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浥萏 王漢詞 何愛華
摘? 要:企業孵化器是集聚各類資源要素,培育科技型企業,推動創新創業的重要陣地,是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一項核心內容。中國企業孵化器建設已過而立之年,學術界圍繞企業孵化器已展開廣泛研究。文章圍繞企業孵化器的運營模式、孵化績效和鏈條建設等方面梳理總結了國內相關文獻,提出了今后仍需深化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企業孵化器;運營模式;孵化績效;鏈條建設
一、引言
1959年約瑟夫·曼庫索在美國紐約創建的貝特維亞工業中心拉開了企業孵化器建設序幕,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杜拜法案》為企業孵化器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客戶來源,1985年國際企業孵化器協會的設立標志著企業孵化行業步入職業化管理正軌,自此企業孵化器作為一種經濟發展工具納入學者研究視野。
改革開放后,中國借鑒西方,著手企業孵化器的建設與研究。1987年在武漢東湖建立了第一家孵化器,30多年來中國企業孵化器的數量居世界第一,逐漸從“孵化大國”向“孵化強國”邁進,已成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力抓手和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伴隨著企業孵化行業的發展,國內學者進行了有益探索,相關研究不僅豐富了企業孵化器理論,而且對指導中國孵化器體系構建有重要意義。
文章通過搜集整理核心期刊文獻,主要從運營模式、孵化績效和鏈條建設三個層面對國內有關企業孵化器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基礎,尋找企業孵化器研究的突破方向。
二、企業孵化器的運營模式
借鑒國外研究思路,立足中國實際,國內學者主要從孵化器主辦方背景特征的橫向視角和孵化器提供服務內容差異的縱向視角對中國孵化器進行分類。錢平凡(2000)從橫向視角將中國孵化器分為政府或社區主辦、企業主辦、學術機構主辦和多元主體混合四種類型。朱云浩(2014)從縱向角度考察,認為中國孵化器發展經歷了四代:第一代專注“硬增值服務”、第二代專注“一般性軟增值服務”、第三代專注“專業性軟增值服務”和第四代專注“網絡化服務”。盧鋼等(2017)描述了國內孵化器從1.0 模式到4.0模式在為創業者提供服務的深度廣度方面的差異。
在分類研究的基礎上,學者們從資產性質、商業模式、價值網絡、開放創新等視角對孵化器經營運作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和運作模式進行探析。李岱松等(2005)整合肖健(2002)和林強、姜彥福(2002)的研究成果,綜合考慮中國孵化器產業的發展歷程和整體特征,從產權結構、治理結構和業務結構等方面對政府主導非營利性孵化器、社會團體企業集團舉辦的非營利性孵化器和純粹營利性的商業孵化器三種標準運營模式進行研究。梁云志、司春林(2010),吳瑤、葛殊(2014),劉偉等(2014)從商業模式基本原理出發,構建孵化器商業模式的分析框架,結合案例解析了國內孵化器的幾種典型商業模式。蘇敬勤等(2011)、洪勇(2012)立足動態演變角度,結合案例,從生成背景、網絡關系、功能結構、關鍵要素等方面探析了科研院所、集團企業、多主體聯合等主導衍生的高新技術孵化網絡運行模式。劉剛、李強治(2014)從價值網絡視角分析了社會孵化、企業孵化、公共孵化、創意孵化四種孵化模式的本質區別與創新演化邏輯。張京、鄒政平(2016)在比較內部孵化器與外部孵化器的功能定位、資本對接、管理輸出、組織架構、運作成效等差異的基礎上,探討了內部孵化器的運作模式和核心要素。之后,花菓(2017)基于開放式創新視角,綜合價值流向與價值定位兩個維度,探討了眾包型、搜尋型、平臺型和種子型等內部孵化器的運營模式。
三、企業孵化器的孵化績效
經過30多年發展,中國孵化器從規模擴張階段開始邁向提質增效階段,孵化器的服務能力與孵化績效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學者們主要圍繞孵化績效評價指標與測度方法、不同類型孵化器的孵化績效比較、影響孵化績效的因素等方面展開廣泛研究。
孵化績效測度方面的研究。目前國內尚未形成評價孵化器孵化績效明晰一致的指標體系。綜合已有文獻和實踐操作,大部分學者從孵化器的投入—產出角度, 構建評價孵化器績效的綜合指標體系,采取多種測量方法,研究中國孵化器的服務能力與運營效益。如黃攀等(2019)從投入角度構建了8個二級指標對孵化器的自身建設情況和提供服務能力進行衡量,并采用 3E模型從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個層面構建了9個二級指標對孵化器的產出效果進行測度。
孵化績效比較方面的研究。黃攀等(2019)以廣東97 家孵化器 2016 年的運行數據為基礎,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多重檢驗等方法,檢驗了政府、高校、民營三種背景主導創辦的孵化器在孵化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貢獻等方面的孵化績效差異,提出了三種不同類型孵化器的孵化優勢與績效考核改進建議。許治等(2019)以價值主張和服務功能為標準對孵化器進行了代際劃分,利用廣東孵化器數據,通過單因素方差檢驗和Tukey檢驗進行組間對比,探究了不同代際孵化器投入產出關系與孵化績效之間的差異。馮苑等(2020)構建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測度了2007-2017年28個省份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綜合指數,發現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高達9.43%,但從低水平躍遷至高水平難度較大,各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存在較為穩定的空間正相關關系。
影響孵化績效因素方面的研究。張煒、邢瀟(2007)研究發現,創業文化氛圍、創業政策支持和基礎服務設施等因素對創業競爭績效和潛力績效具有積極影響作用。閻明宇(2014)研究發現,創新網絡的網絡規模和網絡強度對入孵企業的創業績效會產生積極影響。宋清等(2014)通過回歸分析發現,人力資源投入、財務資源投入和在孵企業人員數三類硬件資源對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績效的影響較小,但良好的創業氛圍和環境等軟增值服務對孵化績效的影響更為顯著。肖磊(2014)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發現, 科技創新服務、物業配套服務、投融資服務、優惠政策扶持、創業配套服務和孵化器面積等因素對孵化績效的影響程度呈遞減趨勢。姚晗等(2021)研究發現,各類型孵化器的績效差異源自自身資源結構稟賦,孵化器的人才、資本、關系與聲譽等資源結構對孵化績效會產生積極影響。
四、企業孵化器的鏈條建設
近年來,隨著創新鏈、價值鏈、服務鏈等理論的推廣應用以及科技企業創新創業孵化中暴露的深層問題,諸多學者開始嘗試從“鏈”的視角探討科技企業孵化的動態性與系統性問題,各地開始探索構建全鏈條孵化體系的方略,將科技企業創新創業的孵化研究推向新階段。總體來看,圍繞這一研究主題學界主要從理論探尋和實踐總結兩個維度展開。
科技企業孵化鏈條建設的理論探尋。王吉發等(2015)從創新鏈角度出發,結合價值鏈理論建立科技服務鏈,運用產業生態學知識,創建科技服務業鏈式結構模型,并對其整體結構和價值實現過程進行分析。張魯彬等(2016)將創業孵化分為種子期、出生期、成長期、成熟期4個階段,結合不同生命周期企業成長及開展創業活動的決定要素和演變規律,從資源獲取、能力培養、風險規避、價值提升4個維度對企業創業孵化的關鍵要素進行界定,并揭示創業孵化的周期性特征,提出萌發模式、孵化模式、加速模式和能變模式4種周期基礎功能孵化模式。裴夢丹等(2016)將科技企業的孵化過程解構為萌芽期、成長期與成熟期三個階段,并據此構建三階延遲的系統動力學老化鏈與協流模型,驗證生存性、成長性與增值性三類企業孵化資源投入與企業孵化績效提升的關系,提出科技企業孵化過程的資源配置優化方案。唐炎釗等(2017)從孵化機構與在孵企業供需匹配視角,闡述科技企業孵化鏈條中各孵化機構的內部與外部功能,并歸納出科技創業孵化鏈條的運作機制。房漢廷(2018)認為“雙創”應從單一的“孵化”模式發展為“卵化-孵化-羽化”鏈式模式,激勵各類資本建立“卵化器”和“羽化器”,提高創新創業成效。宋思遠等(2019)通過企業孵化邊界的考察,分析企業孵化的科技研究、市場開發與商業應用三大群落各要素間的反饋關系,運用系統基模解構了企業孵化生態的運行機制與科技企業可持續創業的策略問題。
科技企業孵化鏈條建設的實踐總結。2013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建設指南》,標志著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建設示范工作正式開始。學者們結合典型案例,梳理總結了國內孵化器鏈條建設的具體情況與有效做法。郭俊華、楊艷(2015)通過對上海市各類創新創業載體的實地調研以及對國內其它地區的對比考察,從全鏈條孵化視角,概括了創業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三類科技創新創業載體的內涵與功能,分析了創新創業載體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創新全鏈條孵化管理機制的相應對策。吳振銓等(2018)從創新價值鏈角度出發,研究了廣州大學城“創客空間(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的構建情況。陳瑤瑤(2020)通過對國內四個典型孵化器運作模式的案例分析,總結梳理了一個包含創客、預孵化器、孵化器和加速器四個階段的孵化器商業模式動態演化框架。張超等(2021)從創新價值鏈視角厘清環廣州大學城創新創業優勢資源及其生態圈的內在機理,梳理了環廣州大學城的“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創新孵化育成體系。
五、結論
目前,國內學者圍繞企業孵化器這一議題從多個層面展開了理論探索與實踐考察,在企業孵化器的內涵特征、運營模式、孵化績效、鏈條建設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為中國優化孵化載體和推進創新戰略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方法。但縱觀現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缺乏對科技企業創新創業的鏈式孵化體系內部結構與發展邏輯的詳細解析;缺乏對影響科技企業不同成長階段孵化績效關鍵因素的系統研究;缺乏對不同科技孵化載體的功能優化與耦合機制的策略探討;質性研究偏多,量化研究與案例解析的深度廣度欠缺。以上這些是今后可以進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錢平凡.孵化器運作的國際經驗與我國孵化器產業的發展對策[J].管理世界,2000(6):78-84.
[2]朱云浩.科技企業孵化器效率及對區域創新經濟的影響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
[3]盧鋼等.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4.0模式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7(17):162-166.
[4]李岱松等.孵化器產業特征及我國孵化器營運模式探析[J].科研管理,2005(3):8-12.
[5]肖健.中國企業孵化器營運模式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9.
[6]林強,姜彥福.中國企業孵化器的發展及新趨勢[J].科學學研究,2002(4): 198-201.
[7]梁云志,司春林.孵化器的商業模式研究:理論框架與實證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1):43-51.
[8]吳瑤,葛殊.科技企業孵化器商業模式體系構建與要素評價[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4):163-170.
[9]劉偉,黃紫微等.商業孵化器商業模式創新描述性框架:基于技術與資本市場的創新[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5):110-119.
[10]蘇敬勤,周穎等.高新技術孵化網絡生成模式及要素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12):45-52.
[11]洪勇.高新技術孵化網絡化運行機理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2(4):277-291.
[12]劉剛,李強治.創業孵化的本質及其組織模式創新:基于價值網絡的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2014(4):45-50.
[13]張京,鄒政平.科技企業內部孵化器運作模式探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14):106-110.
[14]花菓.開放式創新視角下公司孵化器運營模式探索性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18):17-24.
[15]黃攀等.不同所有者類型孵化器孵化績效差異比較[J].中國科技論壇,2019(05):57-67.
[16]許治等.不同代際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績效差異比較——基于廣東省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19(5):100-108.
[17]馮苑,聶長飛等.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收斂性與時空特征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 (11):33-42.
[18]張煒,邢瀟.高技術企業創業孵化環境與成長績效關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7 (1):74-78.
[19]閻明宇.創新集群網絡對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的影響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4(8):92-99.
[20]宋清等.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4(10):120-125.
[21]肖磊.基于國家綜合性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服務功能的孵化績效實證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4(3):87-89.
[22]姚晗等.孵化器類型差異對孵化績效影響的機理探討——基于資源視角的解釋[J].科技管理研究,2021(1):111-119.
[23]王吉發等.基于創新鏈的科技服務業鏈式結構及價值實現機理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15):59-63.
[24]張魯彬等.基于生命周期的創業孵化模式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5):104-110.
[25]裴夢丹,張寶建等.基于系統動力學模型的企業孵化過程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6(08):64-70.
[26]唐炎釗,韓玉倩等.科技創業孵化鏈條的運作機制研究——孵化機構與在孵企業供需匹配的視角[J].東南學術,2017(05):145-153.
[27]房漢廷.“雙創”升級版構想:從單一“孵化”模式到“卵化-孵化-羽化”鏈式模式[J].科技與金融,2018(04):1-2.
[28]宋思遠,賈夢宇.企業孵化生態的系統基模及政策分析[J]. 中國科技論壇,2019 (01):80-88.
[29]郭俊華,楊艷.全鏈條孵化視角下的科技創新創業載體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20):12-17.
[30]吳振銓,許澤浩等.建設環廣州大學城全鏈條孵化體系[J].中國高校科技,2018(08):81-83.
[31]陳瑤瑤.孵化鏈條視角下孵化器商業模式的動態演化[J].生產力研究,2020(01):84-89.
[32]張超,張育廣.環廣州大學城的全鏈條創新孵化育成體系建設——基于創新價值鏈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2):84-93.
基金項目:2020年度嘉興南湖學院重點SRT項目(NH8517203053)
作者簡介:郭浥萏(1999-),女,浙江金華人,金融學專業學生;王漢詞(2000-),女,河北石家莊人,金融學專業學生;何愛華(1976-),女,湖南益陽人,副教授,碩士,從事產業價值鏈與區域創新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