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4S店建店成本高,一直是這種營銷模式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
4S店營銷人員流向直營店,是否意味著直營模式比4S店模式更香?
“燃油車銷量占比減少,并不意味著4S店營銷模式會消失,未來新能源車4S店有可能會誕生。”?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常務會長李金勇表示,“4S店的人才流失包括主動流失和被動流失,主動流失是營銷人員考慮未來發展潛力、上升空間,以及當前的薪酬等因素,主動離開4S店,進入直營店工作;被動流失與汽車市場發展模式相關。伴隨著汽車市場馬太效應加劇,許多汽車品牌退出了中國汽車市場,這些4S店人員就會被辭退。”
在新能源車發展初期,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汽車產品供小于求的情況下,直營模式對于年輕的新勢力品牌來說,是成功的。李金勇說:“直營模式為造車新勢力開辟了銷售渠道,并且助力新勢力車企快速樹立了品牌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新能源車市場的不斷發展,當新能源車產品銷量達到一定規模時,直營模式的弊端就會展現出來。
4S店建店成本高,一直是這種營銷模式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以正規的一家普通品牌4S店為例,大概成本在1000萬~2000萬元左右,對于燒錢造車的新勢力而言,顯然是囊中羞澀。但當新能源車達到一定規模、造車新勢力開始追求利潤時,直營店就會遇到與4S店相同的問題。
“新勢力的體驗中心和店面的投入同樣高達幾千萬到上億,當企業達到規模化銷售、追求盈利的階段,直營店的高投入就會成為車企的包袱。”李金勇分析,假設未來一輛車的售價是40萬元,當年銷量為50萬輛時,相當于車企每個月的銷量為4萬~5萬輛。根據1.5倍庫存原則,車企如果采用直營模式,每個月至少要保有6萬輛庫存,這意味著銷售環節要占用240億元資金。“在4S店模式下,這些資金由經銷商占用;在直營模式下,這些資金就需要廠家增加銷售環節的投入。這無疑會為廠家增加資金壓力。”李金勇稱。
在新能源車銷量達到一定規模后,造車新勢力依然采用直營模式,還會導致管理難度增大。“當直營店為100~200家時,車企還比較容易管理,但當直營店達到500~600家時,車企的管理難度就會非常大。”李金勇曾擔任龐大集團董事兼總經理,見證過龐大汽貿的黃金時代和衰落過程,對渠道管理的難度自然是有清醒的認識。
李金勇認為,新勢力在規模化發展后,在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可能會采用直營模式,在三線城市、四線城市依然會采用4S店模式,兩種模式的結合可以解決直營模式的不足。
伴隨著新能源車營銷規模的擴大,李金勇認為直營模式未來還有可能被代理模式所取代。經銷商與廠家關系的不合理,一直是4S店模式發展過程中的一大問題。在與經銷商的合作中,主機廠會給經銷商捆綁各類返利式的銷售指標,廠家舉行的活動經銷商要全力配合,有時還需要經銷商支付活動經費。可以說,汽車經銷商在與廠家的博弈中大都處于被動地位。在代理商模式下,代理商以汽車廠商的名義運營,在銷售汽車時,汽車廠商統一定價,代理商執行主機廠制定的任務,收取傭金作為回報。代理商模式下,經銷商不承擔重大商業風險,庫存為主機廠所有,主機廠支付運輸、倉儲及準備成本,并設定銷售價格。相比之下“代理商模式需要廠商之間互相參股,形成利益的共同體。在雙贏的模式下,共同培育市場、維護客戶。”