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是臨床常見病癥之一,多由急性腦血管病引起,以同側上下肢、舌肌下部及面肌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輕度病情患者尚可活動,但走路姿勢存在異常情況,稱之為偏癱步態,而病情嚴重者可臥床不起,甚至部分患者徹底喪失生活能力
。偏癱病因復雜,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普遍認為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與該疾病發生、發展等密切相關,而疾病誘因如心臟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均可引起偏癱,其中腦卒中是引起偏癱的最常見病因,統計資料顯示,約有30%~66%腦卒中患者可并發偏癱
。目前,臨床治療偏癱的方法多種多樣,康復訓練療法中上肢機器人、多功能康復儀等,均是偏癱康復訓練的新型器材,可促進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改善
。本次選取136例偏癱患者,研究偏癱患者應用多功能康復儀輔助上肢機器人治療的效果,報道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共納入136例受試對象。納入標準:均經臨床確診為偏癱;病程均≤3個月;無認知障礙;意識清晰;資料完整;知情同意;獲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同時合并罹患精神疾患、惡性腫瘤、嚴重心腎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各種原因不能配合研究或中途退出研究的受試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68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
型上肢機器人治療,以二維、三維任務導向,指導患者訓練20~30
,每日2次,對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進行監控,最開始由治療師指導患者使用機器人治療,待患者上肢有所改善后,指導患者獨立完成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多功能康復儀,以患者實際病情為依據,指導患者采取不同模式,如平衡模塊、肌肉協調模塊、康復模式及本體感覺模塊等,合理調節訓練速度、幅度等,待患者逐漸適應后可適當增加難度,每次訓練20
,每日2次。所有患者均連續治療8周。以平衡模塊的訓練為例,使用靜態平衡功能訓練,在靜態站立了解雙下肢承重情況,同時觀測患者在平衡平臺上控制重心軌跡移動,做重心保持、重心前后、左右轉移訓練及單足負重訓練等。訓練中可根據患者障礙程度通過調整時間、速度等改變訓練的難易度。
在之前的幾個月里,S2一直在惴惴不安地奔向它距銀河系中心最近的位置。這一過程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極端環境下的引力行為,也為我們研究銀河系大本營中的這個不可見怪獸的性質提供了線索。
1
3 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治療后3個月評估患者療效,臨床癥狀均消失,運動功能恢復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運動功能明顯好轉為有效;此外,無效的判定標準為癥狀未見改善或加重,同時運動功能未見改善。研究中總有效率的計算:以(顯效+有效)
樣本數×100
為準。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治療前、治療后1及3個月,以改良巴氏指數(
,
)評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包括洗澡、進食等內容,分值0~100分,評分高低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成正比。③運動功能: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以上肢功能指數(
,
)和簡化
-
運動功能量表上肢部分(
-
,
-
)評估患者運動功能,其中
共計20個條目,分值0~80分;
-
量表包括抓握、反射活動、腕穩定性及上肢反射活動等內容,共計33個條目,分值0-66分;以上評分高低與上肢運動功能成正比。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且治療后
、
、
-
評分均更高,提示多功能康復儀輔助上肢機器人應用于偏癱治療,可有效增強臨床療效,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促進患者及早康復。分析原因,上肢機器人是康復治療的新型訓練機器之一,作為高科技產物,可為患者提供任務導向性、重復性、高強度及互動性治療,以客觀監控患者運動功能改善情況,同時可對現實場景進行模擬,為患者提供目的性、功能性治療
。其次,上肢機器人可設置不同力量輔助模式,以幫助患者完成各種模式如半助力、被動及阻力等上肢功能訓練;此外,上肢機器人以電子技術為依據,對人體手臂活動進行準確模擬,為患者提供多關節活動訓練,并幫助患者有意識對運動進行調整,以強化康復訓練效果
。多功能康復儀是新型輔助治療機器的一種,可為醫師提供穩定且可控的3
平臺,并為患者提供多種運動模式,促使患者以自身病情為依據選取模式進行治療,患者站立于平臺上,即可反復進行訓練,以促進肢體感覺、平衡、運動及控制能力改善
。
2
3 2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對比 治療后,2組
及
-
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
05),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
05)。見表4。
近幾十年來, 我國人群生活水平提高,隨著這種改變同時可見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重大變化,其中一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引發了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狀況,其中就包含腦卒中,其發病率和患病率均可見明顯增高趨勢,且發病人群趨向于年輕化。作為臨床常見病,腦卒中包含出血和缺血性兩大類,即腦血管破裂或者堵塞,最終均造成血液無法正常流入大腦完成生理需求,最終可導致腦組織缺氧、缺血性損傷,其中又以缺血性腦卒中最為常見,占比高達70
。多數腦卒中患者可引起偏癱癥狀,患者常見上肢感覺障礙、運動功能等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以往,臨床多采用綜合康復手法,對偏癱患者實施治療,但此類方法具有費力、耗時等缺陷,通常僅可一對一治療,加上康復治療師數量相對較少,多數患者無法取得規范、及時治療,使得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近年來,我國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多種新型康復治療儀被廣泛應用于偏癱治療,可滿足患者對康復需求,以縮短患者康復時間
。

2
2 2組治療前后平衡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后1及3個月時,2組
評分均較治療前呈逐漸上升趨勢(P<0
05),且各時間點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
05)。見表3。



2
1 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1
06
、83
82
, P<0
05)。見表2。
早在2006年,鄭大一附院神經內科就建立了河南省腦卒中數據庫,目前已收錄了8000余例。統計數據顯示,僅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神經內科就收治急性腦卒中患者1024人,其中吞咽功能障礙者538例,占52.54%。
2.3 兩組AECOPD患者血凝血因子檢查結果 兩組AECOPD患者血凝血因子水平比較,D-二聚體、血漿黏度、全血黏度低、高切均有統計學差異,患者病情與D-二聚體、血漿黏度、全血黏度低、高切呈正相關,見表3。
鼻內鏡手術后,術后護理主要包括填塞護理、健康教育、飲食護理、出院指導?;颊弑乔粺苿撁娣笠酝亢媒鹈顾匮鄹嗟拿髂z海綿,囑咐患者明膠海綿可以保護創面,防止鼻腔粘連。明膠海綿可以自行吸收,患者無需將其取出。告知患者出院后需要規律服藥,控制血壓,根據心內科醫生的建議積極治療高血壓,預防并發癥。保持良好心情,避免心情波幅太大[5]。健康合理飲食,建議低脂低鹽飲食,富含維生素及纖維素清淡易消化的軟食。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而引起再次出血。戒煙戒酒,不劇烈運動,注意休息[6]。由于老年患者記憶力較差,我們制作了鼻出血出院指導手冊,增強患者的依從性,提高手術療效。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系統細節包括可控且穩定的3
動態平臺為使用不同的運動模式提供了可能,患者站立在平臺上通過反復訓練可以改善下肢的本體感覺、平衡能力以及核心肌群的控制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可以極大地改善患者的異常步態。經過多功能康復治療儀訓練一段時間以后,患者前足的平均壓力、后足平均壓力及總壓力值增加,說明患側下肢的負重能力得到了提高,不再過多地依賴健側下肢,還可以讓健側下肢有充分的時間邁步,增加了步長。另外, 多功能康復治療儀減少了患者站立相的時間、提高了患者步行的速度。在改善腦卒中患者步態方面總體上優于傳統的步行功能訓練,因為其在相同的時間內儀器的訓練頻率高于傳統治療。使用中,患者不同模塊的選擇原則及模塊的選擇細則:可以單選,也可以在自病情允許和承受能力允許的前提下,多選模塊。平衡模塊、肌肉協調模塊、康復模式及本體感覺模塊均可單獨或組合選擇,同時合理調節訓練速度、幅度等,并遵循逐漸適應后可適當增加難度的原則。
多功能康復儀可減少患者站立時間,并促進步行速度提高,以改善患者運動功能
。有研究發現,采用多功能康復儀治療后,患者前足、后足平均壓力及其總壓力均增加,提示該種輔助工具用于臨床治療,可提高患者患側下肢負重能力,無需過度依賴健側下肢,為健側下肢給予充足時間進行邁步,以增加步長,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改善。以多功能康復儀輔助上肢機器人,可起到協同作用,多功能康復儀指導患者采用不同模式訓練,而上肢機器人可準確、真實模擬人體手臂,聯合治療可全面為患者提供多維度、多關節活動訓練,進一步提高訓練效果。針對偏癱患者,由于疾病影響,患者肢體感覺功能降低,肌力、平衡能力均降低,肌張力升高,導致步行過程中左右腳步長出現一定差異,雙足支撐時間過長,相較于健側,偏癱側單腿支撐時間縮短。相較于上肢機器人,多功能康復儀輔助治療在相同時間內訓練頻率更高,由此提高療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多功能康復儀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偏癱的治療效果優于單一應用上肢機器人治療,但僅依靠多功能康復儀仍無法完全替代上肢機器人,兩者有效互補才可全面改善偏癱患者的功能障礙。
綜上所述,多功能康復儀聯合上肢機器人治療偏癱的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運動功能。
[1] 危昔均,韋亦茜,秦萍,等
基于沉浸式虛擬現實腦卒中偏癱上肢功能康復系統構建及臨床可行性研究[
]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1,19(11):1949-1952
[2] 劉敏濤,高志紅
康復訓練聯合生物電干預對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
]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9,41(1):56-57
[3] 馮嵐
小組模式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手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
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3):505-507
[4]
,
,
,
[
]
(
),2018,97(48):
13387
[5] 胡潔,朱琳,劉霖,等
上肢康復機器人結合常規康復訓練對急性期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療效研究[
]
中國康復,2018,33(6):448-450
[6] 毛媛,朱蕓,張天照
早期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
]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8,36(5):3-5
[7] 馬玉萍,閆曉潔,李曉華,等
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
中國老年學雜志,2020,40(1):25-28
[8]
,
,
,
-
:
-
[
]
,2019,16(1):99-105
[9] 楊等,劉文輝,王叢笑,等
上肢康復機器人輔助治療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康復中的應用[
]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9,14(9):447-449
[10]呂亞希,姚弘毅,王琳,等
神經松動術結合上肢機器人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康復的療效觀察[
]
中外醫學研究,2019,17(21):149-151
[11]榮積峰,丁力,張雯,等
康復機器人結合鏡像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9,25(6):709-713
[12]王晨,楊堅,王人衛,等
短期的太極拳結合常規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能力、運動功能的
分析[
]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8,33(11):1322-1328
[13]舒國建,劉家慶,向云,等
下肢康復機器人聯合等速肌力訓練對腦卒中后下肢運動功能影響的臨床對照研究[
]
中國康復,2020,35(7):339-342
[14]
,
,
,
-
-
[
]
,2018,10(2):223-231
[15]金靜芬,李梅,陳圓圓,等
腦卒中患者早期運動康復護理方案的構建[
]
中華護理雜志,2020,55(9):82-87
[16]任毅,高俊麗
現代康復治療技術在腦卒中患者步行功能障礙中的應用進展[
]
醫學綜述,2019,25(15):1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