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的實證研究"/>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市工作貧困的結構性成因
——基于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的實證研究

2022-07-02 07:54:36吳小芳
城市觀察 2022年3期

■吳小芳

一、前言

從全球來看,工作貧困(in-work poverty)正日益成為重要的城市貧困問題,其特征主要表現為家庭就業收入不足以應付基本開支。城市貧困的研究肇始于朗特里(B.Seebohm Rowntree)的《貧困:城鎮生活研究》(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在這本著作中,朗特里提出了絕對貧困的概念:一個貧困家庭是指其收入不足以維持其生存的最低需要,這些包括了食品、房租等一些生活必需品[1]。失業被認為是導致家庭絕對貧困發生的重要原因,而促進就業、縮小無業家庭規模成為緩解城市貧困的重要途徑。但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普遍發現,工作不再是避免家庭貧困最好的方式,工作貧困率先在美國出現并迅速成為社會熱點。約瑟夫·朗特里基金會(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的報告稱“2013年英國工作貧困家庭的數量超過無業家庭的規模,這意味著大部分貧困人口處在工作家庭中,并且仍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2]。隨著2006年日本經濟學家門倉貴史的《窮忙族》一書出版,工作貧困的研究也逐步發展至亞洲國家。門倉貴史以東京23區家庭最低生活標準作為貧困標準進行估算,發現日本“窮忙族”人數占到了全體勞動者的25%[3]。

2020年底中國脫貧攻堅任務勝利完成,絕對貧困已被消除,相對貧困成為我國貧困治理的主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脫貧,并不是說就沒有貧困了,就可以一勞永逸了,而是指脫貧攻堅的歷史階段完成了。相對貧困問題永遠存在,我們幫扶困難群眾的任務永無止境。我國城市中的工作貧困屬于相對貧困范疇,工作貧困家庭呈現以下特征:首先,工作難以穩定。我國經濟新業態催生了多元就業形式,如兼職與多重就業、自由職業等,這些靈活就業雖然給就業困難的弱勢群體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但仍不可避免出現工作貧困的問題[4]。其次,收入難以增長。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經濟總體運行效率的限制使得工作貧困群體的相對收入水平難以提高,難以縮小與其他就業者的收入差距[5]。最后,家庭剛性支出過大。家庭成員罹患疾病或其他突發因素造成家庭支出遠超家庭承受能力,從而帶來了支出型貧困的問題。在這些背景下,工作貧困作為區別于傳統無業貧困的現象,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家庭的主要社會問題。

大部分研究工作貧困的文獻指出,工作貧困并不等同于勞動者群體的低薪現象[6],它主要考察一個家庭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于就業質量不高的家計賺取者,低薪工作僅是工作貧困的充分條件。從歐洲數據來看,平均5個低薪工作者,只有一個會陷入家庭貧困[7]。我國既有工作貧困研究大多關注農民工、大學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低薪風險[8-9],而較少聚焦家庭工作貧困的形成機制,為此,本文通過借鑒工作貧困的相關研究范式,測算我國城鎮工作貧困程度,并探討我國家庭工作貧困的結構性成因。

二、概念界定、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概念界定

顧名思義,“工作貧困”的界定必須同時從工作和貧困兩個維度出發。一是相對收入測量。國際對于工作貧困的界定通常是以家戶為單位,將貧困界定為家庭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的60%。二是“工作”界定。各國對于工作貧困中的“工作”界定具有差異,例如歐盟界定為個人至少在調查時的過去一年中至少有7個月有工作收入,但這一定義相對其他統計口徑而言較為嚴格,排除了工作密度相對較低的勞動人口群;美國勞工統計局則界定工作為一年內至少有6個月處于勞動市場工作或積極尋找工作;國際勞工組織(ILO)界定為個人必須至少每周工作1小時,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最為寬泛,將“工作貧困”中的“工作”定義為“處于工作狀態”(active employment)。本文遵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工作貧困”的界定方式,指的是家庭內至少有一名勞動年齡階段成員一周內從事獲利性工作1小時以上,且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總體收入數的60%,這也是國際比較研究中被廣泛采用的定義。

在理論視野中,工作貧困被視為相對貧困而區別于絕對貧困。一是工作貧困家庭具有一定的收入,因此不適合采用絕對貧困線標準進行測量。二是工作貧困注重就業質量而非數量,工作貧困是一種典型的低質量就業狀態,可能伴有勞動時間不穩定、工作環境差、勞動市場排斥等問題[10]。三是工作貧困受到家庭結構的影響。工作貧困家庭的勞動強度通常較低,如果家庭依賴人口多,那么即使獲得相對正規的工作也不一定能幫助整個家庭擺脫貧困,這一效應在單親家庭尤為顯著[11]。

(二)文獻綜述

我國既有研究多從微觀路徑出發,關注個體特征和勞動力市場參與對于個體落入工作貧困群體的影響。一是研究我國城鎮工作貧困的群體特征。其中,男性工、年長者、已婚者更有可能陷入工作貧困[12],教育水平、身體健康狀況、職業類型、家庭規模等都對工作貧困具有顯著影響[13-14],就業質量通常具有勞動時間長、收入低、社會保險缺失等特點[15]。近年來,隨著教育回報率的下降,青年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貧困問題引起了關注。在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工作貧困指數低于青年高中畢業生[8]。低受教育程度、非名校生、不具備“五險一金”和未簽訂勞動合同的大學畢業生陷入工作貧困的風險較高[9]。二是研究工作貧困群體的脫貧路徑。研究發現,教育水平的提高、由雇主包吃或包住、工作經驗豐富、較長工作時間等對于農民工工作貧困問題具有較好的減貧效果[16];除了人力資本效應,社會資本的網絡質量對新生代農民工工資福利的提高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17]。同時,職業發展因素和職業尊重因素對我國城鎮工作貧困者就業質量具有較顯著影響,人力資本在工作貧困者就業質量上的“信號”作用顯著[18]。

我國工作貧困仍具有較大研究空間。一方面,既有研究主要是基于低薪工作的討論,而忽視了其他解釋路徑,低薪工作與工作貧困不必然存在絕對的關系。最近有研究從家庭視角出發,發現對于學前兒童家庭,兒童正規照料服務的利用與我國工作貧困風險存在顯著相關[19]。另一方面,既有研究缺乏從社會經濟結構的宏觀制度視角對我國工作貧困現象展開解釋。葉崇揚、施世駿(2017)通過比較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工作貧困的形成機制,發現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非正規工作是造成日韓工作貧困的主要機制,我國臺灣地區工作貧困原因在于普遍性的低薪工作,而有兒童的家庭則普遍面臨更高的工作貧困風險[20]。因此,本文從宏觀制度出發,分析我國城鎮工作貧困的結構性成因和治理策略。

(三)研究假設

工作貧困是伴隨著勞動市場轉型所衍生的低質量就業問題,也是家庭結構變遷所帶來的家庭照顧問題。一般而言,一個家庭陷入工作貧窮的原因,一是收入太低,二是消費人口過多。對于前者而言,可能是低薪、低勞動參與率造成的工作收入不足以支撐家庭基本消費,而形成低質量就業的研究假設;對于后者而言,則可能由于家庭內照顧人口過多所帶來的消費支出過高,而形成家庭照顧需求假設[21]。

1.低質量就業假設。低質量就業指的是低薪、低勞動參與率的工作,從全世界范圍來說,這些工作的出現都與經濟轉型密不可分。一方面,技術進步導致技術型和非技術型工人的勞動報酬水平差異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后工業社會的顯著特征在于大量服務業的興起,而興起的服務業中既包括了以專業技術為核心的高端服務業,也包括了以一般技術為核心的低端服務業。低端服務業因其工作特性的限制,無法如傳統工業可以快速提高生產力,而面臨成本弊病(cost disease)困境,由此出現大量低薪工作。經濟危機強化了低質量就業的趨勢,因為經濟低迷,企業通過削減全職員工、增加非正式員工的方式以代替裁員、減少經營成本,導致失業率雖沒有上升,但是在職貧困人口數量卻相應增加了。無論是低薪還是不充分就業,最終都導致收入較低,這是工作貧困形成的直接機制。綜上,提出研究假設1和假設2。

假設1:低薪是我國城市工作貧困形成的結構性成因。

假設2:低勞動參與率是我國城市工作貧困形成的結構性成因。

2.家庭照顧需求假設。在老齡化和家庭核心化的共同沖擊之下,照顧需求的增加造成家庭中工作人口與依賴人口比例失衡,這也可能是造成工作貧困的機制之一。傳統東亞福利體制的特征之一在于家庭主義,政府并沒有發展出正式照顧制度安排和家庭政策。可是隨著服務業部門就業機會增加,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顯著提高,工作和家庭照顧之間的矛盾激化。除此之外,隨著后工業社會中家庭形態的改變,單親家庭逐漸增多,為了平衡工作與家庭照顧責任,個人容易選擇非典型就業,因而更增加了陷入工作貧困的概率。在不同的家庭結構中,單薪家庭且家庭中有較多依賴人口(兒童),陷入貧困的風險也會增加;相反,雙薪家庭且依賴人口較少的話,陷入貧困的風險也會降低[22]。綜上,提出假設3。

假設3:家庭內工作人口和依賴人口比例較低是我國城市工作貧困形成的結構性成因。

三、數據來源與變量測量

(一)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由中山大學組織實施的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2016年數據分析我國城市工作貧困的結構性成因。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是一個全國性社會調查,樣本覆蓋我國29個省(區、市),401個村居和21086名勞動力。由于本文研究對象為城鎮區域的勞動者,本文在數據處理時將個體數據與家庭數據進行合并,并在數據刪選過程中根據被訪者勞動年齡(18~64歲)和工作狀態進行樣本篩選,最終得到7664份樣本。

(二)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工作貧困。本文遵循國際上常用的工作貧困測量方法,以家庭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的60%作為貧困線。對于工作狀態界定,本文采用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個人必須至少每周工作1小時”的定義。具體而言,被訪者需要回答有工作且收入大于0,同時每周工作時長超過0且小于120小時(工作時長數值由采訪對象自報,且落在0~120小時區間,因此本文設置了120小時的閾值),才會被視為工作狀態。由此,因變量操作化為二分變量,工作貧困家庭計為“1”,非工作貧困家庭計為“0”。

2.核心解釋變量:低薪、不充分就業和家庭照顧需求。首先,低薪機制主要借鑒葛納(Goerne)的研究,通過勞動者是否低薪工作者進行測量,“勞動者個人工資收入低于樣本總體中位收入的60%”則定義為低薪工作者[23]。其次,不充分就業機制主要通過“實際周工作時長”進行測量。再次,我們通過單位類型和行業類型去測量我國勞動市場是否存在排斥效應。行業類型以當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工資進行分類和賦值,其中低薪行業包括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建筑業、制造業、采礦業;中薪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餐飲業、房地產業;高薪行業包括國家機關、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金融保險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最后,家庭照顧需求分為家庭結構和賺錢人口兩個維度。其中,家庭結構從成人和兒童的數量進行測量,而家計賺取者則以工作者數量衡量。控制變量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教育水平和戶口四個指標。方差膨脹因子(VIF)檢驗顯示,各變量VIF值都小于5,表示各變量之間獨立性較好,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具體各變量的操作化及賦值見表1。

表1 變量說明與描述性統計

表1報告了樣本的基本情況。樣本平均年齡為43.2歲,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8年,即中等教育階段,53.59%為男性,66.7%為農村戶口。從勞動市場分布來看,“民營、私營和外資企業類型”樣本占比為27.61%,從行業類型看,61.1%的勞動者在低薪行業,樣本平均周工作時長為45.2小時。從家庭構成來看,8.53%樣本為單身,36.54%的家庭沒有小孩,53.5%的樣本家庭具有1個及以上兒童,86.2%的家庭為雙薪家庭。

(三)模型設定

本文采用的數量分析方法為logistic回歸方程分析,測量工作貧困發生的主要機制。根據因變量特征,采用二元logit模型進行參數估計,模型設定為:

其中,P為陷入工作貧困的概率,Xi為自變量,βi為回歸系數,β0為常數項。

四、實證分析

表2列出了回歸模型的實證檢驗結果,顯示我國城市工作貧困的發生率為28.6%,這和涂麗和樂章(2018)[24]利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CFPS)所測量出的結果27%相近。而與我國傳統的絕對貧困線低保線測量比較,有業貧困(低保戶)的發生率為11.8%。這意味著,在既有的絕對貧困標準下我國工作貧困的發生率被低估,政策漏出效應明顯,工作貧困家庭應得到相關政策關注。

表2 回歸分析結果

根據實證分析結果,我國工作貧困群體具有明顯的群體區分效應。首先,我國男性戶主家庭的工作貧困發生概率顯著大于女性戶主,這主要是受到家庭分工影響。一般來說,單薪家庭陷入工作貧困的風險要高于雙薪家庭,而在單薪家庭中充當家庭唯一“養家者”的通常為男性,在雙薪家庭中女性一般作為“第二養家者”存在,因此在統計學上女性的工作貧困發生概率不高[25]。可是,在真實的勞動市場中,工作貧困受到勞動市場的性別差異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化主導下男女間收入差異至今仍然不斷擴大[26]。也就是說,對個體而言,女性工作貧困的風險事實上會高過男性。其次,從模型1可以得出,與青年群體相比,50~64歲群體陷入工作貧困的發生比更高(1.320)。青年群體工作貧困風險較低的原因可能在于青年離巢時間與結婚時間較遲。當納入勞動市場變量后(模型2),年齡效應不再顯著,說明中高齡群體工作貧困風險較高,主要是由于就業能力不足導致勞動市場邊緣化,從而從事低薪化或非正規就業。再次,教育水平較低的工作者更容易陷入工作貧困。因此,提高勞動者人力資本水平仍然是最具有減貧效應的路徑。最后,研究結果顯示,擁有農業戶口的工作者更容易陷入工作貧困,這反映了我國大量城鎮工作貧困者仍然是農民工的現實狀況。

從模型2可以發現,我國工作貧困呈現出顯著的勞動市場的分化,這主要和企業類型而非行業相關,其中農林牧漁業、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的工作貧困風險較為顯著。我國傳統的單位制解體,從公有經濟到私營經濟主導力量的結構性轉變,導致不同類型的單位和企業之間存在工資和福利差異[27]。與既有文獻結論不同的是,本文無法證明行業差異的存在,但是我們也需要警惕勞動市場雙元化的問題。除了低階和高階服務業生產率的天然差異之外,在我國,服務業壟斷和競爭并存的雙元模式更激化了這一問題。但是高度市場競爭的低階服務業則因為競爭和市場化壓低利潤,行業平均收入在低水平徘徊[28]。

綜合來看,低薪化是導致我國家庭工作貧困的主要結構成因。模型3結果顯示,低薪化的發生比達到了2.702,超過家庭結構(1.672)和家庭掙錢人數(2.046)的影響程度,成為首要機制。作為“世界工廠”,我國形成了以勞動力成本為比較優勢、以出口為導向的生產體制。因此,在巨大人口紅利背景下,企業往往通過外部勞動市場來尋找勞動力,以降低勞動成本。同時,我國勞動市場彈性化通常用數量彈性(numerical flexibility)去取代時間彈性(temporary flexibility)。也就是說,較低的勞動者就業保障,保企業在雇傭和解雇勞動者時有相對較高的自由度,無須依賴雇傭部分工時或非正規勞工的方式來減少勞動成本。這使得我國低薪工作者的比例很難降低。

根據模型2結果顯示,不充分就業并非我國勞動者工作貧困的主要結構成因。原因在于:一是我國就業不充分的勞動者比例較低。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勞動超時現象普遍存在,以農民工為例,平均周工作時間已高達55小時[29]。二是在我國非典型就業形態并不意味著收入低。有研究顯示,在我國非正規自雇者的收入已顯著高于正規就業者,勞動力市場扭曲使得非正規就業可能是勞動者追求高收益的理性選擇[30]。有學者研究歐洲六個國家的勞動形態和社會排斥之間的關系,發現兩者并不存在顯著的關系[31]。

從模型3看,工作人口和依賴人口之間的不平衡構成我國工作貧困的結構成因。傳統東亞國家家庭照顧政策的短缺對于單薪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工作貧困沖擊更大。我國家庭照顧一直呈現出照顧赤字大、社會化程度低、母親照料負擔過重等特點[32]。在我國的制度文化中,兒童照料被家庭視為一項重要的情感勞動和人力資本投資,是很難被家庭以外的照顧者所替代的。同時,兒童照料安排制度的缺乏,尤其是3歲以下正規照料供給的嚴重短缺,使得許多家庭也難以獲取社會資源對家庭照料進行補充。這導致一些母親寧愿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或選擇非正規就業,也要為照料子女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擁有越多兒童的家庭沒有呈現出更高的工作貧困風險,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具有穩定就業和適當收入的家庭更容易做出生育多孩的決策。

五、結論

工作和就業是脫離貧困的主要路徑,但是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顯示,即使擁有工作,全球仍有7億勞動者處于相對貧困狀態。基于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的數據,本文對我國城市工作貧困的結構性成因進行實證分析,以期助力于我國的反貧困事業,得出以下結論:一方面,在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的背景下,低薪而非不充分就業是城鎮工作貧困的主要結構成因。這深嵌在我國過去以勞動力成本為比較優勢、以出口為導向的生產體制中,再加上我國企業通常用數量彈性取代時間彈性,最終使得我國低薪工作者的比例難以下降。另一方面,家庭內工作人口和照顧人口的不平衡也是導致我國工作貧困的重要形成機制。究其原因在于我國普惠性正規托育服務仍有缺失,家庭照顧責任更多分配在家庭部門,使得養育嬰幼兒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在工作和家庭責任之間難以達成平衡,這也深嵌于我國長期以來的家庭和性別秩序中[33]。本文揭示了我國城市工作貧困的現狀和成因,也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制定相對貧困治理的政策提供依據。

首先,積極擴容社會救助網,緩解低薪所帶來的生活困難。目前的社會救助體系仍以消除絕對貧困為目標,雖然標準逐年提升,但是低于社會平均收入的增速[34],導致在絕對貧困已歷史性解決、相對貧困開始凸顯的城市地區,符合扶助條件的家庭逐漸減少。以南方G市為例,2020年低保受助人數不到5萬人,受助率不足0.5%,不到全國平均受助率的25%,這一方面說明G市經濟較發達、居民相對富裕,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工作貧困家庭未進入社會救助體系之內的可能性。隨著城市困難家庭結構已經發生變化,社會救助改革也應當與此相適應,放寬社會救助條件,納入更多的工作貧困家庭。

其次,工作貧困的治理還需要善用就業救助的政策工具。目前我國就業救助政策存在經濟激勵措施難以落實、缺少對家庭成員的照料措施、工作推薦質量不高等問題,而這對于改善家庭工作貧困效果有限。因此,需要逐步補充和完善就業救助的政策內容:一是完善經濟激勵措施,總結各地救助漸退、收入豁免、就業補助金等措施的經驗和效果,這種工作收入補貼可以直接降低低薪工作所可能產生的貧困問題。二是逐步增加針對受助對象的社區日間照料服務,這些服務可以使受助家庭積極投身勞動力市場,緩解工作貧困。三是要提供以救助對象需求為導向的培訓,除了加強與市場需求接軌的技能培訓外,還可為救助對象提供求職技巧、溝通和交往技巧等培訓,讓其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

此外,通過加大社會照顧對家庭照顧服務的補充和替代力度,增加家庭內的勞動供給,尤其是鼓勵家庭內從事家務勞動與照顧工作者(通常為女性)進入勞動市場,以緩解工作貧困。這是因為,一方面家庭經濟壓力使得家庭勞動力成為剛性供給,另一方面從中國目前勞動力市場缺乏時間彈性的狀況看,承擔家務勞動與照顧工作的個體(尤其是女性)往往只能選擇大幅減少工作收入甚至退出勞動市場,從而深陷家庭貧困。因此,從保障個人勞動力價值發揮的角度而言,更合理的策略應當是加大社會照顧對于家庭照顧服務的補充力度。針對照顧負擔較重的家庭,政府可以為這類家庭提供低價有償的社會化照顧服務,包括社區、社會組織對于家庭照顧資源的供給,以有效緩解工作貧困家庭面臨的照顧困境。

針對城市家庭的工作貧困,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關注工作貧困對于個體的非經濟影響。近年來,許多研究指出,工作貧困不僅擾亂收入流動,還會削弱個體自尊、抱負和時間結構,會引起身體健康的短期或長期下降,也會造成家庭緊張和家庭破裂的風險增加,使得社會參與進一步下降[35]。因此,將工作貧困家庭的脆弱性問題納入研究視野,關切工作貧困群體非經濟層面的需求、局限和期望,將是未來工作貧困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国产女人在线| 精品福利网|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欧美日本中文| 91亚洲影院| 最新国产网站|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67194亚洲无码| 综合亚洲网|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天天爽免费视频|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成人亚洲视频| 欧美亚洲香蕉| 色亚洲成人|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午夜日b视频|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深爱婷婷激情网|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色婷婷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91无码国产视频|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资源| 亚洲精品第五页|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网址| 国产a网站|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97se亚洲综合在线|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 伊人激情综合网|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专区欧美|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xx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影院| 成人小视频网|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色噜噜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www.99在线观看|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a亚洲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日韩a级片视频|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