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多次自救未果,*ST猛獅被終止上市。
近日,*ST猛獅公告顯示,公司于5月27日收到深交所《關于猛獅新能源科技(河南)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終止上市的決定》,深交所決定公司股票終止上市。公司股票進入退市整理期的起始日為6月6日,退市整理期為15個交易日,預計最后交易日期為6月24日。整理期結束后,深交所將對*ST猛獅予以摘牌。
關于退市的直接原因,根據公告顯示,因2020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ST猛獅股票交易自2021年4月30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022年4月30日,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后首個年度報告(即2021年年度報告)顯示,公司2021年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觸及深交所規定的終止上市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ST猛獅已于2022年5月5日起停牌,公司股價目前為2.26元,總市值12.82億元,股東戶數為1.84萬戶。要知道,其市值最高時一度近達130億元,如今淪落到退市的地步,實在令人唏噓!
連續5年虧損
公開資料顯示,猛獅新能源科技(河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猛獅”)原名廣東猛獅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由汕頭市滬美蓄電池有限公司發起設立,2012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原本主營業務為研發生產鉛蓄電池、鋰離子電池等。
據猛獅2021年度業績報告顯示,目前公司以儲能業務為核心,主營業務包括新能源電力工程和電池制造、新能源車租賃運營等。主要產品及用途分四大類:一是儲能產品,包括集裝箱儲能集成系統、戶用儲能產品等,應用場景有大型光伏或風力發電儲能配套、工商業儲能、便攜式儲能等;二是風光儲及電力工程項目的EPC服務;三是鉛、鋰高端電池產品;四是智慧出行代步工具及經營性長租業務的車輛相關服務。
或許是集鋰電池、充電樁和儲能等熱門領域于一身,猛獅在2014-2015年6月期間,股價漲幅超過600%,是一只妥妥的大牛股。
然而,光鮮只是暫時的。猛獅財報顯示,公司扣非后凈利潤已連續5年虧損,2017-2021年的虧損分別為1.98億元、25.55億元、5.26億元、12.76億元、11.18億元,公司近5年營收分別為39.05億元、11億元、13.23億元、10.93億元、9.47億元。
這期間,該公司的各種債務逾期糾紛不斷。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5月10日,猛獅被凍結賬戶涉及的訴訟共26起,涉案金額高達10.69億元。
雖然,2021年5-8月底該公司股價從1.88元/股的低位反彈至7.12元/股,其間漲幅達到278%,但隨后又持續暴跌,最新股價為2.26元/股。
數次開盤即跌停,正是其窘境的真實寫照。
債務危機非“一日之禍”
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于猛獅來說,其債務危機也非“一日之禍”。
從昔日大牛股到如今被迫退市,究其原因,有分析認為,主要源于兩個方面。
一方面,其上市后盲目大規模擴張,為后期的債務危機埋下了伏筆。數據顯示,其在2012年上市時,其子公司僅3家,而截至2017年底,其通過收購、新設成立,子公司便達到73家。
伴隨著不斷擴大的版圖,隨之而來的是巨額的資金投入。如,2015年,猛獅投資30億元在福建詔安建起了產能為6?GWh的鋰電池全自動化生產線。2016年,猛獅與襄陽宜城市人民政府簽署了一系列協議,計劃在襄陽宜城投資不少于30億元,建設鋰電池及電池研究中心項目。
另一方面,由于其傳統鉛蓄電池業務盈利能力較弱,其從原有的鉛蓄電池業務轉向鋰電池業務的前期建設需要大量資金,雖然試圖通過融資開展業務,但受2018年金融去杠桿的影響,到期融資不能續貸,而后融資環境也一直未得到改善,進一步導致其爆發債務危機。
營業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產品又缺乏競爭力,經營節節敗退也就成為必然。
頭部效應促使弱者出局
深陷危機的猛獅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曾幾何時,其也曾嘗試采取多種措施自救。如,請求相關政府金融工作部門幫助,剝離非核心業務,引入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等,不過都收效甚微。
具體看來,2018年底,猛獅與凱盛科技集團、漳州交通集團、詔安資產公司三大國資企業簽署《合作協議》,獲得約9.63億元的資金馳援,主要用于公司全資子公司福建猛獅復產資金需求和新項目的建設。
除了推進子公司福建猛獅復產外,猛獅也開啟了資本市場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其在2018年9月披露,擬向中建材蚌埠、中建材浚鑫及其關聯方發行股份購買其擁有的從事綠色能源科技產品的應用研究與生產以及光伏發電站等相關業務公司的股權及與之相關的全部權益。
遺憾的是,因資不抵債,這一規劃遲遲沒有落地。
在持續虧損帶來的退市風險下,其于2021年進入破產重整程序。但2021年12月,推進數月的破產重組并未能獲得深圳中院通過。
在破產重整無望的情況下,猛獅再次試圖借債務重整保殼。2022年1月6日,其公告稱,2021年12月公司收到華融投資等12家債權人通知,不可撤銷地對公司及子公司的部分或全部債務進行豁免,豁免金額高達34億元。
上述公告發布后,深交所多次向猛獅下發關注函,要求公司披露債務豁免相關情況。由于其未能按要求在規定期限內回復問詢,深交所認定其存在不配合監管情形,給予公司董事長、三位獨董在內的6位董事公開譴責處分。
縱觀整個行業,近年來,電池行業頭部效應越發明顯,國內排名前十的電池企業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些有資源、有實力的龍頭企業無疑對整個電池行業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而絕大多數的中小電池企業,終會在激烈的競爭下黯然退場。猛獅顯然只是眾多將被淘汰出局中的一個而已。
對于行業來說,猛獅的沒落給其他企業起到的警示意義或許更為重要:作為電池企業,首先要隨時關注行業,包括股東等合作伙伴的變化趨勢;此外,虧損企業的自救需量力而行,切勿為了籌集資金而進行過多的合作或進行盲目擴張,從而讓資金鏈出現更大的問題;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企業不能空有概念和題材,而是要將其落到實處。否則,退市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