任呢?
小組討論:不同角色承擔不同的責任
作為學生的責任;作為子女的責任;作為同學的責任;作為公民的責任。
【總結】:通過認識責任、體驗責任和踐行責任三個環節,我們當代的中學生如何在現實社會中真正的擔起時代交給我們的使命——責任,是需要我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心去思考,用行動。
落實。最后一起朗讀《少年中國說》(播放背景音樂):
【教師】同學們,你們是祖國的未來,你們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唯有樹立責任意識,你們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才能擁有更好的發展。就讓我們從撿起自己腳下的紙屑開始,從每天的清晨開始,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腳踏實地,拼搏奮斗,你們一定可以成為建設富強國家的棟梁!
(五)拓展活動
拓展活動:為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服務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于到文明縣城創建活動。
五、教學反思
關于責任,是我們常常思考的問題,是我們代代相傳的品質。在做任何事情時,都遵守相應的規范、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履行該承擔的義務。所以,本課第一環節,通過教師講述名人名事,學生討論責任的范圍。在明確責任范圍的基礎上,第二環節先是通過小品《爭做文明班級》的日常小故事,讓學生感受到責任不是虛無縹緲,而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身邊,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以體現責任兩字;緊接著展示我們身邊負責任的優秀事跡,給同學們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提高了學生對責任的感悟。內化于心相對容易,外化于行才是真難。介于此,我設置了踐行責任這一環節,讓學生討論不同的年齡段、不同角色所要承擔的責任是不同的。作為高中學生、子女和公民各自承擔了什么責任,同時反思是否存在相應的責任缺失現象。最后通過師生共同朗誦《少年中國說》,升華情感。
本案例通過認識責任、體驗責任和踐行責任三個環節的設計,層層遞進,讓學生了解、體驗責任,不斷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建設富強中國的責任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